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教案+课件:第17课《解放战争》(人教版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历史教案+课件:第17课《解放战争》(人教版必修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3-22 20:57:49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一、解放战争的过程
1、过渡阶段(1945、8——1946、6)
(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
(1)重庆谈判(1945.8-10)
(2)政治协商会议(1946.1)
(1)重庆谈判
积极帮助国民党抢夺胜利果实
假如你是毛泽东,你会去重庆谈判吗?
背景:抗战后:
主要矛盾:
国内人民:
美国:
蒋介石:
中共:
中日民族矛盾转变为美帝支持的国民党发动派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矛盾
渴望和平。
代表人民,努力争取和平民主
迫于国内外的和平压力, 内战准备尚未完成
“假和平、真内战”
内容:
《双十协定》
斗争焦点:
结果: 签署 《双十协定》
(1)重庆谈判
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意义:
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
政治上取得主动权, 赢得民心。
时间: 地点: 结果:
(2)政治协商会议
1946年初
通过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
重庆
一、解放战争的过程
1、过渡阶段(1945、8——1946、6)
(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
(1)重庆谈判(1945.8-10)(背景、结果、焦点、意义)
(2)政治协商会议(1946.1)(时间、地点、结果)
2、防御阶段(1946、6——1947、6)
(2)粉碎全面进攻(战术、战果)
(1)全面内战爆发(时间、标志)
(3)粉碎重点进攻(地区)
(2)军事:
一、解放战争的过程
1、过渡阶段(1945、8——1946、6)
(1)重庆谈判(1945.8-10)(背景、结果、焦点、意义)
(2)政治协商会议(1946.1)(时间、地点、结果)
2、防御阶段(1946、6——1947、6)
(2)粉碎全面进攻(战术、战果)
(1)全面内战爆发(时间、标志)
(3)粉碎重点进攻(地区)
3、反攻阶段(1947、6——1948秋)
土地改革(时间、文件、内容、意义)
刘邓挺进大别山(时间、部队、意义)
(1)经济:
(2)军事:
土地改革: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
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主要矛盾的变化
颁布:
内容:
依据:
影响:
一、解放战争的过程
1、过渡阶段(1945、8——1946、6)
(1)重庆谈判(1945.8-10)(背景、结果、焦点、意义)
(2)政治协商会议(1946.1)(时间、地点、结果)
2、防御阶段(1946、6——1947、6)
(2)粉碎全面进攻(战术、战果)
(1)全面内战爆发(时间、标志)
(3)粉碎重点进攻(地区)
3、反攻阶段(1947、6——1948秋)
土地改革(时间、文件、内容、意义)
刘邓挺进大别山(时间、部队、意义)
(1)经济:
(2)军事:
4、决战阶段(1948、9——1949、1)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时间 1948年9月——1949年1月
指挥 林彪,
罗荣恒 刘伯承,
陈毅,邓小平 林彪,罗荣恒,聂荣臻
战果 歼敌47万,解放东北全境 歼敌55万,解放长江以北的华东地区、中原地区 歼敌52万,华北全境
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从战争的规模和取得的战果上看,在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渡江战役
一、解放战争的过程
1、过渡阶段(1945、8——1946、6)
(1)重庆谈判(1945.8-10)(背景、结果、焦点、意义)
(2)政治协商会议(1946.1)(时间、地点、结果)
2、防御阶段(1946、6——1947、6)
(2)粉碎全面进攻(战术、战果)
(1)全面内战爆发(时间、标志)
(3)粉碎重点进攻(地区)
3、反攻阶段(1947、6——1948秋)
土地改革(时间、文件、内容、意义)
刘邓挺进大别山(时间、部队、意义)
(1)经济:
(2)军事:
4、决战阶段(1948、9——1949、1)三大战役
5、胜利阶段
(1)北平和平谈判(背景、结果)
(2)渡江战役、解放南京(3)追歼残余
北平和平谈判
背景:①战场上的大溃败,迫使蒋介石在1949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
②毛泽东在新年献词中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
③为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和平谈判的条件。
结果:4月,国共两党代表在北平举行谈判,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学思之窗:
国民党和谈代表刘斐对中共和谈态度存有疑虑,就找个话题试探毛泽东:“毛先生,您会打麻将吗 ”毛泽东不知他话中的含义,随口答道:“晓得些,只是晓得一些。”刘斐问:“您是爱打清一色呢,还是喜欢打平和 ”毛泽东明白了对方的用意,大笑起来,话中有话地说:“平和,只要平和也就行了。”毛泽东不仅在口头上多次表示出和谈的诚意,而且电令处于长江沿线的人民解放军缓期渡江,勿攻安庆,和谈期间不发生任何进攻性战斗。 请思考,从当时的兵力和民心看,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必胜无疑,为什么还争取与国民党和谈
[提示]:为迅速结束战争,实现和平,减轻人民痛苦。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统治中国22年国民政府的覆灭。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进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
3、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4、有一支坚持武装斗争的人民军队;
5、组成一个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本章小结
侵略史:1840 19世纪末 1937
鸦片 甲午中日战 日侵华
战争 八国侵华
1840 19世纪末 1919 1921 1949
义和团运动 戊戌变法 五四 中共 新民主主义
太平天国 辛亥革命 运动 成立 革命胜利
(农民阶级)(民族资 (无产阶级)
产阶级)
抗争史:
农民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探索
纲领
思想
结果
作用与地位
太平天国运动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小农平均主义思想
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
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民族 民权 民生)
西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
被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推翻清王朝,结束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共和国,沉重打击帝国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最高纲领: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反帝反封
马列主义
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结论:
实践证明,只有共产党领导的
无产阶级才能救中国。
【典例·展示】
