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四学制)第20课 创造宣言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四学制)第20课 创造宣言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1 11:39: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0课 创造宣言
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塑像(sù) 遁词(xún) B. 曾参(shēn) 鲁钝(dùn)
C. 豢养(huàn) 遭遇(zāo) D. 懒惰(duò) 懦夫(nuò)
2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
B.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怨自艾呀!
C.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D.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
3.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B.大自然雕刻的奇峰、怪石、瀑布、豢养的飞禽走兽、小虫和几千年来农人为后代种植的大树,于他无用,都等于没有看见。
C.我承认就是东山樵夫也有些微的创造作用为泰山剃头理发,只是我们希望不要把我们的鼻子或眉毛剃掉。
D.当你看见满山的树苗在你监护之下,得到我们的汗、血、心、生命的灌溉,一根一根地都长成参天的大树,你不高兴吗?
4.下面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各参展企业不仅带来传统风味的猪肉蛋黄粽还有鸡肉粽、牛肉粽等创新产品,让现场的消费者大饱口福。
B.中国驻南非大使林松添表示,值此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召开之际,举办首批南非青年科学家赴华联合研究意义重大。
C.我们中学生如果缺乏创新精神,就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D.在球场上攻城拔寨,摘金夺银,为国争光这是多少足球运动员的梦想呀!
二、阅读提升
(一)阅读语段“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回答问题。
5.下面对选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玄奘、哥伦布、莫扎特身处困境但仍取得成功的事实有力地反驳了“走投无路,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用“毕竟”一次点出他们成功的不易,引出下文“要开出一条生路”,必须有智慧、信念和一种大无畏的精神。
B.选文反驳了“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这一错误观点。
C.慧能说的“下下人有上上智”,意思是出身低微的人,往往会有过人的智慧。故不可轻视下层人。
D.“走两步退一步”隐含着创造之路虽有曲折坎坷,但还是要不断前进的意思。
6.对本文作者表达的观点,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创造者,创造也需要天分、学识毅力等。
B.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C. 教育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D. 教育者需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7.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善于用排比的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
B.作者引用歌德的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着重证明唯有大无畏精神才是创造取得成功的关键。
C.用了驳论文“先破后立”的写法,先通过事例论证批驳错误观点,再在此基础上阐明自己的正确观点。
D.“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引用古语说明要走出绝境,获得成功,就要“变”,这里的“变”指的就是“创造”,而创造则需要智慧、勇敢和坚定的信念。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提问”与“回答”
①有故事说,两个孩子给孔圣人提出了一个问题,问他为什么早晨的太阳大如磨盘,离得近,却不热;中午的太阳小如盘子,离得远,却那么热,这是为了什么?孔圣人瞠目结舌,无以答对。
②这样,就有了一个可爱的提问与尴尬的回答的场面,极其生动有趣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这种场面,连圣人都会遇到,就更不用说普通的凡夫俗子了。
③“提问”是求知的重要方式,孩子们总是以提问的方式获得知识,所以就有了一套名叫《十万个为什么》的丛书,成了青少年益智的读物。
④“回答”,却并不简单,即使饱学之士也不敢说能答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于是也就有伟人说:一个傻子提了问题,一百个聪明人都回答不了。⑤但不管能不能回答得了,人群中总有爱提问的与爱回答的两种人存在。
⑥提问的前提是置自己于“无知”的位置上。孩子敢于提问,是他们毫不掩饰自己的无知,甚至那乐趣正在无知之中。
⑦一当了“知识”分子,骂人最恶毒的话恐怕无过于“无知”二字;最怕被人骂的话,也无过于这二字。如有人被骂了“无知”,就会觉得是最大的侮辱,如同掘了祖坟,由此,也许会引起没完没了的官司,没准最后会断了交往。
⑧人是从孩子长大的,这就决定了人是从无知处起步的。人又非生而知之,后天所学,难免有学问不到的地方。
⑨孔子是圣人,种庄稼种菜,就不如老农,在这一方面自然是无知。
⑩鲁迅回想自己和不识字的农村孩子闰土在一起,听他讲了很多新鲜的故事和生活,显示了城镇孩子对农村生活的无知。
?许多大学问家,都不是因为无所不知而名世,恰恰是到了晚年,仍哀叹世界上还有许多东西自己不知道,表现出对知识追求的不倦精神。
?这其间,当然有他们的谦逊,表现出良好的学风与品德,但也确实是他们悟出了人生与世界的深刻关系。生有涯,学无涯;人如沧海之一粟,一粟何以能尽知沧海。这么说,“无知”是人生之必然,且永远在这方面或那方面处于“无知”状态。
?如此看来,人得保持一种“无知感”,这样才会去探索新的领域,掌握新的知识。这种“无知感”的宝贵,几乎像“饥饿感”对于厌食者。
英国著名的散文家罗伯特·林德就写过一篇《无知的乐趣》的散文。为了弄清布谷鸟的生活习性,他像孩子一样观察布谷鸟,他从中体验到“博物学家的幸福在某种程度上也依靠他的无知,无知给他留下这类新天地任他去征服”。这位罗伯特·林德由此还引申出做学问的道理:“迅速逃到无知中去追求知识。”他断然认为?那种把无知的巨大乐趣换成“回答问题的乐趣”,这种人“已经在开始僵化”。
圣人,害怕好为人师,故不耻下问,且“每事问”。既非圣贤,只为了不“僵化”,我们也该有一种孩子的心态,常常保持自己的“无知感”,不要总想“回答”世界,当了脚的“回答者”。
8.文章开头,记述两小儿向孔子提问之事,其目的是什么?
9.第⑨~⑩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0.作者在分析“提问”与“回答”二者的关系时,他的观点是什么?工
三、综合运用
11.请你从“创造、明媚、消沉、奋发、寻觅、草原”中至少选择3个词语,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连缀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要求不低于50字。
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
1. A
2.B 解析:“自怨自艾”指悔恨自己的错误。根据B项语境,应将“自怨自艾”改为“自暴自弃”。
3.B 解析:“奇峰”“怪石”“瀑布”是在一个层次的内容,“飞禽”“走兽”“小虫”是另一个层次的内容,“瀑布”后面的顿号应改为逗号。
4.B 解析:“联合研究”使用错误,改为“中国驻南非大使林松添表示,值此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召开之际,举办首批南非青年科学家赴华送行会意义重大”
二、阅读提升
5.B 解析:选文反驳了“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和“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两种错误观点。
6.A
7.B 解析:文章指出,“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它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而B项却说,引用歌德的话是证明创造取得成功的关键唯有大无畏精神,该项丢掉了“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由此判定B项是错的。
8. 是为了引出本文的论题—“提问”与“回答”。
解析: 议论文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文章是通过故事的方式提出论题,形象生动。
9.举例论证。列举孔子和鲁迅的例子,证明人非生而知之,后天所学,难免有学问不到的地方”这一观点。
10.不要总想“回答”,而应常“提问’,保持自己的无知感。
三、综合运用
11.示例:有蓝天的呼唤,就不能让奋飞的翅膀在安逸中退化;有远方的呼唤,就不能让寻觅的信念在走不出的苦闷中消沉。生活,要有梦想的支撑;人生,要努力去创造属于自己未来的美好天地。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