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爱》讲学稿(教师版)
课题:《先秦诸子选读》第六单元:《墨子》选读
《兼爱》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
2、技能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的实词、虚词及句式方面的知识,去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3、情感目标
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梳理课文,积累掌握掌握各类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2、墨子思想的理解、说理方法。
【课时】: 二课时
课前预习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查找资料,了解墨家思想的特点,及其与儒家思想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这时周天子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迅速的变更中。到处充满着大国攻小国、大家篡小家、强凌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的不合理现象。甚至出现下层人民被迫“易子而食”的惨状。就是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国际”和平主义的倡导者诞生了——他就是墨子。墨子亲眼目睹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提出了一系列为广大平民利益而着想的解决社会危机的方针和措施,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绵延不绝的源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着真理和理想而不懈地奋斗和努力。墨子的精神,直到今日读来,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启迪力量,因此,让我们敞开心扉再次走进墨子的伟大思想王国吧!
二、墨子生平及思想简介
墨子姓墨名翟。他是一位哲学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墨家学派不仅是一个思想文化团体,而且还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有纲领的社会团体。墨家集团兴盛时人数多达数百人,他们不仅是墨子的忠实信徒和墨家学说的传播者和执行者,而且还直接参与社会活动,如楚国欲攻打宋国时,墨子就派学生禽滑厘带领300多人保卫宋国。墨家集团的成员人人皆可“赴火蹈刃,死不还踵”,是一支非常能战斗的队伍。
墨子又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与孔、孟、老、庄齐名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出身于平民世家,一生没有脱离生产劳动。他和他的弟子们始终过着勤劳俭朴的生活,立足现实,崇尚和平,以自苦利他为己任。墨子又是一位伟大的社会实践家,曾周游列国,广收门徒,施教四方,为了天下劳苦大众的利益呕心沥血。
墨子与鲁班还是两位同时代的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点。
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尚贤是要求君上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
④节用。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
三、熟读课文,纠正读不准确的字音。
四、学习重难点字词句
1、通假
既以非之(“以”通“已”)
天下之难物于故也(“于”通“迂”)
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辩”通“辨”)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要”通“腰”)
教驯其臣(“驯“通“训”)
破碎乱行(“碎”通“萃”)
贵必敖贱(“敖“通“傲”)
2、古今异义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古义:用来……的,拿来……的;今义:因果关系的连词。)
士闻鼓音,破碎乱行(古义:破,人群分散,行列混乱;碎,通“萃”,聚集;今义:破成碎块。)
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古义:从,跟从,跟随。而,连词“来”;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3、一词多义
以不相爱生(因为)
以 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用)
人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连词,表并列)
之 是以仁者非之(代词'它”)
此何难之有焉(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助词'的')
恶 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厌恶)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坏的,不好的)
独 今诸侯独知爱其国(惟独,只)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独自)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难道)
4、串解课本中其它重要词语。
五、文本分析
(一)、解题: 看题目及课文思考,什么叫做“兼相爱,交相利”?答:“兼相爱,交相利”就是即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
(二)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墨子思想。
1、在墨子眼中,“天下之害”有哪些具体体现?(可在课本中画出原文)
(课本第 1 段):“今若……此则天下之害也”
2、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的根源是什么?
答:在于人们的“不相爱”,在于损人害人的自爱自利。
3、墨子分别从哪几个层次来说明“不相爱”的恶果?(回答问题的时应尽量全面思考)
答:(读课文第二段)分别从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在课文第三段还提到了盗贼、第四段提到了诸侯等等。
在文章中墨子分别从臣自爱不爱君,子自爱而不爱父,盗贼自爱其家而不爱他家,诸侯自爱其国而攻异国等方面深入阐述,认为乱“皆起自不自爱”,给人深刻印象,颇有说服力。
课题:《先秦诸子选读》第六单元:《墨子》选读
《兼爱》第二课时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墨子思想。
4、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用什么方法可以消除?
