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教学目标:
(1)掌握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基本史实,理解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背景及实施步骤。
(2)掌握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各国内部的民主改革,华沙条约组织,经互会等史实;归纳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基本特征。
(3)掌握德国分裂,朝鲜半岛分裂,古巴导弹危机等史实;正确分析“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重点: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经济互助委员会;《华沙条约》
难点:冷战与雅尔塔体制形成与评价。
课前自主学习[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一、雅尔塔体系
1.含义: ( http: / / www. / )。
2.影响: ( http: / / www. / )。
二、美苏冷战
1.“冷战”的含义:。
2.美国“冷战"政策出台的背景
(1)二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 ( http: / / www. / )的对比:和 ( http: / / www. / )衰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影响日益增大。
(2)美苏两国战时同盟基础不复存在,两国在 ( http: / / www. / )和上的矛盾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3)1946年,丘吉尔的“ ( http: / / www. / )演说”发出了“冷战”的信号.
3.美国的表现
(1)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以“”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纲领后来被称为 ( http: / / www. / ).
(2)为了帮助西欧,以 ( http: / / www. / )西欧,美国开始实施对欧洲的,即马歇尔计划.
(3)1949年,美、英、法等国签订了《 ( http: / / www. / )》,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是一个反对和 ( http: / / www. / )的军事政治集团。
4.苏联的对策
(1)拒绝加入马歇尔计划。
(2)1949年,苏、保等国成立。
(3) ( http: / / www. / )年,苏、波、阿、保等国签署《》,组成华沙条约组织。
5. ( http: / / www. / )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
(1)导致一些国家分裂:德国分裂为和 ( http: / / www. / )。朝鲜分裂为和 ( http: / / www. / )。
(2)局部战争:年,朝鲜战争爆发。 ( http: / / www. / )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
(3)美苏军备竞赛加剧,国际局势紧张:1962年,发生了。
2.美苏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从盟友到对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苏两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国中最重要的两股力量,团结合作,共同为打败德、意、日法西斯做煳巨大贡献。但是在战后,两国的合作关系逐渐发生变化。
知识归纳
1.美国“冷战"政策出台的背景
(1)二战后期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的框架。
①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了若干协议。
②这些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塔体系。
(2)二战结束后,美苏反法西斯联盟的政治基础不复存在,同盟关系破裂。
(3)战后苏联实力的不断增强及在世界上影响的日益增大,引起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4)二战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企图称霸世界。 (5)1946年3月,前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发出“冷战”的信号。
(6)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对比。
2.“冷战”的含义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就是所谓的“冷战”。
3.美苏“冷战”的开始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美苏“冷战”从此开始。
典例剖析 【例l】“冷战”局面的形成是由于 ( )
①美国试图称霸世界 ②苏联政治军事力量增强
③欧亚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④美苏展开核军备竞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变式题1】 “二战”后,美国“冷战”政策最显著的特点是( )
帮助欧洲复兴,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B.支持希腊反动政权,阻止共产党掌权
C.组织“北大西洋联盟”,加强与苏联抗争的实力
D.在遏制共产主义和稳定资本主义过程中不诉诸武力
知识点二美苏“冷战”
1946年,丘吉尔访问美国时在富尔敦发表的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讲中,以“铁幕”一词公开把矛头指向苏联,声称苏联威胁了欧洲的安全、和平,鼓吹美英联盟对抗苏联,揭开了战后“冷战”的序幕。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知识归纳
1.冷战政策的表现
(1)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杜鲁门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把“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2)马歇尔计划: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援助计划,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
(3)支持东欧国家的反共势力,企图在东欧恢复资本主义制度。
(4)组建对付苏联和东欧的军事集团——北约。
①1949年春,美、加、英、法等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规定进行集体防御。
②北约的建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一个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2.两极格局的形成
为了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苏联、保加利亚等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955年,苏联和波兰、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组成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从此,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出现。美苏两极格局形成。21世纪教育网
典例【例2】“马歇尔计划远不止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这是因为该计划实际上是
A.美苏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产物 B.导致当代世界政局不稳定和战争的根源
C.以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D.美国蓄意分裂德国和扶植西德
