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四
本单元语文园地共安排了五个板块,包括“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
“识字加油站”安排的词语全都是表示身体的部位,很多字都带有月字旁。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在游戏中识字。
“字词句运用”安排了“读一读”,要求学生读好轻声字。这些词语中,前面三个词语都是后缀为“子”的轻声词;中间三个都是指家庭成员的叠音词;最后三个轻声词都是名词,表示事物或时间。学生可初步了解到某些音节在词语和句子中会失去它原有的声调,读得又轻又短。
“书写提示”栏目揭示了有“点”的字的书写笔顺规则,“点在正上方或左上方,先写点;点在右上方,后写点”。
“日积月累”部分安排了唐代诗人贾岛的诗作《寻隐者不遇》。此诗寓问于答,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刻画的淋漓尽致,表达了对隐者的无限追求。
“和大人一起读”安排的是一篇妙趣横生的绕口令——《妞妞赶牛》。可以让孩子和家长一人一句轮流读,一起静享亲子时光。
教学目标
1.联系人体部位,在游戏中正确认读“眉毛、鼻子”等词语。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人体其他部位。
2.读准“胆子、粽子”等带有轻声音节的词语。
3.了解“点的位置不同,书写的顺序也不同”的笔顺规则。
4.熟读并背诵古诗《寻隐者不遇》,体会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
5.正确流利地朗读绕口令《妞妞赶牛》,读懂绕口令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人体部位,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
2.熟读并背诵古诗《寻隐者不遇》。
教学难点
熟练朗读绕口令,感受绕口令的魅力。
教学策略
1.识字加油站
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联系人的身体,开展“我说,你指”的识字游戏;也可以出示人的身体图片,让学生把词卡贴在相应的位置。然后通过归类识记,引导学生发现表示人体部位的字大多是月字旁这一规律,最后继续拓展同部首的字,拓宽识字渠道。
2.字词句运用及和大人一起读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引导学生把音读准,可以范读、跟读、听读、开火车读等,让每个学生都有倾听和朗读的机会。引导学生把轻声读到位,找找其他轻声词如“姐姐、弟弟、舅舅、叔叔”等。注意音节l和n的区别,把绕口令读正确、读流利。
3.书写提示
让学生仔细观察,讨论总结“点”在不同位置的书写规则。再引导学生回忆其他学过的带有“点”的字,印证这一规则。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自主练习写字。
4.日积月累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适当拓展诗歌作者及写作背景,初步了解诗歌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诗歌画面,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眉、鼻、嘴、脖、臂、肚、腿、脚”等表示身体部位的汉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2.读准带有轻声音节的词语,提升学生的语感。
3.进一步掌握点在不同位置的书写笔顺规则。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游戏互动,趣味导入
1.游戏互动,激发兴趣。玩“鼻子鼻子眼睛”游戏,老师发口令,学生指部位。
游戏规则:将食指放在鼻子上,听到对方说“鼻子鼻子眼睛”时,立即将食指指向眼睛,以此类推。
2.在学生感受到指身体部位小游戏的趣味后,教师趁机表示这些身体部位的汉字也很有趣,让学生接下来认识这些汉字,看看这些汉字间有哪些规律。
板块二 趣味识字,拓展提升
1.读词语。
(1)把词语送回家:教师出示人体图和词语课件,学生浏览词语,把对应的词语送到身体部位旁边。
眉毛 鼻子 嘴巴 脖子 手臂
肚子 小腿 脚尖
(2)学生间合作正确朗读词语,再小组间比赛认读。
2.学习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眉”字的识记:眉毛是长在眼睛之上的毛发,所以“眉”的下面是“目”。
“鼻”字的识记:人们常常指着自己的鼻子表示“自己”的意思,所以“鼻”字的上面是一个自己的“自”字。
“嘴”字的识记:提到嘴首先想到的是“口”,然后是“嘴角”的“角”,再加上一个“此”,就是“嘴”了。
(2)“脖、臂”等字归类识记。
①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字,归纳共同点。这些字大多偏旁都是“月”,归类识记,提高效率。
②与身体部位有关的汉字还有许多,很多都有月字旁,引导学生回忆补充其他身体部位的汉字。
腰、脸、手腕、膝盖、心脏、肝、胆、肺
板块三 读读记记,书写提高
1.学习轻声词。
(1)课件展示词语,学生自由朗读。
胆子、粽子、镜子
爸爸、妈妈、哥哥
故事、月亮、时候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比朗读感受轻声音节在朗读时的音律之美,每个词语的第二个字都读轻声,读得短而轻。
(4)鼓励学生总结每行词语的特点,然后根据每一行词语的特点再说说几个类似的词语。
第一行:每个词语最后一个字都是“子”。
拓展:孩子 肚子 鼻子 样子
第二行:每个词语都是人物称呼的叠词。
拓展:姐姐 弟弟 妹妹 爷爷
第三行:每个词语第二个字都读轻声。
拓展:事情 喜欢 头发 蘑菇
2.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田字格带拼音的生字“主、门、书、我”,学生朗读并观察这些字有什么共同点。
(2)教师根据学生观察结果适当补充,总结带点的字的笔顺规则。
笔画点在字的正上方或者左上方,先写点;点在字的右上方,后写点。
(3)鼓励学生想一想还有哪些字带点,是否也遵循上述规则。
