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1 13:57:0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潼关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上册的最后一课,同学们对于学习古诗的思路都比较情绪。并且同学们都13、14岁,少年意气,豪情满怀,与写本首诗歌的谭嗣同年龄相仿,在情感上更加相通。但是梦想刚在心中萌芽,大多不知道在哪里扎根。过程中注意用朗读法体会诗歌的情感,同时从当下中国出发,抒发同学们的少年豪情。
二、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歌中的情感;
2.从意象、修辞等角度赏析诗句,并描绘出诗歌的意境;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现强我中华的少年豪情壮志,与同学交流分享。
三、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描绘诗歌的意境
难点:感知少年谭嗣同
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老师背诵《狱中题壁

师:这首诗是谭嗣同在狱中所作,而其实啊!有人去劫狱,他可以逃的,但是他说:我要用我的血唤醒更多的中国人。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华英雄。
2.情境任务:
本学期的班级“学习中华英雄”活动已经接近尾声,本周我们学习部推选的人物是“谭嗣同”。为保证我们的交流会顺利进行,我们一起走进少年意气风发的谭嗣同。
3.解读目标
4.方法回顾
师:《潼关》是一首诗歌,我们学习诗歌的方法是?
生:四看一品一把握
一看作者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朝末年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
二看背景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14岁,当时从湖南故乡随父亲赴甘肃上任,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震撼了,欣然提笔。
三看题目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
四看诗歌
久远的高云簇拥着古城,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的秋风吹散。
滔滔的黄河进入潼关奔向辽阔的原野还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不知道何为平坦了。
5.活动任务
活动一:诵——感受韵律美
朱熹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于诵读更易体会诗歌的音韵、情感。







/高

/簇

城,


/吹

/马

声。


/大

/犹

束,

/入


/不

平。
1.选择多种方式朗读(齐读、小组读、个读等)
2.第二个同学点评第一个同学的朗读。
3.老师最终点评。
合作探究:
1.完成活动二、三
2.小组讨论
(1).诗中有哪些“物象”?
(2).诗中有哪些“意象”?
(3)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4)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3.小组讨论自己的作品,选出最优,后黑板展示。
活动二:品——感受修辞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山水本无情,为何在谭嗣同的眼中,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让我们一起去探索诗人看到的“物”,通过什么方法“着”上了诗人的的情感“色彩”。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河流、山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少年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少年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
这首诗是他13岁时所写,在他18岁时也写过一首表达自己理想的词,齐读。
望海潮·自题小影
曾经沧海,又来沙漠,四千里外关河。
骨相空谈,肠轮自转,回头十八年过。
春梦醒来么?对春帆细雨,独自吟哦。
惟有瓶花,数枝相伴不须多。
寒江才脱渔蓑。剩风尘面貌,自看如何?
鉴不因人,形还问影,岂缘醉后颜酡!
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
忽说此人是我,睁眼细瞧科。
活动三:绘——感受豪情美
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现你的少年豪情。(诗歌、对联、绘画、演讲、座右铭等)
请同学展示并解读自己的作品
五、总结:
13岁的谭嗣同、18岁的谭嗣同面对千疮百孔的社会,抒发着自己的少年豪情。那同样13、14岁的我们面对这蒸蒸日上又挑战不断的中国我们立下自己的少年壮志,抒发的少年豪情,就是国家的明天。
齐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六、板书设计:
品意象
把握情感
河流
冲破罗网
拟人
勇往直前

追求个性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