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历史新编课件:1.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人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 历史新编课件:1.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人教版必修1)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1-10 11:0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7张PPT)
材料一 一日,(宋太祖)召赵普问曰:“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无复言,吾已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1)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战乱不已的历史教训是什么?
提示:地方节度使的权力过大,往往发展成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2)宋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局面?
提示:宋太祖从“兵”、“权”、“钱”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
①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3)地方收权后结果怎么样?
提示:地方权力过小,缺乏自主性与积极性,影响了地方的发展,对国家的长远发展不利。
(4)你得出了什么认识?
提示:①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②地方权力过大,容易形成藩镇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③过度削弱地方权力,容易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人浮于事,难以对地方实行有效的治理。
“开元以后,四海晏清,士无贤不消,耻不以文章达。其启诏而举者,多者二千人,少犹不减千人。所以百才有一。”
——《日知录》
(1)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是什么?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提示:制度:科举制度。
作用:①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扩大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官吏的廉政建设。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使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2)在汉代与魏晋时期,我国的用人制度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提示:制度:汉代主要实行察举制。魏晋南北朝采取九品中正制。
特点:①依靠门第,不注重才能。
②九品中正制的兴衰与世家大族的兴衰密切相关。
(3)从古代的用人制度中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提示:用人制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兴衰。必须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才治理国家。
1.与下图相对应的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分别是
( )
A. 分封制、郡县制 B. 分封制、行省制
C. 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D. 郡县制、行省制
【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图片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图一中的“胶东国”、“东莱郡”等信息可知,图一体现的是西汉的郡县封国并行的制度,从图二中“岭北行省”、“辽阳行省”等信息可判断,图二体现了元朝的行省制,故选C项。分封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B两项。D项概括不准确,排除。
2.(2010·巢湖高一检测)据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位翰林把“翁仲”误写成“仲翁”,乾隆批之以诗“如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进行挖苦。诗中“判通”是“通判”的故意颠倒,“通判”这一官职最早出现在(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解析】选C。本题考查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宋太祖时,设立通判,监督知州,故选C项。
3.历史上很多事件具有标志性意义,影响着历史的发展方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意义是( )
A.消灭了藩镇割据局面
B.标志着中国古代相权和皇权矛盾的基本解决
C.创立了行省制度
D.标志着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
【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是中央对地方的胜利,不是皇权对相权的胜利,排除B项。A项中的“消灭”、C项中的“行省制度”与北宋史实不符,均排除。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从军事、行政、财政三方面削弱了地方权力,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优势,故选D项。
4.浙江省古称“江浙行省”。“江浙行省”这一行政设置,最早出现在( )
A.唐朝 B.南宋 C.元朝 D.明朝
【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元朝确立了以行中书省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江浙行省”这一行政设置,即最早出现于元朝,故选C项。A、B两项都未实行行省制,排除。明朝在元朝之后,与“最早”不符,排除D。
5.(2010·福州高一检测)“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一项的叙述是正确的( )
A.中书省被废除
B.重用近臣,攘夺相权
C.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
D.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割相权
【解析】选B。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近臣”、“代起执政”等信息可知,材料指的是汉武帝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地位较低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以削弱相权,故选B项。A项中的“中书省”、D项中的“相权一分为三”在汉武帝时并未出现,排除。C项中的“三公决策,辅政武帝”与材料中“品位既高,退居闲曹”相悖,排除。
6.(2010·镇江学业水平检测)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解析】选B。本题考查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依据材料中“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三省六部制,故选B项。
7.元朝初年,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愈烦,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元世祖采纳之,随即实行的措施是( )
A.设置三省 B.废中书省
C.设中书省 D.设置内阁
【解析】选C。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取决一省,犹曰有壅”等信息可知,高鸣认为设三省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反对设立三省,结合“元朝”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元朝将三省合并为一省,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故选C项。A、B、D三项都与元朝无关,均排除。
8.(2010·大连高一检测)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都曾称科举制度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当时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 )
A.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
C.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
D.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
