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语文 年级/册 四年级(上)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八单元25《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学目标 理解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中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文言文简短精炼,省去了不少对话和心理活动描写,学生对王戎“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推理判断,需要老师不断引导其补充、想象,才能领悟道理。
难点分析 小学中高段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很高,但学习的文言文较少,没有掌握古今词义的差别,在理解文意上有一定的困难,造成了学生学习上的畏难情绪。
教学方法 通过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联系之前学过的文言文、古今对照、图文对照的方式,理解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国的历史长河里,英雄辈出,天才无数。四岁让梨的孔融,六岁称象的曹冲,七岁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他们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口耳相传,津津乐道。今天我们将再认识一位天才少年——王戎,一起走进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二、理解课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课题中“取”的意思是什么?“道”的意思是什么?
取:摘,道:路边、道旁,连起来的意思是王戎不去摘道旁的李子。
三、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教师播放朗读视频,生听读 。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2.强调“戎、诸、竞”的读音。
3.生反复练读,读正确、流利,读好停顿。
四、理解文意
1.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意思。
2.生翻译,师相机指导。
3.师生交流:你读懂了哪句话的意思?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
(1)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理解“尝”的今义是“品尝”,“尝”的古义是“曾经”。提示方法:古今对照。
①尝与诸小儿游
②诸儿竞走取之
理解“诸”在本文中可解释为“众多”。提示方法:联系上下文。
句意: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观察插图,理解“折枝”是指李子太多了,树枝都被压弯了。提示方法:图文对照。
联系三年级学过的《守株待兔》,“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走”字在古代汉语中的本义是“跑”。竞走:争着跑过去。提示方法:联系之前学过的文言文。
句意: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3)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信然:的确如此。提示方法:借助注释。
虚词“之”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之”主要的用法: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如:求之不得。
【助词】的,如:无价之宝。
【动词】往,到,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本文中“之”共出现了三次,都作为代词用,联系上下文讨论分别指代什么?
第一个和第三个“之”指代李子。
第二个“之”指代王戎不去摘李子这件事。
提示方法:联系上下文。
句意: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下李子一尝,的确如此。
(4)古今对译读:
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下李子一尝,的确如此。
五、理解实词、虚词意思的五种方法
师:同学们,《王戎不取道旁李》是我们小学阶段学过的第四篇文言文了,相信大家都掌握了一些理解实词、虚词意思的好方法,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吧!
①借助注释
②联系上下文
③联系之前学过的文言文
④古今对照
⑤图文对照
六 、读文知人,以文观人
(1)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王戎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认为长在道边的李树,李子要是甜的,早就会被人摘光了,因此现在树上还有这么多李子,那它一定是苦的。
(2)能看出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回答:善于思考,冷静推断。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七、 《世说新语》之《陈太丘与友期行》
师:同学们,《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一篇有趣的小故事《陈太丘与友期行》,认识另一个小朋友——元方,看看他又是怎样的人呢。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注释:
⑴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⑵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
⑶乃至:(友人)才到。乃,才。⑷不(fǒu):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⑸非人哉:不是人啊。哉:语气词,表示感叹。⑹相委而去:丢下我离开了。委,丢下、舍弃。去,离开。⑺引:拉,这里有友好的意思。⑻顾:回头看。
小结 八、学习任务:
1.请你用课上学到的五种方法读通故事,并试着理解文意。
2.思考:在这个故事中,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里读懂的?
师:同学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了,聪明的你,快来完成这两个学习任务吧,下节课我们再一起交流,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