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重庆一中 皮坤龙
(说明:本课是为参加“重庆市初高中语文衔接教学研讨会”而准备的一堂示范课,因而在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方面略不同于普通教学)
一、教学目标
1.体现高初中文言文教学在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等方面的衔接。
2.疏通疑难字词,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人物对话丰富的潜台词。
3.鉴赏唐雎的人物形象,感悟唐雎的人格精神魅力。
4.了解我国古代纵横家的影响及在文化血脉中的传承。
二、教学重难点
1.在“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基础知识方面体现高初中古文教学的衔接。
2.鉴赏唐雎的人物形象,并追溯其文化根源——纵横家,简单了解纵横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三、导入新课
当我们把时光悄悄回溯到两千多年前那个乱声四作、战火连天、满是刀光剑影的年代,一群身影清晰地呈现在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如同土丘仰望高山,如雷贯耳的名字让后人嗟叹不已,遂成为文人心中的梦,成了绝唱。当后世的读书人学而不能用,用而不能显达的时候,千古的惆怅,一气相通时,这些伟大的名字再次重现。
四、教学新课
1.展示材料:(1)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战国策·秦策一》
(2)是以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代、厉之属,生从横短长之说,左右倾侧。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刘向《战国策·序》
(3)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
提问:什么人具有这么大的魅力?同学们小学学过“晏子使楚”的故事吗?今天我们来接触一个和晏子类似的人物。(展示“使臣和说客”)
2.教师背诵课文,提醒:在我背诵的过程中注意句读读音。
3.学生5分钟自由诵读,提醒:结合下面注释诵读,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诵读期间询问几个学生,了结相应情况)
补充: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相信今后同学们高中学习阶段老师一样会强调古文的诵读。
4.释难答疑,疏通字词。结合了解的情况,可以抛砖引玉,也可提问:文章中哪些词一词多义?(使、徒、于、以……)哪些词古今异义?(虽然、易……)哪些是通假字?(错、仓)哪些是词类活用?(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欤?)
着重解释:(1)安陵君其许寡人!(应采取何种语气来读?一方是带甲百万,挟灭韩魏之余威,虎视眈眈、气焰嚣张的秦王,一方是小国寡民,粮少兵弱,孤立无援的安陵君)
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
讲解:“吾其还也”这个“其”何意?“吾”和“安陵君”都是主语,“许寡人”和“还”都是谓语,两个“其”起同样的作用。初中打牢了基础,高中受益无穷!
(2)长跪而谢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传》)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鸿门宴》)
补充:这些字词都是高考着重检测的,同学们现在掌握了,今后学古文会非常轻松。
5.理解把握文章内容。(集体诵读第一段)提问:(1)唐雎为何要出使秦国?(秦王想通过“和平演变”兵不血刃地占领安陵,安陵君拒绝,但又担心秦王武力掠城)
(2)唐雎使秦遇到了什么样的难题?(秦王软硬兼施,以武力恐吓,以淫威逼慑)
(3)唐雎是如何完成使命的?(针对“天子之怒”,以“布衣之怒”针锋相对,并以死相搏,不惜玉碎)
6.鉴赏唐雎人物形象。提问:唐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哪些地方可以读出来?(或者“读完文章,唐雎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点?”)
明确:唐雎是一个善于言辞、有胆有谋、机智勇敢、从容镇定的使臣说客形象。(不可漫无边际回答,应抓住唐雎“口才、智谋、勇气”三个特点回答)
7.拓展延伸。提问:(1)你还知道哪些著名“使臣和说客”形象?
展示:《邵公谏厉王弭谤》《冯谖客孟尝君》《毛遂自荐》《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诸葛亮舌战群儒》《群英会蒋干中计》……
补充:小学我们接触了晏子,初中我们了解了唐雎,高中我们还会学习一系列的“使臣和说客”形象,比如《冯谖客孟尝君》……(简述该故事)
8.深化主题:(1)像唐雎、晏子、冯谖……这一类的人属于春秋战国哪一流派思想家?(纵横家)
展示材料:①此臣之所谓北之堂上,禽将户内,拔城于尊俎之间,折冲席上者也。——《战国策·齐策五》
②暨战国争雄,辨士云涌;从横参谋,长短角势;转丸骋其巧辞,飞钳伏其精术。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文心雕龙·论说》
③故一言而或重于九鼎,单说而或强于十万师,片纸书而或贤于十部从事,口舌之权顾不重与?“谈言微中,足以解纷”;“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智泽于内,言溢于外。《诗》曰:“唯其有之,是以似之。”此之谓也。——冯梦龙《智囊·语智部总序》
补充:这些纵横家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凭借自己的智谋和胆识,左右君王意志,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不费一兵一卒,“翻手为云,覆手变雨”,能救国家于危难,退大敌于当前。他们的进取之道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尽管苏秦推动的纵横学,由于儒家原因后来绝种了。但那种纵横捭阖、东挡西杀的意气,却成为一种文学流派的风格。司马相如、李白、陈子昂这些后来的豪逸文人,都自号纵横家,行文笔意雄奇,驰骋自由,铺排壮阔,汪洋而下,大有纵横家驰骋列国,舌战百万兵的意气。苏轼行文“翻空易奇,层出不穷,皆能自圆其说”,也有纵横家意气。
(2)(纵横家的影响至今犹在)同学们知道哪些现代著名的外交例子?(周恩来、邓小平……)
练习:①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
②外国记者不怀好意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
明确: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③周总理设宴招待外宾。上来一道汤菜,冬笋片是按照民族图案刻的,在汤里一翻身恰巧变成了法西斯的标志。外客见此,不禁大惊失色。周总理对此也感到突然,但他随即泰然自若地解释道:“这不是法西斯的标志!这是我们中国传统中的一种图案,念‘万’,象征‘福寿绵长’的意思,是对客人的良好祝愿! ”接着他又风趣地说:
明确:就算是法西斯标志也没有关系嘛! 我们大家一起来消灭法西斯,把它吃掉!
补充:当今国际形势就有如春秋战国,各国之间彼此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中国要“和平崛起”,就需要恰当地处理大国之间的关系,就有必须把目光集中在两千多年前那些纵横驰骋、左右自如、恣肆风流的使臣和说客身上,寻找外交文化的根。
9.推荐阅读:如果同学们想成为一个巧舌如簧、智谋百出、遇事不惊、从容善对的人,为同学们推荐一部“谋略与雄辩的宝典”——《战国策》
10.总结提升:文化有根!生活中我们一些习以为常的文化,比如茶文化、酒文化,比如我们东方人含蓄内潋的审美原则、圆滑中庸的处事态度——它们都有根!只有掌握了文化的根本,我们才能心中踏实,晓畅古今,通知天地,揽万物于胸怀,生活才有滋有味!(展示“文化寻根”)
五、教学反思
1.诵读应贯穿整个教学流程,而不仅仅是开头诵读。
2.给予学生自由诵读时间不够,没有把优秀的文言材料熟读成诵。
3.没有形成与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对话”,环节转换不可有太多的“切割”痕迹。
4.文言教学对文章内容应有清晰的思路线索,正如现代文一样,设计精妙的步骤可以为整个构思画龙点睛!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