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1年中考科学一轮复习(精讲+精练)物理部分:第2课时 物态变化(课件39张PPT+word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2021年中考科学一轮复习(精讲+精练)物理部分:第2课时 物态变化(课件39张PPT+word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12-12 08:12:18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2021年浙江省中考科学
一轮复习精品课件
第2课时
物态变化

知识体系
冷热程度
100
0
熔化
凝固
汽化
蒸发
沸腾
液化
降温
加压
升华
凝华

重点梳理
1.物质的三种状态:
物质三态的分子结构不同,决定了物体三态时分子间的作用力不同、构造不同、形状和体积方面也就有很大的不同,如图W2-1所示。
图W2-1
状态
示意图
一般情况下分子间的距离
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的运动情况
气体

    ?

 
   ?
液体



活动范围较大
固体


    ?
小范围内振动
图W2-1

自由运动

2.物态变化的种类以及吸、放热情况:(如图W2-2所示)
归纳:沿固液气方向发生状态变化的,需要吸收热量;沿气液固方向发生状态变化的,需要放出热量。
图W2-2
3.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方式
蒸发
沸腾
发生位置
????????????????????
??????????????????????????????????
发生条件
???????????????????????
???????????????????????????????????
影响因素
????????????????????????????????????????????????????????????????????????????????????????????????
 气压越大,沸点越   ?
共同点
??????????????????????????????????????????????
液体表面
液体表面和内部
任何温度下
达到沸点,持续吸热
液体温度、液体上方空气流速、
液体表面积的大小等

都是汽化,都需要吸收热量
4.区分云、雨、雪、霜、雾、露、冰雹成因
自然现象
成因
物态变化名称

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
???????????????????????

空气和云层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熔化后的小水滴)合成大水滴,
降落下来
???????????????????????
雪、霜
水蒸气在地面附近遇冷凝华为小冰晶,形成霜;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华为小冰晶,形成雪
??????????????????????
液化或凝华
熔化
凝华
自然现象
成因
物态变化名称
雾、露
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悬浮于地面附近空气中,称为雾;附着在树叶等物体表面上,称为露
??????????????
冰雹
冰雹是较大的冰球,高空小冰晶在下落时表面熔化为水结合其他小冰晶,再凝固为较大冰晶,这样多次重复后形成冰雹
???????????
???
(续表)
液化
熔化、凝固

对点练习
1.[2019·杭州]如图W2-3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的特征和信息,可以判定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点是    ℃,在熔化过程中    (选填“吸热”
“放热”或“不吸热也不放热”);这种物质处于液态时的
比热容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固态
时的比热容。
图W2-3
晶体
80
吸热
大于
2.[2008·杭州]在常温时,将水银温度计插入下列某种液体中,取出温度计放置在空气中后,温度计的示数先升高再降低,则可推断温度计插入的液体是(  )   
     
