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书愤》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书愤》导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1 22:0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书愤》导学案
四维目标: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白描、对比、用典、借古讽今等手法。“愤”的意脉作用。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把握诗歌的主旨。
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悲壮美。精神导师的力量。
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爱国主义情怀。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是一位“爱国控”。他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常论及国难国耻以至痛苦流泪,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他的老师也都是有骨气的人。陆游诞生和成长的年代,正当宋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兵进犯的时候。他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靖康之变,金兵攻陷了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他跟随家人颠沛流离。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群情激昂的抗敌气氛,给童年时代的陆游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并因此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这位诗人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近人梁启超在《读陆放翁集》中称赞道: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又说: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
二、文本助读
1、走进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晚年常不拘礼法,嗜酒放旷),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孝宗时赐进士出身。46岁入蜀,先后在王炎、范成大幕府中任职。光宗时官至礼部侍郎,后被劾去职,归老故乡。一生坚守抗金复国的信念,但因投降派把持朝政,致使壮志难酬。陆诗既有如杜甫一样深刻的现实主义内容,也有如李白一样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语言平易晓畅。他一生笔耕不辍,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今存诗9300余首。著有诗集《剑南诗稿》(处剑南是他创作收获最多的时期)。嘉定二年去世,留下绝笔《示儿》。他的诗歌偶像是杜甫,精神导师是诸葛亮。他酷爱读书,留下“书巢”的典故。(见《导学案》25面)
2、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春,这时陆游退居山阴家中,已是62岁的老人,此前他已罢官赋闲在家六年。直到作此诗时,他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被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书愤”,即抒写心中的忧愤。
三、整体感知
1、认读诗歌
结合注解翻译诗歌。着重掌握“中原”“楼船”“塞上长城”“空自许”“衰鬓”“名世”“堪”“伯仲”等词的意思。
2、背读诗歌
初步感知的诗歌的形象、主旨、手法、语言等。
3、情读诗歌
基调:慷慨悲愤
七言句式的读法,参照《蜀相》
四:研读诗歌
分为八个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
第一组:(诗眼首联)
1、试以“愤”为核心词,添一个字后作简要解读。
示例:
义愤:首联写诗人早年即义愤于金兵南侵,立志要收复失地。颔联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愤中有豪言壮语,有民族大义。即立志收复失地的“义愤”。
明确:
悲愤:颈联写由于投降派误国,致使国家依然蒙受大难,而诗人壮志未酬却无路请缨,如今年华老去,心中充满了悲愤。即壮志未酬的“悲愤”。
壮愤:尾联以诸葛亮自比自励,表达了自己矢志北伐、死而后已的壮怀。即矢志不渝的“壮愤”。
小结:全诗高昂着“愤”发图强的主旋律,唱响了爱国主义的最强音。
2、首联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欲图收复失地的自我形象。如何理解首联中“世事艰”“气如山”等词?(提示:注意知人论世,并结合上下文)
明确: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且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气如山,既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也指心中的悲愤郁积如山。
第二组:(颔联赏析)
1、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试就颔联的两句话来说明。
明确:颔联的两句话追述了25年前南宋的两次抗金胜仗:瓜州渡击退金兵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也将自己的恢复之志具体化,表明自己渴望投身于这样的战斗去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同时,诗句选取“楼船”“夜雪”“铁马”“秋风”等意象排列组合,勾勒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战斗场面,不愧为“豪丽语”。
2、请问颔联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情景交融、白描。
第三组:(颈联赏析)
1、诗人欲借“塞上长城”这个典故表达什么情感?
提示:“塞上长城”,典出《南史.檀道济传》,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怒叱:“乃坏汝万里长城!”。
明确:陆游虽然没有如檀道济般被冤死,但因投降派把持朝政,虽力主抗金,但因此也反复被贬,导致“塞上长城”的愿望只能空许,不由得黯然伤怀。
2、颈联是如何表现出诗人那种“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慨叹的?
明确:虽自许为“塞上长城”,想“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终因报国无门,岁月蹉跎,“衰鬓先斑”,只能枉自嗟叹。
第四组:(尾联赏析)
1、尾联借诸葛亮写《出师表》这个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怀?
