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教学案
总第
课时
《曹刿论战》
课题名称
《曹刿论战》
总课时
第
课时
备课时间
年
月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难点:体会作品艺术魅力,理解课文主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左传》中的一段著名文章《曹刿论战》。这段文章,毛主席在他的重要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曾全文引介,并作了精辟的评析。这段文章很值得我们一学。二、交流展示:1、《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序记事)。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史书,当中保存了我国春秋时期许多重要的史料。这部书特别长于记述战争,本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其原因是什么,其奥妙何在,本篇作了简洁而生动的记述,学完后大家会对之有个了解。2、朗读课文,字词过关(注音)参考注释3、结合注释解释下列词语(1)通假字:小惠未徧
徧:通
,意思是
(2)古今异义:牺牲、忠鄙、狱、情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三、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可分几部分?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意思。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突出曹刿的远谋。第一层(开头──乃入见)文章开门见山,用十个字就点明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的对象、战争的性质和鲁庄公匆忙迎战的态度。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战则请从”)写曹刿见到鲁庄公以后两人的谈话。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这次战斗取胜的原因。四、精讲点拨 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3.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4.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分两层。第一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第二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5.《左传》的艺术特色: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
(1)关于人物塑造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曹刿的“远谋”具体表现在:战前:客观评价了鲁国的准备工作战时: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战后:准确分析了作战取胜的原因鲁庄公——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综合以上,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2)关于详略: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五、反思拓展:六、归纳总结:七、限时作业(见附页)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