【解析】选A。“发明”的着眼点即是出发点或者是目的。出发点之一是取消门阀势力世代做官的特权,把选拔官员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当然还有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扩大官吏来源,扩大统治基础等出发点。但科举制不涉及约束官吏、防范武将、培养顺民等目的。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视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4)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解析】本题以选官、用官制度为主题,考查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第(1)题要依据“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等信息来分析。第(2)题要依据“德行高妙”、“学通行修”、“明达法令”、“刚毅多略”、“孝悌廉公”等信息来分析。第(3)题要依据“九品”“中正”等信息来分析回答第一问,依据“荜门蓬户之俊”、“陆沈”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问。第(4)题要依据“征文射策,以取禄位”,“耻不言文墨”,“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等信息来分析。
答案:(1)血缘、门第、等级(任答两点即可)。
(2)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
(3)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4)影响:发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2010·韶关高一检测)汉武帝诏曰:“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此举的意图是( )
A.施恩予诸侯子弟
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
C.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
D.削弱诸侯王的力量
【解析】选D。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与子弟邑”、“使有列位”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的“推恩令”,即允许诸侯再分封列侯,从而削弱王国实力,故选D项。A项是表现,C项是借口,均排除。B项中的“缓和”与事实不符,排除。
2.“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选自《旧唐书》)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解题提示】解答本题要抓住“藩臣”、“《旧唐书》”等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解析】选B。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藩臣”、“《旧唐书》”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唐朝的藩镇割据,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选B项。A、C、D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3.宋太祖“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采取这一措施主要是为了解决唐末五代以来的哪一社会问题( )
A.藩镇割据 B.相权过大
C.王国问题 D.农民起义
【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的“儒臣”和“大藩”等信息可知,材料指的是派文官管理地方,改变武将把持地方大权,藩镇割据的局面,故选A项。材料属于中央与地方关系,B项属于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排除。C项出现于汉代,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4.(2010·广州高一检测)《元史·地理志》:“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为了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辖,元朝采取的措施是( )
A.推行郡县制度 B.设置枢密使
C.实行三省制 D.实行行省制度
【解析】选D。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元”、“东南所至”、“西北”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元朝疆域的广大,为此元实行了行省制度,故选D项。A、B、C三项与元朝史实不符。
5.东汉时,皇帝犯错误经常把责任推向三公。如果碰到水旱灾害,三公常被罢免。所以,仲长统说三公有名无实,“备员而已”。这说明(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三公九卿制度日渐成熟
C.三公权力被九卿分割
D.中央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解析】选D。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三公有名无实”,“备员而已”等信息可知,三公的权力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故选D项。A项中的“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项中的“日渐成熟”,C项中的“被九卿分割”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6.(2010·广州高一检测)“我要用奸臣
去监视忠臣,用忠臣去威胁奸臣。”这
是在电视剧《东方朔》中,汉武帝独特
的“用人之术”。汉武帝这样做的根本
目的是 ( )
A.加强封建专制皇权
B.显示用人不拘一格
C.鼓励大臣相互牵制
D.表明自己心胸豁达
【解析】选A。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注意题干中要求选择的是“根本目的”,封建皇帝采取的任何措施,从根本上来讲都是为了巩固和加强封建专制皇权。
7.东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子,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被举荐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 )
A.御史制度 B.科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察举制
【解析】选D。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郭巨事母至孝,并因此被举荐为孝廉,可推断是指汉朝的察举制。A项中的“御史”、B项中的“科举制”、C项中的 “九品中正制”都与材料无关,排除。
8.(2010·宁波高一检测)法国启蒙思想家魁奈说:“中国无世袭贵族,官爵仅靠功绩与才能获得……工匠的子弟也能当上总督。”他所评价的是中国的( )
A.分封制度 B.察举制度
C.监察制度 D.科举制度
【解析】选D。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材料中的“总督”即指当时中国的官吏,他认为官吏产生的方式是依靠“功绩”“才能”选拔,达到的结果是“工匠的子弟也能当上总督”。综合分析应选D。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置一刺史,监察地方。其督察内容规定六条:“第一,强宗豪右占有田地屋超过规定,‘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第二,郡国相守不遵奉诏令行事,‘侵渔百姓,聚敛为奸’;第三,守相不体恤疑案,随意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为百姓所痛恨;守相选举不公,‘苟阿所爱,蔽贤宠顽’;第五,守相子弟仗势欺人,私相嘱托以图逃避监察;第六,守相与下属勾结,巴结豪强,贪污受贿等。”
——孔令纪等《中国历代官制》
材料二 “自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知。……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仅此而外权削矣。”
——《太平治迹统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汉代刺史监察的主要对象。监察会起到什么作用?(4分)
(2)材料二中,赵普“劝上革去其弊”的“弊”指什么?如何解决这一弊端?结果如何?(6分)
(3)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斗争的趋势是什么?(2分)
(4)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问题上历来有不同意见,你认为应如何处理为妥?并简要说明理由。(6分)
【解析】本题以古代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和斗争为主线,考查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在不同时期的表现。第(1)题要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第(2)题结合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和措施进行回答;第(3)题要从演变的整体趋势上进行归纳,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第(4)题要从以往制度的弊端方面吸取经验教训,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对象:郡国守相及其子弟部属、强宗豪右、诸侯王等。作用: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澄清吏治、惩治腐败。
(2)弊:藩镇(割据)之祸。解决:置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转运使、管理地方行政、监察和财政。
结果:加强了中央集权,有效防止了地方分裂割据。但也造成人浮于事和北宋中期的“三冗”“两积”局面。
(3)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4)在中央集权、保证中央权威和巩固国家统一的基础上,应给地方适当权力。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促进地方发展。但也要防止地方势力过分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