知识点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柏林墙的建成
原因:雅尔塔体系确定了美苏在德国东西部的势力范围;美国的“冷战”政策加剧了其分裂进程;美苏两国意识形态的分歧。
分裂:1949年,在美苏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1961年,民主德国政府为防止公民自由外流和西方势力入侵,沿西柏林四周筑起了一条由水泥墙、钢丝网和嘹望塔组成的封锁线,这条封锁线被称为“柏林墙”,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睫!卫墙。该墙就成为德国分裂的象征。
2.朝鲜半岛分裂
日本投降后,苏美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半岛的北部和南部。1948年8月,在美国支持下,南部建立了大韩民国。同年9月,北部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美国发动越南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殖民者重返越南。越南人民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击,迫使法国殖民者撤出。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在越南:军民的英勇抗击下,美军被迫于1973年撤出越南。
4.古巴导弹危机
起因:1962年7月,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并建设中程导弹基地,以改善其在美苏核均势中的不利地位,结果被美国发现。
经过:10月,美国武装封锁古巴,美军进入戒备状态。
结果:经过美苏两国的谈判,苏联被迫撤走导弹。
所谓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系),就是美、英、苏三国首脑主要通过雅尔塔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而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三者的关系为:雅尔塔体制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般来说,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典例剖析 【例3】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的态势可以概括为( )
A.美国取得压倒性优势 B.双方互有攻守
C.苏联依靠绝对军事军事优势迫使美国让步 D.双方不堪军备竞赛重负放慢争霸步伐
巩固测试
1.美国开始对欧洲实施马歇尔计划时,在亚洲的主要活动是……………………… ( )
A.扶助蒋介石挑起内战 B.发动朝鲜战争
C.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 D.从亚洲撤退兵力充实欧洲
2.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杜鲁门主义” ②柏林危机 ③马歇尔计划 ④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3.朝鲜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朝鲜内战爆发 B.中国人民志愿军人朝
C苏联直接入朝协助北朝鲜军作战 D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干涉朝鲜,侵犯中国
4.二战结束后,两极格局得以长期维持的决定性因素是 ( )
A.第三世界力量弱小 B.联合国作用软弱C.美苏综合国力比较接近 D.多极化逐步发展
5.二战后的美苏争霸不同于一战前英德争霸的特点是 ( )
①争夺全世界的霸主地位 ②核武器作为争霸的威慑力量
③以军事集团为基础 ④反映出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较量21世纪教育网
A.③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1947年,美国向希腊、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与此具有直接关系的是( )
《北大西洋公约》 B.马歇尔计划 C.经济互助委员会 D.《华沙条约》
阅读材料
我相信美国之政策旨在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企图。
——摘自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
回答问题:材料中美国的“支持”意味着什么?为实现该目标,美国采取了什么具体措施?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答案,略21世纪教育网(共46张PPT)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从战时的盟友变成了对手。形成了“冷战”格局。
表现:在长期的“冷战”过程中,美苏两国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但世界局部地区战争不断。
2、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3、目前: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政治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并出现了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表现:(1)在美苏“冷战”过程中,西欧国家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并走向了联合的道路,实力日益强大。
(2)日本在美国的扶持和自身努力下,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并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3)中国在改革开放中也日益强大。
(4)世界局部地区动荡不安,恐怖主义仍威胁着世界和平。
(1)雅尔塔体系确立:
1、原因:
(2)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①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②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4)主观:战后美苏两国都抱有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势力的战略目标
雅尔塔体系
1、概念:
3、实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
美苏均势
2、基础:
4、作用:
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美国白宫
“二战”后,美国拥
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
与军事力量。军事上,
美国不但垄断了原子弹,
还拥有1200多万军队,
30艘航空母舰和1000多
艘其他战舰;在世界各
地建立了近500个军事基地。经济上,美国
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
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
体系。
美国还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苏联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战后初期,苏联
总兵力接近美国,建
立有强大的军事工业,
仅作战飞机的年产量
就达40,000架,苏军驻
扎在欧亚许多地区。
在战争中,苏联大大
扩展了疆土,解放了
大片东欧领土。苏联
成为战后唯一能与美
国抗衡的大国。
(1)信号:
(2)开始标志:
(3)含义:
1、原因:
2、冷战开始: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内容: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演说
美国总统哈瑞·杜鲁门
“美国今天是一
个强大的国家,没
有任何一个国家比
它强大。……这意
味着,我们拥有这
样的力量,就得挑
起领导的担子并承
担责任。”
——杜鲁门
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
咨文,要求美国援助“受到共产主义威胁的
希腊和土耳其”,并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一