抗战结束后,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主要原因是
A、中共力量强大 B、 广大人民反对内战
C、 发动内战准备不足 D、 美国主张和平解决
【应用·体验】
1、抗战后的重庆谈判,国共双方在很多问题上达成一致,没有达成一致的是
 A.和平建国           B.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C.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D.保证人民权利
2、1948年冬,陈毅在一首诗中写道:“几十万里,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出现这种情景的重要原因是
A.淮海战役取得最后胜利   B.人民解放军占领了南京
C.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了城市D.各个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3、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其主要依据是
 A.农村革命任务的完成   B.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C.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D.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4、解放战争时期,流传着“前方打老蒋,后防挖蒋根”的口号,“后防挖蒋根”是指
A、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B、中共在国统区的地下斗争
C、民主党派的反蒋斗争 D、国统区的民主运动
【高考链接·典题】
(2004上海卷)文献记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胡宗南对延安的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三大战役的理解能力以及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西柏坡以及三个战役。由此判断只能是在三大战役后,因此选C。
规范解答:C第17课 解放战争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掌握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三大战役、北平和谈和渡江战役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难点: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课前自主学习
一、内战的爆发
1、政治斗争
(1)重庆谈判:1945年8月底,中共中央派等赴重庆,经过谈判,国共双方于10月l0日签署了会谈纪要,即 ( http: / / www. / )。
(2)重庆政协:年初,在重庆召开了政协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
2、内战爆发
(1)标志: ( http: / / www. / )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内战爆发。
(2)人民军队采取 ( http: / / www. / )方式,8个月里歼敌70万,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3)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改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重点进攻山东和,几个月后,又被粉碎。
二、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
1、战略反攻21世纪教育网
(1)主要任务是将战争引向国统区,在外线大量歼敌。 (2)1947年 ( http: / / www. / )月,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 ( http: / / www. / ),解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3)经过一年作战,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
2、战略决战:(1)辽沈战役:年9月,首先攻占锦州,切断了东北敌军的退路。11月初,解放军乘胜攻占 ( http: / / www. / ),东北全境解放。(2)淮海战役:1948年11月,以为中心的淮海战役开始。经过三个月作战, ( http: / / www. / )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3)平津战役:辽沈战役之后,东北解放军迅速入关,与一起发动平津战役。在攻克张家口和天津后,由于中共的努力争取,北平守军在总司令 ( http: / / www. / )的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21世纪教育网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北平谈判:
(1)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出“”声明,对此,毛泽东号召中国人民 ( http: / / www. / )。
(2)为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国共两党于1949年4月在北平举行谈判,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修正案。但国民政府最后拒绝签字,谈判破裂。
2.国民政府覆灭
(1)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进行战役,23日解放 ( http: / / www. / ),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3.意义:
(1)标志着中国100多年来的历史从此结束;(2)改变了世界 ( http: / / www. / )格局,壮大了世界力量,鼓舞了世 ( http: / / www. / )的士气;(3)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也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的胜利。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 内战的爆发
1.重庆谈判
(1)背景:①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准备发动内战,继续推行独裁统治;②但蒋介石又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而且内战准备尚未完成。因此,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2)概况:①争取和平,揭穿美蒋阴谋,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并签署了《双十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地位问题双方未能达成协议;②1946年,在重庆召开了政协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会议。
2.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1)全国内战爆发后,面对优势强敌,人民解放军集中优势兵力抗击敌人,经过8个月作战,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2)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被粉碎。
典例剖析 [例题1】1945年,在努力争取和平的斗争中,毛泽东告诫全党:“冀们当了人民代表,要代表得好,不要像陈独秀。”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一切为了和平 B.不能挑起内战 C。防止国共合作再次破裂 D。对国民党要做好两手准备