明确: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达了自己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志愿,并表示愿意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诗人在此以诸葛亮自励自况,也表达了自己矢志北伐、死而后已的愿望,以此收束全诗,将全诗的悲愤之情推向了悲壮,也推向了高潮。
2、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参见教材17面的“相关链接二”)。联系历史背景,说一说,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
明确:南宋王朝一直在金人的侵略下苟延残喘,处于危急存亡之秋。陆游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一生以抗金复国、建功立业为己任。而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然最为陆游所钦慕,陆游往往以诸葛亮自况,所以喜欢写咏诸葛亮的诗。
?
第五组:(主题群文阅读)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明确: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和“老臣心”;《书愤》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个侧重功业,一个侧重品格)
在抒发个人感情方面,杜甫主要是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而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抗金复国,建立功业。(一个侧重自伤,一个侧重自况)
在表现手法上,《蜀相》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而《书愤》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可见,两诗风格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区别。(一个侧重情景交融、怀古伤己,一个侧重今昔对比、用典自况、借古讽今)
第六组:(风格群文阅读)
朗诵、翻译并简析《临安春雨初霁》。
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注解:
霁(jì):雨后或雪后转晴。
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情。
矮纸:短纸、小纸。
斜行:倾斜的行列。
草:指草书。
细乳:茶中的精品。
分茶:宋元时煎茶之法。注汤后用箸搅茶乳,使汤水波纹幻变成种种形状。
素衣:原指白色的衣服,这里用作代称。是诗人对自己的谦称(类似于“素士”)。
风尘叹:因风尘而叹息。暗指不必担心京城的不良风气会污染自己的品质。
背景:
这首诗与《书愤》一起都写于1186年,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主持)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陆游去严州赴任前,先到临安(现在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等候召见。宋孝宗召见时对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显然不想重用他。他对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命”,又为了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在临安写的。
明确:
如今的世态人情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
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明日一早,深幽的小巷便会有人叫卖杏花。
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着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品名茶。
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
简析:诗开篇即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居京华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喷薄,整首诗的情绪在开篇即达到高潮,后面三联逐渐回落。无论是夜不能寐听春雨,天明百无聊赖“作草”“分茶”,还是自我安慰说“清明可到家”,都是开篇两句的注脚,都是本已厌倦官场却又客居京华的无奈之举。整首诗在情思的气势上由高到低,而又浑然一体。
第七组:(风格群文阅读)
《临安春雨初霁》(参见“相关链接一”)与此诗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明确:《书愤》这首诗重在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愤”和矢志不渝的“壮”;
而这首诗的首联表示对仕途的厌倦与失望,并透露客居京华的懊悔;
颔联用明媚的春光作背景,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
颈联呈现一个极闲适的境界,却在背后,藏着诗人壮志未酬的感慨与牢骚;
尾联是自我解嘲,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可见,在内容上,这首诗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厌倦与失望和不得志的悲愤与牢骚。
在风格上,如果说《书愤》近似杜甫的慷慨悲壮的话,这首诗更近似苏轼的一些作品,写得优美动人,清淡婉丽,富于情趣。
第八组:(文化传承)
1、简析本诗的表现手法。
1)白描、情景交融:颔联之意象组合法。
2)对比:昔日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
3)用典:化用“塞上长城”“出师表”的典故,表明了诗人的平生志向以及至死不忘收复中原的决心。(用典的作用:简洁凝练、含蓄蕴藉、富有文采、突出意旨;用典的拓展:见导学案24面“技法积累”)
4)借古讽今:借诸葛亮之鞠躬尽瘁暗讽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
2、班上准备办一期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黑板报,请为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钟南山、张定宇、张伯礼、陈薇等各写一则颁奖词。
附学生练笔:
屈原(王力晶):有这样一个人,他酷爱美政;有这样一个人,他视香草如命;有这样一个人,他是千百年来的执子。汨罗江畔,湘水之浦,是他在吟哦;渔樵桨棹,是他发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的慨叹。舍一生,给民族大义,多年的风雨,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你没有走远,汨罗河水是你长流的芳洁……
杜甫(李唐芯):少陵野老,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名现实主义诗人,“诗圣”“诗史”冠之高额。青年时光,《望岳》,豪情壮志;长安十年,《兵车行》,悲悯苍生。安史五年,《春望》,道人间疾苦;成都五年,《蜀相》,说壮志难酬;漂泊五年,《登高》,叹老病孤舟。居茅屋草堂之间,却忧“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陆游(王绮文):他,生逢乱世,金军大肆侵占中原;他,志在报国,不论多艰难,都主张奋起抗金;他,笔耕不辍,哪怕未被重用,依然以笔为剑,以文为军,说服世人全力抗敌。他,就是陆游,那个试图“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壮士!那个“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的志士!