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这就是“杜
鲁门主义”。它的出台,表明美国公开放弃
同苏联合作的政策,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
始。
1、马歇尔计划:
(1)目的:
帮助西欧恢复经济
(2)提出者:美国国务卿马歇尔
还企图用马歇尔计划拉拢东欧国家
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
根本目的:稳定资本主义阵脚,遏制共产主义
马歇尔计划
美国国务
卿马歇尔。
阅读下列材料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美国政府未来的援助,应该不仅是缓和物,而是彻底的治疗。我们相信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工作的,必会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任何政府勾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
──马歇尔1947年6月在哈佛尔大学的演说
马歇尔计划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反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国家联盟。
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
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
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
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美国是慈善家吗?马歇尔计划要解决欧洲什么问题?美国实行此计划想达到什么目的?其根本目的又是什么? “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它有没有进步作用?针对“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苏联有什么反应?
看一看 想一想
1、马歇尔计划:
2、成立北约:
(1)时间、国家、地点、条约:
(2) 性质:
(3)影响:
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
它的成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工作人员将北约的标志安放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议会大楼内
工作人员将北约的标志安放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议会大楼内
1、马歇尔计划:
2、成立北约:
3、成立经互会:
(1)时间、国家:
(2)目的:
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为了与西方咄咄逼人的经
济封锁和遏制政策相抗衡,19
49年1月,苏、保、匈、波、
罗、捷六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
的经济会议上协议成立经济互
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同
年4月,该组织正式宣布成立,
总部设在莫斯科。经互会的宗旨是,通过经
济互助、技术合作和交流经验,促进会员国
的经济发展。
经互会
1、马歇尔计划:
2、成立北约:
3、成立经互会:
4、成立华约:
(1)时间、国家、地点、条约:
(2)影响:
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1949年,美国等12国
的代表在华盛顿集会,签
订了《北大西洋公约》,
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
织。图为12国代表集会签
约。
1955年,苏联和东欧
社会主义国家在华沙签订
《友好合作条约》,被通
称为“华沙条约”,根据这
个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
织。
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1、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1)德国分裂:
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背景:
①二战后,德国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
②随着“冷战”的开始,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
③美苏双方未能就德国统一问题达成协议。
对德国及其柏林的分区占领
1、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1)德国分裂:
(2)朝鲜分裂:
背景:
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
分裂:
在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1、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1)德国分裂:
(2)朝鲜分裂:
背景:
分裂:
发展: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抗美授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1950年,美国
打着联合国的旗号
侵略朝鲜。图为
“联合国军”在朝鲜
登陆。
朝鲜人民军反坦克部队向
美军坦克开炮。
1953年7月27日,
朝鲜停战签字仪式
就在板门店举行。
板门店共同
警卫区。图中前
排的铁皮房就是
军事停战委员会
谈判会场,朝鲜
军事分界线横穿
其中。
1、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1)德国分裂:
(2)朝鲜分裂:
(3)侵越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殖民者重返越南。越南人民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击,迫使法国殖民者撤出。
背景:
1954年,越南
北方解放。图为胡
志明(中)到达巴
黎同法国谈判越南
独立问题。
1965年,美国海
军陆战队在越南岘港
登陆。
1、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1)德国分裂:
(2)朝鲜分裂:
(3)侵越战争:
背景:
时间、结果:
1961年—1973年
在越南军民的英勇抗击下,美军被迫于1973年撤出越南。
1973年,美国同越南北方政府在法国巴黎签订停战协定。
1、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1)德国分裂:
(2)朝鲜分裂:
(3)侵越战争:
(4)古巴导弹危机:
原因:
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
1、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1)德国分裂:
(2)朝鲜分裂:
(3)侵越战争:
(4)古巴导弹危机:
原因:
美国武装封锁古巴,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
结果:
1、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1)德国分裂:
(2)朝鲜分裂:
(3)侵越战争:
(4)古巴导弹危机:
2、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1、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2、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3、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
4、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这是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的演说词。他对在二战时还是盟友的苏联大肆攻击,呼吁西方国家共同对付苏联。这次演说发出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的最初信号。
材料中提到的“铁幕”指的是什么?
