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1)依据材料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有怎样的作用?
提示:目的: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和统一中国。
作用:发动了史无前例的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中国革命的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 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它能被英美民主联盟接受为一名,不妨说,光荣的成员。……整个1938年,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赢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敬佩。
——(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
(2)依据材料二,国共第二次合作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提示:目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作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进行了八年抗战,打败了日本法西斯,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通过两次国共合作,你对中国共产党有什么认识?
提示:①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利益为重。
②中国共产党能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制订政策。
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哪次战争导致图一所示事件发生 为什么说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列强对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
提示:甲午中日战争。该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列强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的要求。
(2)图二、三说明日本采取了什么行动 结果如何
提示:行动:发动九一八事变。
结果:东北三省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3)有人说图四所反映的战争是14年抗战,有人说是8年抗战,请根据相关史实对这两种说法加以说明。面对图四的签字场景,你的内心定会备受鼓舞。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提示:第一种说法:认为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中国军民奋起抗击,标志着中国抗战开始,因此是14年抗战。
第二种说法:认为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面抗战开始,因此是8年抗战。
原因:中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抗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
1.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有一位女委员提交“应该将抗日战争由八年更改为十五年(注:实为十四周年)”的提案。在她看来,中国的抗日战争最早发生在( )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华东地区 D.华南地区
【解析】选A。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八年抗战起止于1937~1945年,女委员提议抗战改为“十五年(注:实为十四周年)”应该从1931年开始,即从九一八事变开始,而九一八事变发生在东北地区,故选A项。
2.“为什么要在中国领土上进行军事演习?为什么借口士兵失踪动用大兵?为什么侵略者不撤兵回营,反叫中国守军撤出宛平?”这一连串的质问主要针对( )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八一三事变
【解析】选C。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借口士兵失踪”“宛平”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卢沟桥事变,故选C项。A、B、D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3.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这表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正式建立
B.中共将革命的领导权交给了国民党
C.中共党内出现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倾向
D.中共积极推动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解析】选D。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 “1937年”、“共同救国”等信息可知,中共主张全民族抗战,这反映了中共积极倡导国共第二次合作,故选D项。从材料中“提出”、“主张”等信息可知,此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还未正式建立,排除A项。B、C两项存在史实性错误,排除。
4.长沙市一中和雅礼中学分别以“公勇勤朴”和“公勤诚朴”为校训。下列两份历史资料,凸显出两校学生在民族危难的关头积极实践校训中的( )
A.“公” B.“勤” C.“朴” D.“勇、诚”
【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图片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依据图片中的“抗日”、“救助受伤战士”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两校学生投身抗日洪流,为中华民族摆脱亡国危机而努力,这反映了“公”这一精神,故选A项。B、C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中的“诚”与材料无关,排除。
5.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中,日军宣布投降后,顺溜背负血海深仇,追杀坂田。全面侵华期间日军在中国的累累罪行不包括( )
A.旅顺大屠杀 B.制造潘家峪惨案
C.南京大屠杀 D.用中国活人作实验
【解析】选A。本题考查迁移理解能力。旅顺大屠杀是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日本制造的惨案。与“全面侵华期间”这一时间信息不相符。其他三项均发生在日本全面侵华期间。
6.(2010·广东学业水平检测)“八月十五复仇节,八月十五胜利天。伏尸流血五千里,尝胆卧薪一百年。”这首诗歌反映了( )
A.鸦片战争
B.抗日战争的胜利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辛亥革命的胜利
【解析】选B。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八月十五”、“一百年”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于1945年8月15日取得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正与材料相符,故选B项。
7.“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的日寇投了降。”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
B.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
C.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解析】选D。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日本鬼子”、“全国军民”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出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实行了全民族抗战,故选D项。A项中的“海外华侨”,B项中的“正面战场”,C项中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在童谣中都没有体现,排除。
8.(2010·安溪高一检测)“我国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在血泊和瓦砾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这里写的是( )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甲午中日战争 D.抗日战争
【解析】选D。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由材料“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在血泊和瓦砾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可知是全民族抗战,故选D项。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1年9月18日)晚上10点钟,暴戾的中国军队在北大营西侧,破坏南满铁路,袭击守备队,双方正面冲突……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
——日军军机电报第一号
材料二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材料三 日本政府制定的“大陆政策”:第一步:侵占中国的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第四步:征服全中国;最后:侵占亚洲,称霸世界。
——人教版历史选修1资料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对哪一历史事件的描述?日本当局的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材料二是指哪一历史事件?列举这一事件后中国人民英勇抗击日军的重大战役。(不少于5次)
