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历史新编课件:4.10 鸦片战争 (人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 历史新编课件:4.10 鸦片战争 (人教版必修1)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1-10 11:0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并致函两广总督,通报此事。
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决定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称,英国国王命“马
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
——摘编自《清史编年》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陈述两国关系方面,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与英方信函有何不同。
提示:①两广总督译文:视两国关系为蛮夷之邦与天朝上国的关系,视双方往来为朝贡关系。②英方信函:增进邦交,扩大贸易。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时英国国内背景。
提示:开始工业革命;拓展海外市场;殖民扩张;中国成为其目标。
材料二 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 ——摘编自《清实录》等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乾隆皇帝对英方要求的回应。
提示:维护了领土主权;盲目自大,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请回答:
(1)依据地理和政治等有关知识,说明两次鸦片战争的共同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提示:就地理位置而言,列强主要进攻沿海沿江地区。因为英法远道而来,作战主要依靠海军,沿海沿江地区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就政治、经济而言,以进攻经济重心(江南地区)和政治重心(京津地区)为主要目标。因为经济和政治重心被攻占,可以产生巨大的政治、经济影响,能够更快地迫使清政府屈服,实现其侵华目的。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关系。
提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发展。
1.(2010·通辽高一检测)据载19世纪以前,英国东印度公司驶往中国的船舶经常装载90%的贵金属,有时高达98%的贵金属,只有极少的货物。此现象直接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生产力水平较英国发达
B.中英两国生产方式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C.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出超
D.中国自然经济体系下的商品贸易活跃
【解析】选C。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依据“19世纪以前”“90%的贵金属”“极少的货物”,可知答案为C。
2.下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第一块巨型浮雕——“虎门销烟”。对其最全面、最准确的评价是 ( )
A.林则徐主持了禁烟运动
B.中国政府进行了禁烟
C.虎门销烟表明了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D.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图片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虎门销烟由林则徐主持,体现了中国政府的禁烟政策,表明了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故选C项。D项明显与史实不符,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才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项。
3.右面漫画所提供的信息,主要揭
示了《南京条约》的签订( )
A.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签订的
B.是英国侵略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C.清政府是一个卖国求荣的政权
D.使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信息主题的把握能力。图中的“平等谈判”是关键信息,它恰恰揭示了这一条约的不平等性质。清政府在侵略者的枪口下被迫签订《南京条约》,故选B项。
4.(2010·镇江学业水平检测)1876年葛元煦《游沪杂记》中记载:“向称天下繁华有四大镇,曰朱仙,曰佛山,曰汉口,曰景德。自香港兴而四镇逊焉,自上海兴而香港又逊焉。”“上海兴”是在下列哪次战争之后(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选A。本题考查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故选A项。
5.厦门的鼓浪屿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外国人可以在岛上租地造屋,最早能追溯到( )
A.1840年 B.1843年 C.1856年 D.1861年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再现能力。厦门是《南京条约》中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1843年英国在条约附件中又获得了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故应选B项。
6.下图是签订《南京条约》时的情景图,这一事件及此后可能出现的历史情景是( )
A.清朝官员普遍为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而庆幸
B.中国皇帝认为《南京条约》影响很坏而一直不批准它
C.消息传到英国,英国商人为中国全境通商举杯祝贺
D.中国政府派出专员与英国商定进出口货物的税率
【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图片材料理解分析能力。《南京条约》规定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故选D项。《南京条约》只是开放了五口,不是“中国全境”,排除C项。A、B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7.有人对两个“联合的民族”在抢掠方面的“特点”进行对比:法国人毫无章法,甚至是一种无政府状态;而英国人则是有组织有安排,有条不紊。该行径发生于(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解析】选B。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两个“联合的民族”对华“抢掠”“法国、英国”可知指的是英法联合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故选B项。
8.(2010·江苏学业水平检测)1861年,维克多·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怒斥“火烧圆明园”的罪行时说:“在我们的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信中的“文明人”指( )
A.英国军队 B.法国军队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解析】选C。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火烧圆明园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由英法联军发动,故选C项。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英贸易(单位:万英镑。表中贸易不含鸦片贸易额)
材料二 我们仔细地考察了中国贸易的历史以后得出的结论是:一般说来,人们过高估计了天朝老百姓的需求和购买力。在以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为核心的当前中国社会制度下,谈不上什么大宗进口外国货。
——马克思《英中条约》
材料三 1862年5月10日,英法军队以军舰大炮打败太平军,占领了宁波港。5月16日,夏福礼给普鲁斯的报告说:“……结果打败了太平军,并把他们赶出城。就在太平军撤离宁波的那天晚上,我们立刻把满清官员送去衙门复职,并把宁波正式移交给他们。”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
(2)试结合材料二分析材料一说明现象的原因。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解析】本题以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对华经济侵略及中外反动势力关系的变化为主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第(1)题重在正确分析图表信息;第(2)题,可结合材料三回答。
