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1.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疏通文意。
2.了解设喻说理、类比说理、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
3.把握人物形象,体会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明君从善如流的气度与明辨的智慧。
2课时
布置学生完成第21课课前预习卡。
第1课时
1.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2.积累重点的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3.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理解文意。
一、新课导入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王若想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用唐太宗的名言导入,使学生对本课所讲内容有大致的印象。
二、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有关文中主人公的知识。
【设计意图】
初步了解邹忌和齐威王,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也是一名十分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战国时期齐国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记》记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后期励精图治,修明政治,使齐国大治。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自主查清字的读音,积累重点文言词语,为下一步理解文意打好基础。
1.扫清朗读障碍。
(1)生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
(2)师出示应注意的字音。
邹忌(zōu) 昳丽(yì) 朝服(zhāo) 衣冠(guān)
窥镜(kuī) 孰(shú) 妾(qiè) 寡人(guǎ)
谏(jiàn) 谤讥(bàng) 间进(jiàn) 期年(jī)
2.理解词语。
(1)生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画出难理解的词语。(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
(2)师出示应该重点注意的词语。
①通假字。
孰视之(“孰”同“熟”,仔细)
②古今异义。
古义: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例句:邹忌讽齐王纳谏
今义:讽刺,嘲笑
古义:长,文中指身高 例句:邹忌修八尺有余
今义:修理
古义:次日,第二天 例句:明日徐公来
今义:将要到来的下一天
古义:偏爱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今义:自私
古义:土地方圆 例句:今齐地方千里
今义:名词,地点、处所
古义: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 例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今义: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动词,支配、操纵
古义:指责 例句:面刺寡人之过者
今义: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
③一词多义。
齐国之美丽者也(助词,的)
孰视之(代词,代指徐公)
吾妻之美我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吾妻之美我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吾与徐公孰美(形容词,漂亮、好看)
美于徐公(介词,比)
皆朝于齐(介词,向、到)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介词,在)
欲有求于我也(介词,对)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动词,朝见)
于是入朝见威王(名词,朝廷)
朝服衣冠(名词,早晨)
能谤讥于市朝(名词,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
吾与徐公孰美(代词,谁、哪一个)
孰视之(形容词,同“熟”,仔细)
受上赏(形容词,上等的)
上书谏寡人者(动词,向上级呈递)
乃下令(动词,颁布、下达)
受下赏(形容词,下等的)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动词,及、比得上)
门庭若市(动词,如、像)
④词类活用。
朝服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
臣之妻私臣(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暮寝而思之(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四、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
在前面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句意,从而疏通文意,理清文章层次。
四、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理解句意。
(1)生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句子的意思。
(2)师出示应该重点注意的句子。
①特殊句式。
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表判断)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者,……也”表判断)
倒装句:
忌不自信(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忌不信自”)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能谤讥于市朝(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能于市朝谤讥”)
省略句:
与坐谈(省略主语、宾语,应为“忌与之坐谈”)
皆以美于徐公(省略主语,应为“皆以我美于徐公”)
②重点句子翻译。
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美丽。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c.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译文: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译文: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e.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译文: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
f.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指责讥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g.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译文: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
h.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取得胜利。
2.疏通文意。
(1)生借助相关资料,自主翻译全文。
(2)师明确译文。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又问他:“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 “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 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五、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本课。
【设计意图】
课后背诵本文,巩固知识,加深印象。
第2课时
1.梳理文章内容,深入理解文意。
2.理解文章中的劝谏技巧,理解设喻说理和类比说理的方法。
3.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邹忌勇于进谏的精神和齐威王从善如流的气度。
一、衔接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一段历史佳话。这节课,让我们在复习中再次走进课文,对其进行深度探究。
【设计意图】
衔接导入,既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又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二、通读课文,把握内容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到梳理课文内容,最后深入理解课文,层层深入地把握课文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
(1)本文讲述了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预设 讲述了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劝谏齐威王和齐威王勇于纳谏的故事。说明国君应当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也告诉我们怎样提出意见和建议易于被接受,要掌握一定的论说技巧。
(2)本文情节可以概括为:三问答—三类比—三赏赐—三变化。说说分别对应什么情节,据此梳理课文内容。
预设 本课情节为: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讽谏齐王的三类比,齐威王纳谏后的三赏赐,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齐国的三变化。
2.深入理解课文。
(1)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预设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邹忌劝谏的结果如何?
预设 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3)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依据的是什么?
预设 批评者勇气的大小。
(4)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说明什么?
预设 说明齐威王纳谏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包括三个部分,既是学习本文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问题,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合作探究,深入分析
1.理解讽谏艺术。
邹忌的讽谏艺术妙在哪里?
