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历史新编课件:8.26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人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 历史新编课件:8.26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人教版必修1)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1-10 11:0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材料一 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法德之间的冲突……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这样结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物质上也不再可能。
——《舒曼计划》(1950年)
材料二 1965~1972年,欧洲共同体国家出口增加了158%,而美国的出口只增加了80%;1972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为13.4%,欧共体为33.7%。
——《世界当代史》
(1)法德和解是欧洲联合的开始 ,你认为法德和解的原因和影响有哪些?
提示:①原因:a.二战使法德实力衰落,困难重重。
b.美苏“冷战”和对峙对法德造成压力和威胁。
c.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影响:是欧洲联合的关键和起点,大大促进了欧洲联合的进程。
(2)材料二体现了美国与西欧在世界经济上的地位,试概述美国与西欧在二战后关系的演变情况。
提示:①战后初期,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各国复兴经济,西欧成为美国的势力范围。
②随着“冷战”的加剧,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分裂德国的政策,在德国的西部扶持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③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并最终导致了欧洲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④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不愿意像过去一样受美国的控制,开始为提高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而努力,有力地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1972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同时,日本在日美同盟前提下展开所谓的“多边自主外交”。1982年上台的中曾根康弘首相在多次场合公开声明,日本还要谋求做一个政治大国,在国际事务中有更多的发言权,并积极争取得到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席位。
(1)日本为何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提示:①日本强大的经济实力为这种企图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在国际上日本的政治地位与其经济地位不相匹配。
③摆脱美国控制,在国际舞台上为日本谋求更大利益是其一贯目标。
(2)二战后美国同日本关系的演变状况如何?
提示:①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单独占领。
②“冷战”开始后美国对日本采取扶植政策。
③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日美经济竞争和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激化。
④20世纪80年代,日美经济竞争继续扩大。
(3)美、日、西欧促成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多极化趋势应怎样认识?
提示:①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
②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
③多极化趋势具体表现为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逐步缩小,在政治上对美国的离心倾向也在不断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并走向联合(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④世界格局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发展变化的。稳定是由于力量的相对均衡;变化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发展。
1.2009年11月19日晚,欧盟27国
领导人在布鲁塞尔特别首脑会议
上推举出了欧盟历史上的首位
“总统”和“外长”,这使欧盟在
形式上更像一个国家了。这说明( )
A.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B.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发展
C.欧洲军事一体化的发展
D.欧洲思想一体化的发展
【解析】选B。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题干反映的是欧洲政治一体化得到进一步深化发展,这从材料中“总统”、“外长”产生后欧盟在形式上更像一个国家两个信息可以分析得出这一结论。
2.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法德两国“一笑泯恩仇”。法德和解有利于( )
A.“冷战”的缓和 B.欧洲一体化进程
C.北约的成立 D.华约的解体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法德和解,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是欧洲一体化的开始。A、D两项与题目无关,C项出现在此之前。
3.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自上任以来,在外交上动作频频:积极倡导“东亚共同体”和强调美日同盟关系的“对等”化,与俄罗斯方面接触,试图解决北方四岛问题。这表明鸠山首相
( )
A.积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B.为日本政治大国化铺路
C.与美俄进行军事抗衡
D.确立美欧俄三足鼎立格局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能力。提取信息:日本积极倡导“东亚共同体”, 强调美日同盟关系的“对等”化,开始与俄罗斯方面接触,试图解决北方四岛(俄罗斯方面称南千叶群岛)问题,所有这些都反映了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为日本政治大国化铺路。
4.不结盟运动诞生的标志是( )
A.亚非各发展中国家发表不结盟宣言
B.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
C.不结盟国家联合宣言发表
D.亚非各发展中国家宣布不与欧美各国建交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5.(2010·广州学业水平检测)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反映了( )
A.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平起平坐
B.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影响力扩大
C.西方国家放弃了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控制
D.发展中国家放弃了彼此间的合作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政治力量,冲击了两极格局。A、C两项是一种不现实的幻想,D项不符合不结盟运动的宗旨,不结盟不是不合作。故选B。
6.(2010·天津高一检测)下列三幅图片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
( )
A.世界日益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B.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西欧、日本努力改善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D.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解析】选D。题干中考查分析能力。题干中的三幅图片分别展示的是欧共体、日本、不结盟运动,这些实际上体现了世界的多极化发展。A、B两项与图无关,C项强调的是彼此的关系,不是共同的问题。
7.(2010·南京学业水平检测)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两极格局中出现多极化趋势的主要表现是( )
①西欧国家走向联合
②日本崛起
③中国的振兴
④不结盟运动蓬勃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
【解析】选A。本题考查理解能力。①②③④都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世界的新兴力量,它们共同使世界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8.(2010·中山高一检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遭受的损失与接踵而来的“冷战”压力迫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