带点的字:斗、头、方、广、文、成、书、戊、戌
(4)根据点的书写规则,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笔顺书写带点的汉字,并强调正确写字姿势。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寻隐者不遇》,大致了解古诗内容。
2.熟练朗读绕口令《妞妞赶牛》,感受绕口令的趣味。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巩固,引入新诗
1.教师引导,学生背诗。
(1)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学过的古诗《静夜思》《春晓》《赠汪伦》。
(2)引入新诗。以上三首古诗的作者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唐代是一个诗歌非常繁荣的时代,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唐诗,适时引出今天的课题。
2.教师板书今天的课题《寻隐者不遇》,并简单介绍作者。
贾岛(779—843),又称贾长江,字阆仙,自号碣石山人,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涿州)人。诗人,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
板块二 了解诗意,尝试背诵
1.读古诗。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同桌间互相帮助互相纠正。
(2)教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松、童”是后鼻音,“深”是前鼻音。
(3)解释古诗题目《寻隐者不遇》:寻找一位隐居的人,但是没有遇见他。
(4)学生再次练读古诗,注意读正确,读通顺。
2.解诗意,背古诗。
(1)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插图,想一想古诗大概讲了什么事。
(2)小组间交流古诗大意,教师在学生们的交流基础上适当指导:我在松树下问一位童子他的师傅去哪里了,童子说师傅上山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上,只是山高云多也不知道究竟在哪里。
(3)根据诗意,再次指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诗句。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在教师提示下背诵古诗,然后自由朗读,同桌间互相背诵,最后教师指名背诵古诗。
(5)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唐诗,并适当引入新的古诗,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板块三 指导朗读,感受乐趣
1.初识绕口令。
(1)课件播放几则绕口令,让学生初步感知绕口令的魅力。
(2)学生回忆学过或生活中遇见过的绕口令。教师简单介绍绕口令。
绕口令是一种民间文字游戏,就是把声母、韵母或声调相似,容易混淆的字,组成反复、重叠、绕口的句子,要求一口气急速念出。
2.读好绕口令。
(1)播放《妞妞赶牛》音频,学生认真倾听,注意自己不会读或易读错的字。
(2)学生自由朗读绕口令,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教师指导认读其中难读的字。课件出示“妞妞、牛牛、河边柳、扭头、拗不过”,强调“柳”读边音,其余都读鼻音,而且叠词“妞妞、牛牛”中的第二个“妞、牛”都读轻声。
(4)学生再次朗读绕口令,指导学生按照“妞妞/赶牛/河边走”的节奏练习朗读。
(5)通过范读、竞赛读、拍手打节奏读等方法,进一步强化绕口令的朗读,并适当加快语速。
3.我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课外一些有趣的绕口令,学生利用课题上讲解的读绕口令的方法试着读一读,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数狮子
公园有四排石狮子,
每排是十四只大石狮子,
每只大石狮子背上是一只小石狮子,
每只大石狮子脚边是四只小石狮子,
史老师领四十四个学生去数石狮子,
你说共数出多少只大石狮子和多少只小石狮子。
小毛与花猫
小毛抱着花猫,花猫用爪抓小毛,
小毛用手拍花猫,花猫抓破了小毛,
小毛打疼了花猫,小毛哭,花猫叫,
小毛松开了花猫,花猫跑离了小毛。
1.增加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语文园地四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自主识字,正确书写生字,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学会朗读绕口令等,侧重考察学生的识记和背诵,同时这也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在“识字加油站”部分,为了让学生领会与身体部位相关的汉字规律,可以适当拓展其他字词。在“识字加油站”和“字词句运用”板块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自主发现其中规律。在“日积月累”部分,为了让学生理解背诵,可以讲解古诗创作的背景和诗意。为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感受到绕口令的魅力,可以利用多种方式朗读,比如竞读和拍手打节奏读等。
2.自主探究,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观察,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观点;提醒学生将所学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相联系,学会学以致用;同时让学生明白学习不仅限于课堂,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