预设 (1)运用类比说理,从家庭小事入手,以家事类比国事。邹忌将“妻私己”“妾畏己”“客欲有求于己”类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有很强的说服力。
(2)运用设喻说理,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语言委婉含蓄,容易让人接受。邹忌没有直言齐威王的弊病,而是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受蒙蔽的道理。
(3)讽谏有针对性,设身处地地为齐王着想。邹忌针对“王之蔽甚矣”的现实和齐王希望修明政治、兴利除弊的愿望进行讽谏,让齐威王欣然接受。
2.分析人物形象。
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了邹忌和齐威王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预设 (1)邹忌:课文首先通过“三问”“三答”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实事求是,善于思考,能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然后写邹忌进谏时的“三比”,表明他又是一个忠君爱国、勇于进谏、善于进谏的人。
(2)齐威王:从一个“善”字,可以看出齐威王是一位善于纳谏的开明君主;从“三赏”可以看出齐威王的明智果断和兴利除弊的决心。而“三进”“四国朝齐”则从侧面表现出齐威王措施得力、改革成效十分显著,侧面反映了他的贤明。
3.探究写法特点。
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预设 (1)使用大量排比句。排比句不仅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更造成一种步步紧逼的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地阐明“王之蔽甚矣”的论点。
(2)通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四、总结升华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中的名篇,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感受到了《战国策》的哪些写作特色?
预设 (1)用生动的故事帮助说理。(2)人物个性鲜明生动。
结束语:学了本课,相信同学们对邹忌高明的讽谏艺术有了很深的印象。在生活中,当我们想要说服别人时,也可以学习邹忌的方法,用类比说理、设喻说理来达到目的。
五、布置作业
1.课外搜集中国古代的讽谏故事。
2.完成《创优作业》本课练习。
本文在教学时首先侧重于引导学生关注文言字词,把握文言现象,强化学生的文言感知能力,深化学生对文言语言的理解,这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步骤。此外,本文在内容上并未过多纠缠,而将重心放在分析人物形象与讽谏艺术手法上,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古典人文精神与智慧有更深刻的感受。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使其采纳谏言,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素养提升
古典文学中的“三叠”式结构
中国古典文学常运用“三叠”式结构,具有独特的作用和别致的美感。在《鱼我所欲也》中“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已展示了何谓“三叠”式结构。《曹刿论战》中“何以战”的三问三答亦是“三叠”式结构。《邹忌讽齐王纳谏》更是将“三叠”用到极致,文章有“比美”“进谏”“赏谏—朝齐”三个段落。“比美”中的“三问”“三答”展现了“比美”的过程,“三思”揭示了邹忌在“比美”中遭受蒙蔽的原因;“进谏”中的“三比”比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后面的“三赏”“三变”演绎了齐王从善如流的魄力以及“战胜于朝廷”的辉煌。“三叠”式结构的运用,彰显了语言的力度和别致之美。
《战国策》的艺术特点
《战国策》是西汉末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纵横家(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策略编辑而成的一部独特的国别体历史著作。记载了战国十二大诸侯国缤纷多姿的历史面貌。在这样一个动荡剧变的时代,往来于各国之间的纵横家是时代的宠儿,他们多以谋臣策士的身份登堂入室,指点山河,旁征博引,巧思妙喻,机锋敏锐,汪洋恣肆,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一个时代诸侯国的盛衰和历史的走向。这部国别体历史著作充分展现了古代先贤语言和计谋方面达到的境界,洋溢着令今人叹为观止的人生智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第一,富于文采。《左传》也是以文采著称的,但两者相比照,可以看到《战国策》的语言更为明快流畅,恣肆多变,委曲尽情。无论叙事还是说理,《战国策》都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绚丽多姿的辞藻,呈现酣畅淋漓的气势。在这里,语言不仅是作用于理智用以说明事实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接作用于感情以打动人心的手段。
第二,《战国策》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左传》描写人物,大抵是简笔勾勒。
第三,《战国策》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这也是以文学手段帮助说理的方法。这些寓言,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又浅显易懂,独立地看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疑难探究
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邹忌劝谏成功还有哪些重要因素?
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邹忌能劝谏成功,还有其他重要的因素。比如:这也与邹忌善于思考、分析的个性和他的担当、责任意识相关。邹忌关心国家大事,一心想寻找恰当时机劝谏齐王。他在生活中经历了“比美”经历,能够深入思考、分析,体察各人的情状心理,并敏锐地由个人体验联系到国家大事,想到齐王所受之蔽,于是果断地进行劝谏。这也离不开齐王广开言路的胸襟和果断行事的理政智慧。齐王听了邹忌的劝谏,马上“下令”,并且分上、中、下三种不同层面赏赐,立刻实施,表现出一位贤明君主的特点。
类文阅读
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选自《战国策·赵策四》)
译文: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赵太后不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告诉近臣说:“有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人,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龙希望去见太后,太后气势汹汹地等着他。触龙缓慢地小步急行,到了太后面前向太后道歉说:“我的脚有毛病,连快跑都不能,很久没来看您了。私下里我自己原谅自己。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太后说:“我全靠坐车走动。”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吃点粥罢了。”触龙说:“我现在特别不想吃东西,于是自己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左师说:“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才,而我又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替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禀告太后。”太后说:“可以。年龄多大了?”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妇女还厉害。”太后笑着说:“妇女更厉害。”触龙回答说:“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拉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也够可怜的了。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太后说:“是这样。”
左师公说:“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子孙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赵太后说:“没有。”触龙说:“不光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还有在的吗?”赵太后说:“我没听说过。”左师公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这是因为他们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劳绩,占有的珍宝太多了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比不上疼爱燕后。”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吧。”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
子义听到了这件事说:“国君的儿子,是国君的亲骨肉啊,尚且不能依赖没有功勋而获得高位,没有劳绩而得到俸禄,坐拥金玉之类的重器,何况做臣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