A.食盐水
B.酒精
C.浓硫酸
D.浓盐酸
C
3.[2020·营口]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学生喜爱,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对有关诗句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B.“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
4.[2010·杭州]将干冰投入装水的玻璃瓶中时,发现水在剧烈“沸腾”,瓶口出现大量“白气”,此“白气”是
(  )
A.干冰升华产生的大量白色二氧化碳气体
B.干冰升华放热使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C.干冰熔化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D.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D
5.[2014·杭州]关于如图W2-4所示物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图W2-4
B
6.[2015·杭州]如图W2-5所示,在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入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下列对于这一实验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盐使冰的熔点降低,冰熔化放热,易拉罐温度升高
B.盐使水的凝固点降低,水凝固吸热,易拉罐温度降低
C.白霜是空气中的小水珠遇冷凝固而成的小冰晶
D.白霜是易拉罐周围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小冰晶
图W2-5
D
7.[2019·江干一模]低温提取技术克服和解决了传统工艺的缺点和问题,使药液有效成分保留率高、产品口感好、节能、成本低,它的原理(如图W2-6)是:将气压降下来,把适当加热的药液送入蒸馏室,药液瞬间汽化变成蒸汽。
(1)用已学知识解释药液进入B蒸馏室瞬间汽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请举一个与该原理一样的事例: 
。?
图W2-6
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
降低而降低,蒸馏室气压低,药液沸点降低,经过加热的药液温度高,达到沸点,
迅速汽化
蔬菜进行真空脱水
重点一 物态变化的判断
例1[2019·铜仁]在下列现象中,与所对应的物态变化相吻合的是(  )
A.冬天,室外盆中的水结冰——凝华
B.清晨梵净山的雾——汽化
C.篮球场上的积水被晒干——蒸发
D.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凝固
C
【名师点睛】物态变化的判断方法
  先确定变化前后的状态,然后对应物态变化名称,再根据变化是顺着还是逆着固液气的方向定吸、放热情况。要注意的是,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所以“白气”、雾虽然悬在空中,却是液化后的小液滴。
【变式1】[2020·南京]如图W2-7所示现象中,物态变化相同的一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①冰袋降温
②冰冻的衣服晾干
③干冰变小
图W2-7
④冰花的形成
C
重点二 晶体熔化曲线
例2
用稳定的热源(即单位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等)给一种物质均匀加热,且加热过程中,物质的质量不变,得到它的熔化图像如图W2-8所示。则:
(1)这种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熔化过程用了
    min。?
(2)该物质第5
min末的内能    (选填“小于”
“等于”或“大于”)第6
min末的内能。?
(3)该物质在固态时的比热容与液态时的比热容之
比是    。?
图W2-8
晶体
6
小于
1∶4
【名师点睛】晶体熔化曲线
  这类曲线图往往是用稳定热源加热的,所以加热相同时间吸收热量是相等的。从熔化曲线可以根据是否有固定熔点判断该固体是晶体还是非晶体,还可以判断温度信息、状态信息、时间信息,还可以根据熔点知道物质种类,能从固体和液体加热时曲线的倾斜程度分析固态和液态时比热容的大小关系。
【变式2】[2018·西湖一模]图W2-9甲是小明“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通过水对试管加热,而不是直接加热试管,目的是         。?
(2)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该物质此时的温度为  
℃。?
图W2-9
使物质均匀受热
2
【变式2】[2018·西湖一模]图W2-9甲是小明“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3)实验中每隔1
min记录一次物质的温度及对应状态,并记录数据,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图像,如图丙所示。由图像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
    ,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4)比较图像中的AB段与CD段可知:该物质在     (选填“AB”或“CD”)段的吸热能力更强。?
图W2-9
不变
晶体
CD
重点三 沸点和气压的关系实验
例3
[2020·苏州]如图W2-10所示,在烧瓶中注入刚刚沸腾的水,塞紧瓶塞,将烧瓶倒置,再用冷水浇烧瓶的底部,可以看到水又重新沸腾起来。该实验现象说明了(  )
A.沸腾过程需要吸热
B.沸腾过程需要放热
C.水的沸点与环境温度有关
D.水的沸点与水面上方的气压有关
图W2-10
【名师点睛】沸点和气压的关系
由气压对沸点的影响可知,气压降低,沸点也会降低。所以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一是把物体温度降低到沸点以下;二是把沸点升高,即增加气压。所以,当水不沸腾后,让水重新沸腾也有两种方法:一是继续加热,二是降气压(抽气、浇冷水让水蒸气液化都能降低气压)。
【答案】D 
【解析】用冷水浇烧瓶的底部,烧瓶内水面上方的空气温度降低,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降低,所以水又重新沸腾,可知水的沸点与水面上方的气压有关,故选D。
【变式3】在制药时,为从溶液中提取抗菌素,要用加热的方法使水沸腾而除去水分,但抗菌素不能在超过80
℃的温度下提取,应采取的方法是(  )
A.增加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

B.降低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

C.缩短加热沸腾的时间
D.用微火加热使其沸腾
B
1.夏天从冰柜中取出冰棒,可以看到冰棒周围有“白气”产生,在冰棒包装袋外侧有一层白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白气”是水蒸气
B.“白气”的形成需要放热
C.白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白霜的形成需要吸热
B
2.异丁烷和甲基丙烷作为新的制冷剂,已经代替氟利昂成为电冰箱中新的热量“搬运工”(较多的氟利昂会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当液态制冷剂进入电冰箱的冷冻室后,吸走热量,此时制冷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  
     