墨子认为天下的一切灾难,人间的一切邪恶,包括盗窃、杀人、战争、怨仇、嫉恨、诈骗等等违法犯罪现象都是不相爱带来的恶果。而要改变社会,包括调解社会矛盾和由乱变治等,即要“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文章第四段通过一连串的反问和假设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兼相爱”、“天下治”的政治蓝图。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一段,仔细地品味里面的含义。
5、后人将墨子在文中表述的思想总结为六个字“兼相爱,交相利”,那么同学们是如何来理解这种“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请同学们再次课文,和组内的同学分享你的看法。
参考:
何为“兼相爱、交相利”?墨子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墨子•兼爱中》)墨子无意追求爱的浪漫,而视之为济世救世的良方。墨子认为,先秦社会之所以失范,在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与此相伴,自私自利亦是乱世之因,如“亏父而自利”、“亏子而自利”、“亏兄而自利”、“亏弟而自利”、“亏君而自利”、“亏臣而自利”、“乱异家以利其家”、“攻异国以利其国”等等皆为自私自利之结果。一言以蔽之,违反兼爱互利原则的恶果是“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这表明,墨子有意凸显爱的现实性一面,拙于或不屑渲染爱的幻梦色彩。而这一步骤又主要是通过把爱与利予以贯通得以完成的。也就是说,爱必言利,以爱启利,以利寓爱,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交相利”也不是鄙视自利,而是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是故,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今天下之士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作为功利范畴的称谓,利在墨子那里主要是指利益、益处、互利、谋利等,似乎并无特异之处。但是,一旦将利与爱联系起来,使利成为爱的助力、佐证而不是对立面,那么利就获得了非同寻常的意味。墨子既不片面宣扬自爱自利,也不断然否定自爱自利,而是讲求“兼”、“相”、“交”,提倡同类项之间(君臣、父子、家国等)的互摄、协调,这才是“兼相爱、交相利”的精要。从而,利不是狭隘的自私、计较、得失,不是应该任意贬低、排拒、批判的对象,而是可以借助、肯定、拥有的现实利益,具有更为开阔的胸襟与气势。
一、拓展思考:
1、墨子“兼爱”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可能实现吗?
参考:由于墨家是站在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的人们的愿望,因而它成为战国时期一大学派。但是,这种“兼爱”的学说在封建等级社会能行得通吗?再者墨子所处的时代正值春秋末战国初,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此时所出现的社会动乱并不是墨子所简单朴素理解的各方不兼爱,“交相恶”引起的,根本的则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因此,墨子的这种兼爱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
2、今天我们重读《墨子》的《兼爱》,其“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对于我们的生活有没有指导意义?
参考::有。比如我们与父母之间、与同学之间、与老师之间就应该相亲相爱。
有的人在人家休息时间或安静学习时大声谈论,有的人为了求快,打饭或看病时喜欢插队。这些人就属于那种自爱而不知道相爱的人。大家都希望别人爱自己。但往往第一步是最难的,就是我们要爱别人,身先士卒。要想别人怎么对待你,首先你得怎样对待别人。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人应该从只知道自爱而不知道相爱、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的偏狭中超脱出来,由此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由此角度来看,这一思想跟孔子的哪一观点相似?——“己欲立人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有何不同?
从历史进程看,儒学早于墨学。墨子曾学习于儒门,接受过孔子思想的训练,后来深感儒家厚葬浪费财物而贫民,服丧时间太久伤害身体而妨碍工作,于是反叛儒家自立门户,墨子的许多学生也是如此。如曾一度受业于孔子的大弟子之一子夏,后来师从墨子,并成为墨家学派的著名人物。由此可见,墨家学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从儒家学派分化出来并与之相对抗的学术团体。
A、兼爱:墨家主张的兼爱是无差别的,而儒家主张的仁爱是有差别的。
打个比方说,墨家认为大家都是地球上的人,应该互相爱护;爱别人和爱父母应当是同等的。而儒家认为我是中国人,我更爱中国人;我是新会人,我更爱中国人中的新会人。
墨家认为,儒家对“礼”的看法是:陌生人踩了你的脚,陌生人要道歉;那么最贤能的王公大人们踩了你的脚呢?你爹踩了你的脚呢?他们却没有必要道歉——因为王公大人们比你贤能,你爹是你的长辈,是你的亲人。(儒家主张礼不下士人)
墨家对此予以了揭露与批驳:王公大人们不是最贤能的人吗?他们凭什么不还礼呢?不讲礼难道还是贤能的人?那么儒家的“礼”也就是有阶级的礼,虚伪的礼、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礼了吧!再者,你爹对你来说不是比陌生人要亲吗?那么他为什么反而可以不还礼了?难道是生疏的人才有必要讲礼,亲人反而可以不讲礼了?这样的礼不是颠倒的吗?