(3)据材料三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述历史事件分别是日本对外扩张的哪一步?日军的侵略政策破灭于哪一步?破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解析】本题以中日关系为切入点,考查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的有关史实及日本对外扩张的政策和当前比较敏感的中日关系问题。第(1)、(2)、(3)题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九一八事变。不正确。因为九一八事变是日本蓄谋已久的侵略行为,是日军炸毁南满铁路,袭击中国军队,并非由偶然性因素引起。
(2)七七事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
(3)第三步和第四步。第四步。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高梁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东洋兵!……中国的军队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这首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八国联军侵华 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南京大屠杀
【解析】选B。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的“九月十八”、“东洋兵”、“沈阳城”等信息,可以看出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九一八事变,故选B项。A项发生在京津地区,C项发生在北平,D项发生在南京,都与材料无关,排除。
2.观察右侧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可以
看出作者的创作意图是( )
A.主张实行全民族抗战
B.强调中共对抗战的领导
C.肯定国民党正面抗战
D.赞扬中共敌后抗战
【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图片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漫画内容及“八路在哪儿?”这一标题,可知八路站在“敌后”,进行敌后游击战争,故选D项。A项中的“全民族抗战”,B项中的“领导”,C项中的“正面抗战”均与材料无关,排除。
3.(2010·日照模拟)1931年9月19日,北平部分国民党员致电国民党中央,提出“请息内争,共抗外敌”;11月4日,北平大学教授也提出“立泯系派之见,共赴国难”。这说明
( )
A.国难当头使中日民族矛盾激化
B.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分化
C.中共统一战线政策被接受
D.国共内战受到一定遏制
【解题提示】本题作为材料型选择题,提取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是解题关键。“息内争”、“立泯系派之见”等是关键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解析】选A。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 一是注意时间1931年9月19日,也就是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天,再就是注意提出的要求“共抗外敌”、“共赴国难”。从提的要求来看,并没有反对国民党中央的意思,不存在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分化的内容,排除B项;此时,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还没有提出来,排除C项;此时,国民党正在对红军进行围攻,内战正在激烈进行,排除D项。
4.(2010·福州高一检测)“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这段话评述的是( )
A.卢沟桥抗战 B.淞沪会战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解题提示】本题作为材料解析型选择题,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结合是解题关键。本题中“1937年”、“13个星期”、“时间表”、“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等是关键信息。
【解析】选B。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淞沪会战是四大会战中时间最长的,打了三个月,正好是“13个星期”。“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李宗仁指挥,但一个战役不可能打那么久。故选B项。
5.抗日战争时期的《军政》杂志曾刊诗一首:“晴天霹雳太行头,万里阴霾一鼓收。英帅朱彭筹此役,竟扶危局定神州。” 诗中“此役”是指( )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解析】选C。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战斗中心在太行山一带,而此役使得万里阴霾一鼓收,大大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克服了蒋介石集团的投降危险,所以诗中肯定此役“竟扶危局定神州”,故选C项。A、B、D三项都与“朱彭”无关,排除。
6.2009年热播的电视剧《对手》中有
这样一幕:七七事变后的一天,林忠
强冲上阵地,与日军搏杀。但大批日
军已涌入城门,开始屠城。这是指
( )
A.旅顺大屠杀
B.九一八事变
C.南京大屠杀
D.潘家峪惨案
【解析】选C。本题考查迁移理解能力。A项旅顺大屠杀发生在甲午战争期间,在七七事变之前,B项发生在1931年是日军侵华的开始,D项发生在1941年河北丰润县。故选C。
7.(2010·莆田高一检测)福建省志记载,民国32年8月30日,福建省航建分会决定献机68架。从中你能获取的信息是
( )
A.福建航空事业迅速发展
B.福建各地踊跃支援辛亥革命
C.福建人民积极支持抗战
D.福建人民支持工业化建设
【解析】选C。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依据“民国32年”,可知材料出现于1943年,即抗战时期,故选C项。A、B、D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8.右图为美国某一时期的宣传海报,标
题是:帮助中国,中国正在帮助我们。
海报反映的主题是( )
A.支持中国反抗法西斯侵略
B.帮助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
C.推动中美两国关系的改善
D.加强交流适应经济全球化
【解题提示】本题为图片型材料题,解题时首先要依据图片判断所表达的主题,然后依据标题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
【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图片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图中反映的是一种充满血腥的战争场面,再由标题中“帮助中国,中国正在帮助我们”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二战时期,中美共同抵抗日本法西斯,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18分)
9.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阅读下列关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东史郎日记》(日)
材料二 1984年6月,田中正明出版了《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书中否定南京大屠杀,也为松井石根作无罪辩护。该书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料三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第一幅:“占领南京前谁先杀死百人”比赛的日军第十六师团九联队野田毅少尉(右)和向井敏明少尉(左),《东京日日新闻》对此进行追踪报道。
第二幅: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砍杀中国军俘虏“试斩”的照片(日军自己拍摄)
第三幅: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罗瑾、吴璇冒死保存下来的日军自己拍摄的活埋中国平民的照片
材料四 一位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讲给她的一个事例:“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1)史料证据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传证据三类,请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4分)
(2)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4分)
(3)东史郎和渡部升一都是日本人,但对南京大屠杀一事为何有不同的定论?这说明了什么?(6分)
(4)若想证实该教师父亲的说法,上述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什么?请说出理由。(4分)
【解析】本题以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为主题,考查学生史料解读和初步的史学探究能力。第(1)题依据实物、文献、口传三个类型即可对材料分类;第(2)题可直接运用第(1)题的史料分类来驳斥书中观点,并揭露其漠视甚至想抹杀战争罪行的行为;第(3)题运用正确的战争责任观对东史郎和渡部升一的观点态度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不同即可;第(4)题从历史证据的真实性方面和相互佐证方面即可回答出是当时的新闻照片及报道。
答案:(1)实物证据:材料三;文献证据:材料一、二;口传证据:材料四。
(2)传闻(口述)也是考证历史的有效证据之一,尽管其真实性不如实物证据高,但绝不可否认其价值的有效性;田中正明说这番话的目的是否认日本侵略的历史,为南京大屠杀翻案;这种不能正确对待历史的举动将伤害两国人民的感情。
(3)东史郎先生勇于面对侵略历史,敢于承担历史责任,如实描述历史,有着强烈的正义感;而渡部升一是日本右翼分子,极力为日本的侵略行径辩护,歪曲历史的真相。这说明了不同政治态度的人有不同的历史观。
(4)材料三中的图片。同时期的实物证据可以作为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