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语文
年级/册
四年级(上)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五单元 17《爬天都峰》
教学目标
弄清《爬天都峰》一文如何将“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对话,反映了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我们要从这些对话中看出“我” 由开始的犹豫、不自信到受到鼓舞、坚定信心,再到战胜困难,登上天都峰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难点分析
能联系上文理解“终于” 的意思,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克服了种种困难爬上天都峰的。本单元是习作单元,学生还要学会习作技巧,通过想象用多种描写方式写老爷爷的攀爬过程。
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悟作者的心理变化。?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解读“我”和老爷爷会怎么说、怎么想、怎么做。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看图片猜字(爬),字理识字“攀”,知道字的意义并在田字格中范写。
(“爬”和“攀”都会用到手,代表“手”的部首有“爪”和“手”。“攀”字中“林”代表森林,中间的“×”代表手拇指和其他四指分别向中间合拢的动作,上下两个“×”代表左右手交换向上,中间部分的“大”是指树上的藤条,所以“攀”这个字就代表双手抓住树木的藤条向上爬。)
2.课件出示黄山图片,师生共赏。
(学生欣赏完图片,让他们用一个词、一句话、一首诗等谈谈自己的感受,对天都峰有一个大致印象,刺激学生回顾自己积累的知识。)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圈出本课的生字词,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语的含义。
4.课件出示“鲫鱼”中的“鲫”,注意读音。多音字“相”的读音。教师指导学生区分形近字“辫”“辩”“辨”和“瓣”。
5.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用书中学过的词语填空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本文主要讲了“我”和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最终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故事。)
6.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7.文章的第一自然段,直接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这种写作手法叫做“开门见山”,进行板书 。
8.再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在“我”眼里,这是一座怎样的山?你可以为老师的板书添加上什么?
(学生找到句子,画出“石级、铁链、云彩”总结天都峰高和险的特点。)板书环境描写 。
9. 这座山让“我”有什么感触?读出文中标点代表的语气。(从语气词“啊”“哩”“发颤”体会出“我”的畏难情绪。)板书心理描写。
10.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11. 分角色扮演,体会情感
(1)课件出示“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体会人物心理活动。
(注意学生表演的时候,加入心理活动,即“老爷爷”和“我”互相都不相信对方可以爬上去。“也”字的解读很关键。)板书外貌描写。
(2)反复朗读“对,咱们一起爬吧!”,增强信心。
(老师三次说的引导语(从你们的犹豫,我觉得你们不想爬;从你们的气势我觉得你们会中途放弃;这一次,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攀上高峰。)板书语言描写。
(3)小练笔:根据文中对“我”爬山的描述,想象老爷爷是如何爬山的。课件出示:学生根据提示完成练笔。(老爷爷奋力向峰顶爬去,他( ),实在太累了,他就( )。山风( ),老爷爷( ),心想( )。就这样,他终于攀到了峰顶。)
(注意“我”爬天都峰的句子,它既突出了爬天都峰的艰难,又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的勇气。)板书动作描写。
(4)攀顶后,小记者进行采访,点明主旨。(小记者采访:你好,我是哈密电视台的小记者,我想问一下,你们一个这么小,一个年龄这么大,是什么让你们坚持爬到了这么高的峰顶?) 小记者采访后,老师再次说说爸爸的话,明确主旨。板书,结尾:主题升华。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想象一下“我们”下山时的情景:我们沿着山路往回走,一路上遇到了许多游人。有的人望着险峻的天都峰退缩了,有的人在曲折的山路上犹豫不前,有的人看到曲折的道路不知该如何前进……想一想,把你在学习了《爬天都峰》后,你会对他们说什么?
小结
今天我们爬上了又高又险的天都峰,文章虽然简短,但我们从作者各种描写上,就能够想象“我”和老爷爷攀爬过程的艰难。希望大家以后也可以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攀上顶峰,看到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