B、非攻: 反对现行战争。(儒家支持贤能君王发动战争,支持“仁义”的大国兼并小国,主张“贤”人消灭“不肖”之人)
C、 节葬: 反对厚葬,活着的人还有不温饱的,那么为什么还要在死人身上花费那么多呢?反对为了死人而折磨活人。(儒家特别鄙视这个主张,认为墨家鄙视祖先,是野蛮人)
D 、节用: 反对铺张浪费劳民伤财、繁文缛节,反对增加百姓不必要的负担。认为越是贤能的人,越是王公大人,越应当节俭。(儒家认为物质的使用与尊贵是成正比例的。)
E、 非命: 认为没有什么天命,命运是由我们自己掌握的。宿命论是剥削阶级的遮羞布,是他们为了他们贪婪残暴的勾当而编织出来的——我富有,为什么呢?我有天命。你穷,为什么呢?因为你命当如此。(儒家不管你怎么做都不会改变的,你只能等待被命改变)
F、非儒:反对儒家的亲疏尊卑之别。(儒家根据死者与当事者的亲近程度划分了服丧守孝的期限。兄弟死了,要求你服丧一年;你兄弟的妻子死了,你可以根本不用理她。)
墨家与儒家还有许多方面不同,大家可以去查找这方面的资料。
三、写作特点
1、平实质朴少文采。但其中流露出的伟大的智慧和崇高的救世精神,却是异常震撼人心的。
2、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
3、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如最后一段。
《兼爱》讲学稿(学生版)《先秦诸子选读》第六单元《墨子》选读 导学案
课题:《先秦诸子选读》第六单元:《墨子》选读
《兼爱》第一课时
年级: 高二( )班 学生姓名: 学号: 组名: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 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
2、技能目标 : 能够运用所学的实词、虚词及句式方面的知识,去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3、情感目标 : 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梳理课文,积累掌握掌握各类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2、墨子思想的理解、说理方法。
【课时】: 二课时
课前预习 :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查找资料,了解墨家思想的特点,及其与儒家思想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这时周天子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迅速的变更中。到处充满着大国攻小国、大家篡小家、强凌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的不合理现象。甚至出现下层人民被迫“易子而食”的惨状。就是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国际”和平主义的倡导者诞生了——他就是墨子。墨子亲眼目睹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提出了一系列为广大平民利益而着想的解决社会危机的方针和措施,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绵延不绝的源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着真理和理想而不懈地奋斗和努力。墨子的精神,直到今日读来,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启迪力量,因此,让我们敞开心扉再次走进墨子的伟大思想王国吧!
