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冀中的地道战》课件 (共48张 )

文档属性

名称 《8 冀中的地道战》课件 (共48张 )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0 23:1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第二单元
第8课
冀中的地道战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会认“侵、略、垒”等8个生字,会写“侵、略、筑”等10个字,掌握“侵略、修筑”等17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3.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记叙文如何使用说明方法介绍事物的。
4.读懂课文,了解我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树立民族自信心。
第一课时
导入新知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带
大家参观一个特殊的地方,
它既不是壮观辉煌的古代
建筑,也不是闻名中外的
名胜古迹,但它同样体现了中国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这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留下的战争遗迹——冀中地道。
(一)学习第一段。
1.讨论交流。
(1)为什么称“扫荡”?
(2)敌人为什么修封锁沟、封锁墙?
2.总结第一段段意。
讲了地道产生的时间、原因及作用
合作探究
地道战的产生是为了粉碎“扫荡”
3.这一段中哪个词最能概括地道战的情况?
奇迹
4.课文从哪儿看出地道战是个奇迹?
规模、作用。
(保护人民、坚持生产、打击敌人)
(二)学习第二段。
1.读第二段,读后讨论。
(1)地道的式样和特点是在第几自然段讲的?这段话讲了几层意思,每层说了什么?
(2)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孑口”有什么作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何理解?
(3)“想方设法”是什么意思?冀中人民是怎样对付敌人的进攻的?
(4)人们在地道里怎样进行通讯联系?“无线电”和“有线电”为什么加引号?
(5)“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
2.总结段意。
这段主要讲地道战的特点。
(三)学习第三段。
1.读第三段。
2.这段有两句话,第一句讲了什么?第二句讲了什么?
3.这段话主要意思是什么?
(四)自由朗读全文
(五)练习背诵第四自然段。
1.朗读课文,抄写生字。
2.练习用“如果……就……”“不但……还……”造句。
课堂练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条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归纳总结
模仿课文的写法,将你家的庭院的结构和特点写下来。
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1942-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国华北敌后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修筑封锁墙,封锁沟,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政策。抗日战争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但冀中人民没有屈服。
导入新知
(一)探究第一段。
第一段是全文内容的概括,下文具体介绍了地道的式样和特点,说明地道战是个奇迹。
深入探究
(二)探究第二段。
1.读第二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地道的式样,并试着把它画出来。
2.说说这种构造的地道有哪些好处。
(1)不同用处的地道在固定的地点,便于辨别。
(2)地道既隐蔽又不妨碍种庄稼。
(3)大洞既牢靠,又能容纳很多人。
(4)小洞用处多,为人们生活提供方便。
(5)气孔设置,隐蔽又透气,透光。
总结:这样的结构可以有效地保存自己,正常生活,坚持生产,足以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
地道不仅能保护人民群众,同时还巧妙地设置了一些御敌结构。
1.自读课文第五段,找一找地道中设置了哪些御敌结构。
陷坑
警戒洞
迷惑洞
孑口
地道的巧妙
2.设想:一群日本鬼子进了村,他们发现了一个地道口,请大家读一读第五段,想一想这群鬼子的下场会是怎样的。
3.可用“一……就……”
“就算……也……”来说话,体现地道结构的巧妙。
这样的结构,使地道能攻能守,具有了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的特点。
4.敌人尝到了地道的厉害,想方设法来破坏,什么火攻呀,毒气攻呀,大家又是用什么妙法来防备的呢?
5.那么人们呆在地道里是否就一无所知了呢?
无线电技术是通过无线电波传播信号的技术。无线电技术的原理在于,导体中电流强弱的改变会产生无线电波。利用这一现象,通过调制可将信
息加载于。无线电波之上。当电波通过空间传播到达收信端,电波引起的电磁场变化又会在导体中产生电流。通过解调将信息从电流变化中提取出来,就达到了信息传递的目的。
无线电技术
用导线来传输电信号(代表声音、文字、图象等)的通信方式叫作有线电通信。按其传轴线路的种类可分为:明线通信、波导通信等。有线
电通信的主要特征是它具有传输倍信号的金属线路。与无线电通信相比,有线电通信的保密性较强,不易受到干扰。但它的线路建设费用大机动性和灵活性差。
有线电
课堂练习
文章从奇迹开始,到奇迹结束,展现了地道的一系列巧妙设计,从而说明了地道战是个惊人的奇迹,反映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