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一节
《秦岭—淮河线》
教学目标
1、了解秦岭—淮河线的位置及其地理特征。
2、了解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人民生产、生活习惯的差异。
3、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分界线的位置。
4、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我国辽阔的美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分界线的位置
教学难点:如何去比较区域自然地理之间的差异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图析文、理论联系实际、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1、相关的地理景观图片、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我国不同地区一些自然景观资料,让学生猜一猜它们分别属于哪些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2、接着提问:我国有座东西走向的山脉,山北人们以旱地为主,山南以水田为主;山北树木冬季落叶,山南树木大多常绿。猜一猜这是我国的哪一条山脉?(秦岭)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学习任务一:秦岭-淮河的位置及其重要的地理意义
1、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教材75-76页图文资料及活动”,解决以下问题:
(1)、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有哪些界线要经过秦岭-淮河,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插图4—1秦岭—淮河线示意图,谁能说出秦岭—淮河一线的走向?结合我国政区图,谁能说出秦岭—淮河通过的主要省级行政区?
(3)、秦岭-淮河以北耕地以_____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和_____;以南耕地类型以______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
(4)、秦岭山脉是我国___ _流域和__ __流域的分水岭,北侧是肥沃的____平原,南侧是狭窄的____谷地.
2. 小组交流:
四人一小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淮河为什么会成为“害河”?
教师点拨:
1、黄河多次泛滥,大量泥沙淤高了淮河中游的河床,使它成为半“地上河”,下游入海出路被淤塞,每遇汛期,上游水量大增,下游又无通畅的泄水渠道,以致使它泛滥成灾,这就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原因。
2、淮河两岸大量的工业废水的注入,加上淮河流量不大,其自身的自净能力较差,所以这一带有这样的民谣:“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
探究结论:
说明:淮河旱涝灾害频繁,淮河的污染严重。
(二)学习任务二: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1、自主学习
(1)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1月份____℃等温线通过的地方,同时它也是____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是我国温度带中______带与______带的分界线,在干湿地区中,这条线还是_______地区与________地区的分界线,四大区域中是_____地区与________地区的分界线。
(2)在中国地图上,把________线,_____毫米等降水量线和________边缘线结合起来,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的调整,可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分别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3)我国的北方和南方都位于东部_________气候区.秦岭和淮河是我国四大地理分区中的______地区和_____地区的分界线.
(4)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列表比较)
2、小组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发生强寒潮时,秦岭北侧的西安最低气温为-20.6℃,而秦岭南侧的安康的最低气温为-7.6℃,这是为什么?”
教师点拨:
强寒潮发生时,偏北风南下,遇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阻挡,其南侧的安康受强冷空气影响降温幅度小,而北侧的西安则降温幅度强烈。由此可知,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有显著的地理差异。
(3).探究结论:
秦岭与淮河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显著的差异。
课件演示教材P77的“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表格),让学生比较分析,分析南北两侧的差异。
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下列词语显示了我国南北的差异,请你进行解释并说说其中的缘由。
A、南船北马(交通工具)
B、南米北面(主食)
C、南矮北高(身材)
D、南繁北齐 (地方方言)
E、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 (传统民居)
F、南涝北旱 (气候灾害)
(三)学习任务三:四大地理区域
1、自主学习
(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是什么?它们的分布怎样?
(2)你的家乡在哪个地理区域内呢?
(3)学生活动 完成教材P78的活动(连线题)
2、小组交流
四人一小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
3、合作探究
(1).探究问题;
划分四大地理区域的依据是甚么
(2). 教师点拨:
根据各地区地形、气温、降水的差异来划分。
(3).探究结论:
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气温、降水
西北地区与其他地区;降水
青藏地区与其他地区; 地形、地势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哪个省区地跨四大地理区域
四、总结梳理,归纳方法: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 自然、人文差异都很大。学习时除了要注意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地理现象或现象进行对比之外,更应注意分析原因,找出主要的影响因素。
五、巩固练习,达标测评
能力训练P113页二、综合题
附:板书设计
第一节 秦岭-淮河线
一、秦岭与淮河
1、秦岭
2、淮河
二、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1、地理区域和地理界线
2、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三、四大地理区域
1、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及分布
2、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六、教学反思
学后反思:我学习后的总体评价(很好、较好、一般):
我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 。
我学习到的主要方法:: 。
我的疑难问题是:: 。
教后反思:
茶树、柑橘、柚
苹果、柿、枣
主要经济林木
一年两到三熟
两年三熟、一年两熟
作物熟制
水稻
小麦、玉米
主要粮食作物
水田为主
旱地为主
耕地类型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森林植被
公路、铁路、水路
公路、铁路
主要运输方式
>800毫米
<800毫米
年降水量
不结冰
结冰
河流封冻状况
>0℃
<0℃
一月均温
以南
以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