辛弃疾(熊树洲):举剑,壮心满满,“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执笔,山河破碎,“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腔热血,栏杆拍遍,谁可搵英雄泪?何谓爱国诗人,试看南宋辛弃疾!
钟南山(江梓骏):奉命于危难之际,受任于大疫之时。且看国士无双,携双山,领百将,镇华夏。战心锐不可当,战法千变万化,任他东南西北“疫”,我自岿然不动。赫然南山,煌煌国土,欲济吾浩然之中国!
张定宇(王思琪):舍己为人,是为医者大仁。有一个人,瞒天过海只为冲上战场,一腔孤勇只身坚定不渝。最前线,有他流下的汗,却无辛酸的泪。他是一枚定海神针,定住朗朗乾坤;他是一所宏伟屋宇,镇守四方之魂。
张伯礼(黄薇):十二年前,你肩负使命,抗击“非典”;十二年后,你奔赴武汉,与死神赛跑,与人民肝胆相照。国家有难,你在所不辞;抗击疫情,你赴汤蹈火。你是医生,是战士,更是一名中国牌的英雄!
陈薇(李安宁):疫病来袭,她精准狙击,成为生命守卫者;病毒难去,她熬白黑发,成为病毒终结者。她一身戎装,与毒共舞;她万金之躯,守护岁月静好,她就是陈薇!
?
附人物简介:
钟南山:什么都压不倒中国人
全国抗击新冠疫情表彰大会上,钟南山这样介绍自己:“我叫钟南山,是胸肺科呼吸科的医生。”钟院士这段再简单谦逊不过的开场白,却让人格外感动!回忆武汉战疫最艰难的时刻,他说自己在武汉的学生曾发来信息,小区居民们唱着国歌,高喊“武汉加油”。说着说着,红了眼眶:“这就是中华民族,这就是中国人,什么都压不倒!”疫情以来,他冷静无畏、敢医敢言,他长期深入探索,怀揣医者仁心。战疫的每一步,大家都习惯听听他的意见。今天,钟南山获授共和国勋章。
张伯礼:我就出趟诊,到武汉看个病
“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抗击“非典”时说的话,而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72岁的他再次肩负起使命。在武汉苦战82天,他把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写进了抗“疫”的“中国方案”。“我们中华民族是个英雄的民族,它是在磨难中成长起来的。”张伯礼,也是我们的“人民英雄”。
张定宇:我必须跑得快,才能抢回病人
隐瞒了身患渐冻症的病情,顾不上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妻子,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坚守在抗击疫情最前沿。在疫情中“逆行”的那些天里,他不分昼夜地随时准备着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当患有渐冻症的张定宇在走进人民大会堂时,脚步有些蹒跚,但眼神坚定,屏幕前的我们,不知不觉间早已“泪目”,这就是在面对危险时舍生忘死的赤诚情怀。
陈薇:守护人民的岁月静好?
2003年,她狙击SARS,保护14000名医护人员免于感染;2014年,她带领团队研发出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的埃博拉疫苗,被誉为“埃博拉病毒终结者”……她是陈薇,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穿上军装,30年来“与毒共舞”。她率队开展新冠疫苗研制科研攻关,如今疫苗已在海外开展三期临床试验。她说:“这身军装时刻提醒我,要成为为人民负重前行之人,要成为为人民守护岁月静好的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