①美苏对峙削弱了实力 ②美国遭受经济危机打击
③西欧日本经济的崛起 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理解能力。多元化即多极化趋势,①为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提供了外在条件,②不符合史实,③④是新兴力量。
9.阅读下列材料:
“我相信,在今天这个紊乱的世界里……法德两国的紧密合作对于改造这个世界是很重要的。”
——1963年西德总理阿登纳
“法国和德国并肩站在一起,这确实对大家都是更有好处的。”
——1963年法国总统戴高乐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
(2)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当今中日关系的发展有何借鉴?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以后的法德关系,要把握一点,两国之间只有和平共处,才能共同发展。对中日两国来说,也是这样。做好本题,只要联系所学的教材基础知识就可以。
答案:(1)历史现象:法德和解,关系正常化。
原因:①两次大战的惨痛教训;②战后德国走和平发展道路;③美苏争霸威胁西欧安全。
影响:①法德合作为欧洲走向一体化扫清了障碍;②有利于欧洲和世界的和平发展。
(2)中日应认识到合则两利,斗则两伤的道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走和平发展道路。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2010·南京模拟)二战后,欧洲联合与合作的愿望比任何时候都强烈,这一愿望是建立在惨痛的历史教训基础之上的,这里的历史教训指的是( )
A.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B.自近代以来,各国冲突和战争连绵不断
C.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大
D.二战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解析】选B。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注意题干中的“惨痛的历史教训”,A、C两项不是历史教训,D项也出现于二战后,是西欧联合的原因之一,也不是历史教训。
2.(2010·晋江模拟)法国和德国是两个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以前的1 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每五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他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这种“政治智慧”是( )
A.认识到自己的人民是永不放弃、永不屈服的人
B.自力更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法德和解,开始欧洲一体化的探索
D.一定要不断完善民主和法制
【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A、B、D三项与题干中的“宿怨深厚”“战争”无关,C项中的“和解”体现了“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
3.在决定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的时候,美国总统尼克松说:“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非改变不可”,“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以维持的伙伴关系,从而共同合作”。尼克松的这段话反映出( )
A.欧洲经济崛起,其控制欧洲的计划破产
B.美日欧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C.华约成立,需要其调整全球策略
D.美苏争霸中受挫,迫使其调整对欧政策
【解析】选A。本题考查辨析能力。二战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等控制了西欧,西欧联合后,其经济迅速崛起,美国难以控制,因此试图建立“伙伴关系”,A项体现了这种含义。B项中的日本与题干无关,C项出现较早,与此无关,D项与题干含义不符。
4.右图反映的是日本相扑力士和
山姆大叔呈现争斗之势。这期
《时代周刊》最有可能是在哪
一年出版( )
A.1948年 B.1955年
C.1973年 D.1987年
【解析】选D。本题要求从杂志封面中提取美日关系的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图片中“TRADE WARS”指美日之间出现贸易战,结合相扑力士和山姆大叔的争斗可得出结论,即在美国扶持下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大国的日本,与美国在保持联盟关系的同时,发生了越来越多的摩擦。这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后,日本谋求政治地位的提高,与美国的摩擦不断增多。故D项符合题意。
5.(2010·南京一模)2010年6月11日到7月11日——2010南非世界杯在南非的十个城市举行,本届是首次在非洲举行的世界杯。全世界的目光都转向非洲。下列历史事件中与非洲有关的有( )
①埃及是不结盟运动成立的组织者之一
②非洲国家积极支持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地位
③很多非洲国家参加万隆会议,形成团结合作的“万隆精神”
④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商讨非洲民族独立问题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解析】选A。本题考查综合分析能力。①当时有南斯拉夫的铁托、印度的尼赫鲁、埃及的纳赛尔;②③联系教材可知是正确的;④主要参加者是中美英法苏等大国,商讨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6.(2010·青岛高一检测)1971年,为扭转外贸逆差,尼克松政府决定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立即遭到日本和西欧共同市场的强烈反对,美国被迫同意取消进口附加税。上述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最准确的是( )
A.西欧、日本联合抵制美国的经济控制
B.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加剧
C.日本、西欧、美国开始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
D.日本、西欧、美国经济三足鼎立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材料体现了美国、西欧、日本之间的经济斗争,说明形成了三足鼎立局面。其余选项是材料所呈现的表面含义。
7.(2010·淮安模拟)阅读《20世纪联合国亚非拉国家数量表(单位:国家数)》
下列关于表格的解读正确的是( )
A.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中居主导地位
B.第三世界力量在六七十年代迅速发展
C.亚非拉国家摆脱了美苏超级大国的控制
D.参加不结盟运动的国家逐年增加
【解析】选B。本题考查理解能力。A项错误,在联合国中居主导地位的是世界大国。B项正确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增强。C、D两项从表格中无法体现。
8.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期间,全球三大气候阵营——欧
盟、以美国为首的伞形集团(包括
加拿大、澳洲和日本等)、发展中
国家(中国和77国集团),曾就关键议题争论不休。这实际上反映了当今世界( )
A.区域集团分化严重 B.政治多极化的趋势
C.三足鼎立的世界格局 D.气候问题的政治化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在关键问题上出现了三大气候阵营。这说明表面上各国是就温室气体排放量讨价还价,但实际上却是全球能源创新和经济发展空间的博弈,影响涉及国际权力转移的问题,反映出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
9.识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以上四幅图片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8分)
(2)依据图片反映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因素。(10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能力。第(1)题,识读图片并进行简单概括。第(2)题,结合上述图片并分析主要因素。
答案:(1)图一反映了欧洲走向联合,图二象征着日本经济的重新崛起,图三标志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图四说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2)西欧经济逐渐走向联合,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日本经济实力不断膨胀,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影响力越来越大;不结盟运动兴起,发展中国家崛起,中国振兴,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美苏对峙和争霸,导致实力相对衰落;美苏的相对衰落和日本、西欧、发展中国家的不断发展,使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