苏联及东欧人民民主国家。
记者问:你怎样估计丘吉尔先生最近在美国发表的演说
斯大林答:我认为这个演说是危险的行动,其目的是要在盟国中间散播纠纷的种子,使它们难于合作。
记者问:是否可以认为丘吉尔先生的演说使和平和安全的事业遭受损失
斯大林答:无疑是的。实际上,丘吉尔先生现在是站在战争挑拨者的立场上的,而且丘吉尔先生在这里并不是孤独的,他不仅在英国有朋友,而且在美国也有朋友。
——斯大林《关于丘吉尔先生的演说和(真理报)记者的谈话》
1、“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 )
A、支持自由国家抵抗外来侵略
B、稳定希腊和土耳其的社会秩序
C、帮助受援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以抵制社会主义
D、干涉别国内政
2、“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 )
A、金元外交政策的延续
B、帮助欧洲经济复兴
C、引诱东欧各国摆脱苏联控制
D、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3、“马歇尔计划”的根本目的是( )
A、帮助欧洲各国复兴经济
B、美国借此进行资本输出
C、稳定欧洲资本主义秩序
D、以经济手段控制受援国,建立美国的霸权
4、美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北约的目的是( )
A、遏制苏联
B、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C、镇压人民革命
D、防止法西斯势力东山再起
5、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共同之处是( )
A、都是大国控制的军事集团
B、帝国主义性质的大国集团
C、政治经济一体化集团
D、代表不同意识形态的大国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冷战”的表现有( )
A、①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①向西欧提供经济援助
②支持联邦德国崛起
③以联合国名义出兵朝鲜
④成立军事政治集团北约组织
7、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的标志是
A.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B.联合国的成立
C.关贸总协定成立 D.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8、两极格局下美苏的对抗形式主要是( )
A.战争 B.冷战
C.经济封锁 D.思想渗透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变化的最大特点是( )
A 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独占鳌头
B 苏联成为唯一能抗衡美国的国家
C 欧洲因在战争中受到削弱而萎靡不振
D 国际关系格局演变为美苏两极
10、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 ) A、战胜国重新划分世界版图
B、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日趋瓦解
C、确立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D、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11、决定世界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际性会议的召开
B、国际性组织的成立
C、世界各种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
D、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2、二战后东西方长达近半个世纪对峙的实质是( )
A、两种文化传统的竞争 B、国家利益的冲突
C、两种军事力量的较量 D、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
13、美国实施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的根本目的是( )
A、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
B、向苏联和东欧进行经济渗透
C、控制西欧,遏制共产主义
D、帮助西欧各国复兴社会经济
14、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 “一个胡桃的两半”,其含义不包括( )
A、都是美国冷战 “政策的组成部分
B、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
C、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反苏反共
D、都是为了维护美国自身的利益
15、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 )
A、帮助欧洲经济复兴
B、是金元外交的继续
C、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D、引诱东欧各国摆脱苏联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