知识点二 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情景激疑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和部分任务分别是什么 是怎样实施的 [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知识归纳
1.战略反攻: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2.三大战役:
(1)背景: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中共中央认为决战时机已经到来。(2)过程:①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至11月初,东北全境解放。②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歼敌55万余入。至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③辽沈战役结束后,东北解放军同华北解放军一起发动平津战役。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3)三大战役的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典例剖析 【例2】1947年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时,国民党军队正在实施的战略是 ( )
A.全面进攻解放区 B.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C.抢占战略要地和交通线 D.集中兵力防守战略要地21世纪教育网
【变式题】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这样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抓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 )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百万雄师过大江 C.挺进大西南 D.挥师大西北
知识点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国共再次和谈
(1)背景: ①国民党在战场上节节败退,迫使蒋介石发出“和谈”的声明;②中国共产党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的痛苦,提出了和平谈判的条件。
(2)概况:①1949年4月,国共两党的代表在北平举行谈判,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②由于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2.解放战争的胜利
(1)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开始横渡长江。
(2)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3)接着,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追歼国民党的残余军队,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于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3)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典例剖析 【例3】1949年3月,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是 ( )
①避免农民战争的流寇主义 ②克服农民阶级的私有观念
③防止产生骄傲麻痹思想 ④防止干部中出现享乐腐化作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变式题】某年蒋介石在《新年文告》中宣称:“但是今日为和为战,人民为祸为福,其关键不在政府,……全在于共党。”当时的形势是 ( )
A国共正在进行重庆谈判 B.国共正在进行北平谈判
C.战略决战解放军即将取得最后胜利 D.国民党已经败退台湾
巩固测试
1.在重庆谈判中,未能达成协议的主要问题是…( )
①召开政治协议会议 ②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问题 ③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 ④是否要进行内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
2.解放战争初期,人民军队的主要作战方式是…( )
A.游击战 B.运动战 C.攻坚战 D.大决战
3.下列事件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序幕的是 ( )
A.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B.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辽沈、淮海和平津战役
4.大决战首先开始于…………………………………… ( )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中原地区 D.长江以南
5.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21世纪教育网
A.美国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不满
B.抗战期间美国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溃败不满
C.1945年美国企图在中国搞两党轮流执政
D.三大战役失败后美国企图在中国扶持新的代理人
6.1949年5月,解放上海的战斗结束,成千上万的解放军整齐地睡在了马路上。对此,美国的《生活》杂志称:“这个行动宣告国民党时代已经结束。”这主要是指…………·( )
A.上海解放后,国民党的统治宣告结束 B.中共及解放军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C.美国已放弃扶蒋反共的政策 D.人民解放军取得了决战胜利
7.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一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8.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 )
①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 21世纪教育网
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铺度》
③孙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
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21世纪教育网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重庆,有些人认为,蒋介石是靠不住的,是骗人的,要同他谈判出什么结果是不可能的。……我向他们说,你们说的是有理由的,有根据的,积十八年的经验,深知是怎么回事。……但是,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事情还有另一个方面,还有许多因素,使蒋介石不能不有很多顾忌。[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材料二 有些同志问,为什么要让出八个解放区 ……我们的方针是保护人民的利益。在不损害人民的基本原则下,容许作一些让步,用这些让步去换取全国人民需要的和平民主。我们过去和蒋介石交涉,也作过让步,而且比现在还大。
——以上材料均摘自毛泽东《关于重庆谈判》
请完成:
(1)材料一中所说的“许多因素’’主要包括哪些因素
21世纪教育网
(2)材料二中说“我们过去……也作过让步,而且比现在还大”的表现是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的主要目的有哪些?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