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4单元《唱歌 《牧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4单元《唱歌 《牧歌》》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0-12-12 18:0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牧歌》------教学设计
课题:《牧歌》
教材版本:上海教育出版社
课型:综合课
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法、欣赏法、合作学习法、实践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由上句和下句构成的长调民歌,其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通过对《牧歌》的学唱和欣赏,让对地域性民歌特征不甚了解的七年级学生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2、学唱《牧歌》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长调风格
教学重点:
体验蒙古族民歌的风格,把握《牧歌》歌曲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四分附点节奏的把握。(通过画拍来解决)
2、指导生用舒展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牧歌》,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独特韵味。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
师:今天的音乐课老师将要带领同学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领略哪里的风貌,感受哪里独特的音乐。
你们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就请听好老师的要求。
要求:请同学们仔细看、认真听,通过画面和音乐感受这是什么地方?
(课件播放内蒙古的风景风貌、风土人情;背景音乐腾格尔演唱的歌曲《天堂》 )
师: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都在认真观看聆听,现在谁来告诉我从这些画面和音乐你感受到这是什么地方?
生:内蒙古
师:对!在我国地图的上部,有一块狭长的横跨东北、华北、西北的区域。这个区域,看似一只矫健的雄鹰,振羽展翅,雄踞在祖国的边疆;又似一匹奔腾的骏马,昂首奋蹄,驰骋在祖国的北方。这个区域,就是辽阔、美丽、富饶的内蒙古自治区。
三、蒙古相关知识学习
提问:那同学们是怎么感受到这是内蒙古的呢?
生:广阔的草原、牛羊群、蒙古包、服饰······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这些都是内蒙古特有的风貌。
湛蓝的天,洁白的云,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星星点点的蒙古包点缀其中。
内蒙古拥有奇特的自然风光,大面积的草原和沙漠、山林。
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着许多少数名族此外,有朝鲜、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但人口最多的是汉族和蒙古族。
蒙古族有着他们自己的服饰、语言、饮食习惯、节日···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1、蒙古族的优美服饰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蒙古族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蒙古族服装强调色彩对比和服饰效果,蒙古族男女一般都穿长袍,女袍紧身。男袍多为蓝色和深色,女袍多为艳色或浅色,下端一般不开衩。男子扎腰时多把袍向上提一点,这样既便于骑乘又显得精悍,女子则向下拉展以使身体线条清晰,显得苗条健美。
2、蒙古族的饮食:
蒙古民族的饮食与草原的生态环境有关。蒙古族是一个有着悠久传承历史的游牧民族,随着历史的发展蒙古族拥有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蒙古族传统饮食分为红食(以肉为原料)、白食两种(以奶为原料),饮用的:鲜奶、酸奶、奶酒。食用的:奶皮子、奶酪、奶酥、奶油、奶酪丹(奶豆腐)等。白食美味可口,营养特别丰富。
3、蒙古包
蒙古包以圆形为总风格,无棱无角,呈流线形。包顶为拱形,其承受力最强,包身近似圆柱形,上下形成一个强固的整体。
4、草原盛会一那达幕?
每年七月中下旬举办的那达慕草原旅游节,集中展示蒙古民族歌舞、体育、竞技、服饰、饮食各方面的灿烂文化。
内蒙古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赛马、摔跤、射箭被称为蒙古族的“男儿三艺”。
祭敖包
祭敖包活动般在农历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举行,敖包,蒙古语为“堆子”,是用石头垒成的一座圆锥体的台子,上面竖着悬挂有?经幡的旗杆和树枝。
四、《牧歌》学唱
蒙古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蒙古人自古以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蒙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艺术天才创造了丰富而宝贵的音乐财富。
1、初听音乐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聆听一首蒙古族民歌《牧歌》
提问:请同学们安静聆听想一想歌曲的速度怎样?力度怎样?情绪怎样?
这首歌曲的速度是稍慢的、舒缓的;
歌曲的力度高低起伏;
歌曲的情绪优美舒展、曲调悠扬婉转、抒情宽广。
提问:牧歌什么意思?