二、墨子生平及思想简介
墨子姓 名 。他是一位 家,是 学派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墨家学派不仅是一个思想文化团体,而且还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有纲领的社会团体。墨家集团兴盛时人数多达数百人,他们不仅是墨子的忠实信徒和墨家学说的传播者和执行者,而且还直接参与社会活动,如楚国欲攻打宋国时,墨子就派学生禽滑厘带领300多人保卫宋国。墨家集团的成员人人皆可“赴火蹈刃,死不还踵”,是一支非常能战斗的队伍。
墨子又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与孔、孟、老、庄齐名的一位伟大的 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出身于平民世家,一生没有脱离生产劳动。他和他的弟子们始终过着勤劳俭朴的生活,立足现实,崇尚和平,以自苦利他为己任。墨子又是一位伟大的社会实践家,曾周游列国,广收门徒,施教四方,为了天下劳苦大众的利益呕心沥血。
墨子与鲁班还是两位同时代的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 。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 ,“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 所致。
②天志明鬼。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点。
③ 。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尚贤是要求君上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
④ 。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
三、熟读课文,纠正读不准确的字音。
四、学习重难点字词句
1、通假
既以非之 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
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
教驯其臣 破碎乱行 贵必敖贱
2、古今异义
①、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古义: ;今义:
②、士闻鼓音,破碎乱行(古义: ;今义:
③ 、 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古义: ;
今义:
3、一词多义
①、以: 以不相爱生 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以
人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
②、之: 是以仁者非之 此何难之有焉
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③ 、恶: 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④、 独: 今诸侯独知爱其国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4、串解课本中其它重要词语。
五、文本分析
(一)、解题: 看题目及课文思考,什么叫做“兼相爱,交相利”?
答:“兼相爱,交相利”就是
(二)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墨子思想。
1、在墨子眼中,“天下之害”有哪些具体体现?(可在课本中画出原文)
(课本第 1 段):
2、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的根源是什么?
答:天下之乱的根源在于
3、墨子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不相爱”的恶果?(回答问题的时应尽量全面思考)
答:分别从 关系、 关系、 、 等方面来说明“不相爱”的恶果。(在文章中墨子分别从
等方面深入阐述,认为乱“皆起自 ”,给人深刻印象,颇有说服力。)
课后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用什么方法可以消除?如何来理解这种“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这种思想对于我们的生活有没有指导意义?
课题:《先秦诸子选读》第六单元:《墨子》选读
《兼爱》第二课时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墨子思想。
4、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用什么方法可以消除?
墨子认为天下的一切灾难,人间的一切邪恶,包括盗窃、杀人、战争、怨仇、嫉恨、诈骗等等违法犯罪现象都是 带来的恶果。而要改变社会,包括调解社会矛盾和由乱变治等,即要“
”。 文章第四段通过一连串的反问和假设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兼相爱”、“天下治”的政治蓝图。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一段,仔细地品味里面的含义。
5、后人将墨子在文中表述的思想总结为六个字“兼相爱,交相利”,那么同学们是如何来理解这种“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请同学们再次课文,和组内的同学分享你的看法。
参考:
何为“兼相爱、交相利”?墨子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是以仁者誉之。”(原文第3段)——墨子无意追求爱的浪漫,而视“爱”为济世救世的良方。墨子认为,先秦社会之所以失范,在于人与人之间 ,“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原文第2段)”与此相伴, 亦是乱世之因,如“亏父而自利”、“亏子而自利”、“亏兄而自利”、“亏弟而自利”、“亏君而自利”、“亏臣而自利”、“乱异家以利其家”、“攻异国以利其国”等等皆为自私自利之结果。一言以蔽之,违反兼爱互利原则的恶果是“ ”。
这表明,墨子有意凸显爱的现实性一面,拙于或不屑渲染爱的幻梦色彩。而这一步骤又主要是通过把爱与利予以 得以完成的。也就是说,爱必言利,以爱启利,以利寓爱,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兼相爱”并不否定 ,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交相利”也不是鄙视自利,而是力求使自利与互利 。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是故,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今天下之士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作为功利范畴的称谓,利在墨子那里主要是指利益、益处、互利、谋利等,似乎并无特异之处。但是,一旦将利与爱联系起来,使利成为爱的助力、佐证而不是对立面,那么利就获得了非同寻常的意味。
墨子既不片面宣扬自爱自利,也不断然否定自爱自利,而是讲求“兼”、“相”、“交”,提倡同类项之间(君臣、父子、家国等)的互摄、 ,这才是“兼相爱、交相利”的精要。从而,利不是狭隘的自私、计较、得失,不是应该任意贬低、排拒、批判的对象,而是可以借助、肯定、拥有的现实利益,具有更为开阔的胸襟与气势。
六、拓展思考:
1、墨子“兼爱”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可能实现吗?