答案:(1)说明了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处于停滞徘徊状态。
(2)原因: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百姓缺少对外来商品的需求和购买力。
(3)列强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2010·菏泽高一检测)“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 )
A.鸦片输入,国人吸食
B.西方学者刻意捏造事实
C.中弱西强,不受尊重
D.西方的舆论宣传和偏见
【解题提示】本题作为材料型选择题,概括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是解题关键。本题中首先应依据材料得出当时的“中国是抽鸦片的国家”这一结论。
【解析】选B。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可知,“中国形象”即“抽鸦片的国家”,这一现象与西方列强对华输出鸦片有直接关系,反映了中国的落后,故A、C、D三项都是原因。但B项中的“捏造”与史实不符,故选B项。
2.(2010·启东高一检测)马克思说:“非法的鸦片贸易年年靠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充实英国国库。”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鸦片贸易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资金(本)
②鸦片贸易扭转了中英贸易中英国的入超局面
③鸦片贸易摧残了人们的生命和道德
④鸦片贸易是罪恶的行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题提示】本题作为材料型选择题,答案要求从材料中获得,因此要注意材料中没有体现的信息不能入选。
【解析】选D。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摧残人命”、“败坏道德”可知③④正确。从“充实国库”等信息可知①正确。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3.“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该条约内容与哪次战争有关(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选A。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大英”、“香港一岛”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南京条约》中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的内容,故选A项。B、C、D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4.《南京条约》规定:“议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该规定( )
A.表明英国对清政府存在着明显的歧视
B.使中国在外交上享有与英国平等的权利
C.在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
D.反映出《南京条约》是一个屈辱的条约
【解析】选C。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照会”等都是近代的外交用语,“平行照会”使清王朝被迫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这些外交礼仪及用语的变化,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故选C项。
5.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解析】选A。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鸦片战争的双方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英国和实行封建制度的中国,对于中国来说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对于英国来说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但鸦片战争的结局是英国取得胜利,攫取了一系列特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A项。B、C、D三项说法错误,排除。
6.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战胜国“不满意”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鸦片尚不能正常输入中国
B.掠夺的战争赔款太少
C.清政府排外态度没有改变
D.商品在中国仍然滞销
【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鸦片战争后,英国以为凭借其在中国获得的经济特权,就可以大肆进行商品输出,但由于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其愿望落空了,因此英国强烈不满这种状况,又伙同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7.下面两幅图片是2009年被伦敦苏富比拍卖行以近一百六十八万欧元,折合人民币4 000万元左右拍出的两件中国流失宝物——清乾隆年间玉玺印章“九洲清安(晏)之宝”和乾隆玉玺“八徴耄念之宝”。我们对此最理性的态度应该是
( )
A.以史为鉴,自强奋起 B.追忆历史,伤心叹息
C.声讨拍卖,夺回宝物 D.广聚财力,竞拍文物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中国宝物在近代被迫流失海外是中国历史的伤痛,源自中国的贫弱落后。这种历史不可重演,我们应该以史为鉴,自强奋起,加快发展速度,这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最理性的态度。
8.(2010·哈师大附中高一检测)古代中国的进步与发达,让无数的中国人自豪地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但是到了晚清,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使中国人从这一迷梦中清醒的是( )
A.军机处的设立 B.两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选B。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依据材料可知,中国的大门被打开,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正是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18分)
9.21世纪是被世界各国公认的海洋世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计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二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百余年间,英、法、日、俄、美、德等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84次,入侵舰艇达1 860多艘,入侵兵力达47万人。外敌的海上入侵,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大劫难的直接根源。
——《中国海疆主权》
材料三 李鸿章在谈到国防安全时说:“敌从海道内犯,自须亟练水师。惟各国皆系岛国,以水为家,船炮精练已久,非中国水师所能骤及。中土陆多于水,仍以陆军为立国根基。”
材料四 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
——《江苏巡抚吴元炳奏》(1874年)
材料五 “英国政府的优势在于能利用它的威力巨大的海上力量这个武器。海上力量使它富有,并反过来保护了使它致富的贸易。”
——美国马汉的《海洋战略》
(1)简述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关系,从海权和海防的角度看,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 (6分)
(2)材料三和材料四中的海防思想有何不同?谁的意见正确?(6分)
(3)比较材料三、四、五,分析近代中国发展海军与西方列强的差异。(6分)
【解析】本题以鸦片战争为主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第(1)题首先简要概括两则材料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史实来回答。第(2)题要依据“以陆军为立国根基”、“莫重于水师”等信息来回答。第(3)题应注意三则材料反映的根本问题在于“守”与“攻”的差别。
答案:(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水师装备落后,海防废弛;材料二中反映了近代列强侵华绝大部分从海上开始,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严重后果: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材料三中李鸿章主张“陆主海从”的近海防御战略,不用兵于海外;材料四中吴元炳主张加强海防建设。吴元炳的奏议正确。
(3)中国:对外敌海上入侵反应被动,单纯防御。列强:适应资本主义开拓世界市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