牧歌:十四世纪发源于意大利,是一种声乐体裁,我国民歌中的“牧歌”属于山歌性质,是牧民放牧时唱的歌,内容多为赞关劳动,歌颂家乡和抒发情感。
2、教师范唱
提问:请同学们边听边分析歌曲有几个乐句构成
歌曲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
提问:两个乐句的旋律有什么不同呢?
(在教唱完再总结回答)
3、教师教唱歌谱
A、要求学生画着拍子学唱
B、附点节奏、前倚音的正确把握
4、教唱歌词
5、分析歌谱
A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两个乐句的旋律有什么不同呢?
前面一个乐句在音域上要高一些,后一个乐句要低一些。
B、我们再来念念歌词怎么样?有感情的朗诵歌词。
C、比较两句: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词与旋律高低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啊?
师:这两句的歌词与旋律是相互对应的,
第一句:蓝天白云音很高,
第二句:绿草羊群音也随着歌词变得比较低平。
上句:蓝天白云——音高
下句:绿草羊群——音平
有感情的完整演唱歌曲。
请同学们根据之前分析的为歌曲标识力度记号
想象置身于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中,尽情歌唱!
五、蒙古音乐分类
内蒙民歌大体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这首《牧歌》曲调悠扬,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是一首典型的长调。
A、蒙古长调特点:
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子抒情,表达了草原儿女独有的深情。 长调民歌由马头琴伴奏更具草原文化的韵味。长调一般为上、下 各两句歌词,演唱者根据生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来发挥,演唱的节律各不相同。长调歌词绝大多数内容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
B、蒙古短调特点:
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
六、拓展学习
1、欣赏一首短调歌曲《森吉德玛》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位聪明美丽的蒙族姑娘,名叫森吉德玛,爱上了一位勤劳的青年。他们的爱情不幸受到阻挠,森吉德玛被迫嫁给财主家。青年日夜思念,常常远道而来,在她的屋旁留恋徘徊,但无法相见。有一天,他们终于冲破重重障碍相见了,但森吉德玛却不幸昏死。相传,《森吉德玛》一歌就是这个青年所编。他在回家途中边走边唱,把歌词写在道旁和旅店的墙壁上。失去心爱的人,他悲痛欲绝,最后跳崖自尽以身殉情。
爱情歌曲在短调民歌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如、《达古拉》、《小情人》等,深刻地反映了蒙古族男女青年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愿望。
2、蒙古族乐器
A.、胡毕斯。有四根弦,初为丝弦,现用成套的中阮弦代替。从里向外分别为缠弦、三弦、二弦、子弦。按音以品为准,有一个山口,二十四或二十五个品位,适于演奏多声部,因而在乐队中常作中声部乐器。由青格勒研制的胡毕斯现已普遍被沿用。
B、雅托克。即蒙古筝。蒙古筝与中原流传的古筝在构造和技法上基本相同,只是流行于内蒙古的古筝所奏的乐曲均为蒙古族民歌和器乐曲。
C、四胡。四胡,拉弦乐器,又名四股子、四弦或提琴。蒙古族称之为呼兀尔,源于古代奚琴。宋代陈旸《乐书》:“奚琴四胡本胡乐也。”清代用于宫廷乐队,称提琴。清代《律吕正义后编》:“提琴,四弦,与阮咸相似,其实亦奚琴之类也。”是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种古老的弓弦乐器。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地区,其它如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及四川等地也见流行。
D、马头琴。马头琴是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绰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
归纳小结
蒙古族音乐特点:
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 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其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
今天的音乐之旅我们一起了解了我国美丽的大草原,了解了蒙古族的人文风情、音乐风格。也进一步了解了内蒙古这个热情、幸福、自由的民族。相信蒙古族的长调《牧歌》已经深深的印在了同学们的脑海里,正是这些美妙的音乐装点了我们的美好生活,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热爱蒙古族音乐,更加热爱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并传承下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