参考:由于墨家是站在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的人们的愿望,因而它成为战国时期一大学派。但是,这种“兼爱”的学说在封建等级社会能行得通吗?再者墨子所处的时代正值 , 社会向 社会过渡的时期。此时所出现的社会动乱并不是墨子所简单朴素理解的各方不兼爱,“交相恶”引起的,根本的则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因此,墨子的这种兼爱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 ,是 的。
2、今天我们重读《墨子》的《兼爱》,其“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对于我们的生活有没有指导意义?
参考: 。比如我们与 之间就应该相亲相爱。
你能列举生活中“自爱而不知道相爱的人”的一些表现吗?。
。
大家都希望别人爱自己。但往往第一步是最难的,就是我们要 。
要想别人怎么对待你,首先你得 。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人应该从只知道自爱而不知道相爱、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的偏狭中超脱出来,由此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由此角度来看,这一思想跟孔子的哪一观点相似?——“ ”
3、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有何不同?
从历史进程看,儒学 墨学。墨子曾学习于儒门,接受过孔子思想的训练,后来深感儒家厚葬浪费财物而贫民,服丧时间太久伤害身体而妨碍工作,于是反叛儒家自立门户,墨子的许多学生也是如此。如曾一度受业于孔子的大弟子之一子夏,后来师从墨子,并成为墨家学派的著名人物。由此可见,墨家学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从儒家学派分化出来并与之相对抗的学术团体。
A、兼爱:墨家主张的兼爱是 差别的,而儒家主张的仁爱是 差别的。
打个比方说,墨家认为大家都是地球上的人,应该互相爱护;爱别人和爱父母应当是同等的。而儒家认为我是中国人,我更爱中国人;我是新会人,我更爱中国人中的新会人。
墨家认为,儒家对“礼”的看法是:陌生人踩了你的脚,陌生人要道歉;那么最贤能的王公大人们踩了你的脚呢?你爹踩了你的脚呢?他们却没有必要道歉——因为王公大人们比你贤能,你爹是你的长辈,是你的亲人。(儒家主张礼不下士人)
墨家对此予以了揭露与批驳:王公大人们不是最贤能的人吗?他们凭什么不还礼呢?不讲礼难道还是贤能的人?那么儒家的“礼”也就是有阶级的礼,虚伪的礼、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礼了吧!再者,你爹对你来说不是比陌生人要亲吗?那么他为什么反而可以不还礼了?难道是生疏的人才有必要讲礼,亲人反而可以不讲礼了?这样的礼不是颠倒的吗?
B、非攻: 反对 。(儒家支持贤能君王发动战争,支持“仁义”的大国兼并小国,主张“贤”人消灭“不肖”之人)
C、 节葬: 反对 ,活着的人还有不温饱的,那么为什么还要在死人身上花费那么多呢?反对为了死人而折磨活人。(儒家特别鄙视这个主张,认为墨家鄙视祖先,是野蛮人)
D 、节用: 反对 、 、 ,反对
。认为越是贤能的人,越是王公大人,越应当节俭。(儒家认为物质的使用与尊贵是成正比例的。)
E、 非命: 认为没有什么天命,命运是由 掌握的。宿命论是剥削阶级的遮羞布,是他们为了他们贪婪残暴的勾当而编织出来的——我富有,为什么呢?我有天命。你穷,为什么呢?因为你命当如此。(儒家不管你怎么做都不会改变的,你只能等待被命改变)
F、非儒:反对儒家的 之别。(儒家根据死者与当事者的亲近程度划分了服丧守孝的期限。兄弟死了,要求你服丧一年;你兄弟的妻子死了,你可以根本不用理她。)
墨家与儒家还有许多方面不同,大家可以去查找这方面的资料。
七、写作特点
1、平实质朴少文采。但其中流露出的伟大的智慧和崇高的救世精神,却是异常震撼人心的。
2、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
3、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如最后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