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
1、正面战场的代表战役有哪些?
2、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P102)
3、台儿庄战役的历史意义
4、武汉会战的历史意义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931.9.18-1945.9.2
局部抗战
1931.9.18-1937.7.7
全民族抗战
1937.7.7-1945.9.2
中国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
国民党
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指中国军队在敌人占领区后方开辟的战场,以游击战和运动战为主。在这个战场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因此也称共产党敌后战场。
共产党
敌后战场
正面战场指中国军队与日军正面作战的战场,主要是阵地战和防御战。在这个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的军队,因此一般也称其为国民党正面战场。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平型关大捷
时间
地点
部队
结果
影响
1937年9月
山西东北部平型关
一、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
地形险要
易守难攻
平型关大捷
时间
地点
部队
结果
影响
1937年9月
山西东北部平型关
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粹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林彪 八路军 115师
歼灭日军1000多人。
林彪
一、平型关大捷
国民党政府称:“此为华军在平绥线之空前胜利。它给予在侵华以来横冲直撞的日军沉重的打击,尤其因为打击的是日军的王牌师团,因此这个打击对日军特别沉重,也就特别有意义。”
1、目的:
2、时间:
3、内容:
4、意义:
为了驳斥国民党内流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
1938年
《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二、毛泽东《论持久战》
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哪些抗日根据地?
三、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三、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麻雀战,是中国民兵常用的以弱胜强的游击战法。由民兵组成战斗小组,忽来忽去,忽聚忽散,主动灵活。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
麻雀战
三、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地道战
地道战是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冀中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
三、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地雷战
广大军民巧妙地利用地形,灵活地选择埋雷地点,恰当地掌握埋雷时机,严密组织协同,采取多变的布雷手段,地雷与火力相结合,消灭了大量敌人。
三、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破袭战
对敌人的交通运输线,指挥通信系统、后方补给系统和重要技术兵器等目标,进行有计划的袭击和破坏。
1、政治上:
2、经济上:
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精兵简政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大生产运动
根据地进行民主投票
根据地农民拥护“减租减息”
为巩固根据地,争取抗战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
三、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1、政治上:
2、经济上:
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精兵简政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大生产运动
为巩固根据地,争取抗战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
三、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毛泽东为大生产
运动的题词
陕甘宁边区军民开展
群众性的纺纱运动
三五九旅开垦南泥湾
1、政治上:
2、经济上:
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精兵简政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大生产运动
为巩固根据地,争取抗战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
三、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敌后战场有何重要作用?
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三、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囚笼政策
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并配以封锁墙、封锁沟。
三光政策
烧光、杀光、抢光。见人则杀,见物则抢,无法带走之物则烧。
时间:
指挥者:
意义:
1940年下半年
彭德怀
主要战场:
华北广阔的地域
目的:
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
主要目标:
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
四、百团大战
战果
战役时间
战斗次数
毙伤俘日伪军数
破坏交通线
拔掉据点
3个半月
1800多次
2.5万多人
2000多公里
近3000个
意义
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四、百团大战
1.背景:
2.经过
3.意义:
课堂小结
一、平型关大捷
1.背景:
2.经过
3.意义:
时间:
地点:
指挥者
二、毛泽东《论持久战》
1.时间:1938年
2.目的:
3.内容
4.意义:
三、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1.抗日根据地:
2.人民游击战:
3.中国共产党采取的主要措施
4.作用:
四、百团大战
时间:
目的:
指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