     
A.汽化
B.液化
C.凝固
D.熔化
A
3.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下列关于水的三态变化的分析错误的是
(  )
A.阳光晒暖了海洋,海水吸热蒸发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
B.高空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相互聚集结成大水滴下降成为雨
C.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固成小冰晶,小冰晶聚集变成雪花飘满大地
D.雪花融化成水,和其他降水一样,汇入江河,又注入大海
C
4.夏天,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只比盆小一点的篮子。篮子里有剩饭、剩菜,再把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如图W2-11所示),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冰箱”,即使经过一天时间里面的饭菜也不会变质。与“简易冰箱”的工作原理相同的是(  )
A.吃冰棒解热
B.在中暑病人额头上擦酒精
C.烧开水时冒“白气”
D.衣箱中的樟脑丸逐渐变小
图W2-11
B
5.如图W2-12所示的四幅图像中能反映晶体凝固特点的是
(  )
图W2-12
D
6.关于水沸腾时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水只在表面发生剧烈汽化
B.水只在内部发生剧烈汽化
C.持续加热,水温不断上升
D.持续加热,水温保持不变
D
7.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当水温升到89
℃时,小华开始计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然后,小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W2-13甲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此时的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
B.水从89
℃加热到刚开始沸腾所需时间为4
min
C.通过图像可知,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D.水沸腾时气泡上升的情况如图丙所示
图W2-13
C
8.某校科技节上,老师将液氮“倒”在装有超导物质的磁悬浮列车模型(如图W2-14所示)上,由于液氮  
,使超导物质迅速降温而变为超导体,使模型能悬浮在通电的环形轨道上。当开着窗的模型在环形轨道上快速运行时,会形成一股气流,此时气流会从模型内部流到外界,原因是     
       。?
图W2-14
汽化
模型外部气体流速快,气压小
9.易拉罐拉环拉断后就很难打开,若将A4纸对折几次后,用纸的硬尖角摩擦原拉环边缘(如图W2-15所示),一会儿罐口就会自动冲开,并看到一团“白气”。出现这团“白气”是因为发生了    (选填“液化”或“汽化”)现象。摩擦后,罐口会自动冲开,是因为 
,?罐内气体对罐口拉片压力增大,使罐口打开。
图W2-15
液化
摩擦生热,使罐口温度升高
10.如图W2-16所示,针筒中充满了气态乙醚,当向下压活塞时,会有液态乙醚出现,这是    (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现象,此过程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气态乙醚发生这种物态变化的另一种方法是    温度。?
图W2-16
液化
放出
降低
11.[2020·德州]如图W2-17甲所示是小蕊同学“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安装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时,应按照      (选填“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的顺序进行;实验中除了用到图甲所示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图甲装置中硬纸板的主要作用
是           
  。?
图W2-17
由下到上
秒表
减少热量散失,缩短加热时间
?11.[2020·德州]如图W2-17甲所示是小蕊同学“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
(3)小蕊用质量为m1的水做实验,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绘制了图乙中的a图线,由a图线可知: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    。?
(4)若换用初温相同而质量为m2(m2>m1)
的水做实验,得到的图线是图乙中的
    (选填“b”“c”或“d”)。?
图W2-17
不变
c课时训练(二) 物态变化
[限时:45分钟]
基础过关
1.[2020·赤峰]
如图WK2-1所示的四幅图中的描述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
 
A.春天冰雪消
 B.夏天,草叶上的露珠
C.秋天,枝头挂满白霜
D.严冬,冰雕逐渐变小
图WK2-1
2.[2020·长沙]
体温检测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常用测温工具有水银体温计和红外线测温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红外线属于可见光 
B.水银体温计利用了气体热胀冷缩的原理 
C.使用水银体温计之前,应该用沸水给体温计消毒
D.使用水银体温计之前,要拿着体温计用力向下甩,把水银甩回水银泡
3.如图WK2-2所示,甲、乙分别是酒精在标准大气压下熔化和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图WK2-2
A.固态酒精是非晶体
B.在-117
℃时,酒精处于液态
C.酒精温度计可以用来测量沸水的温度
D.酒精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4.如图WK2-3所示,用水壶烧水,水烧开后能看到壶嘴周围有“白气”产生,其中a、b两位置有一处“白气”较浓,以下关于“白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它是水蒸气,a处较浓
B.它是水蒸气,b处较浓
C.它是小水滴,a处较浓
D.它是小水滴,b处较浓
图WK2-3
5.[2019·富阳一模]
如图WK2-4所示,通过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来给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加热,在不断加热的过程中,下列对现象或事实描述错误的是
(  )
A.冰会熔化,水会汽化
B.冰在熔化过程中,内能增加
C.冰块能够从水中吸收热量是由于水的温度高
D.试管中的水因达不到沸点而不能沸腾
图WK2-4
6.冰箱内壁的霜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凝华过程要    热量,市面上销售的“无霜”冰箱是通过加热系统短时升温,将霜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成水后马上恢复制冷,因此“无霜”。?
7.[2020·眉山]
为了探究水的沸腾特点,科学小组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WK2-5甲所示,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    ℃。?
图WK2-5
(2)加热时,杯底有“气泡”形成,上升到水面破裂,有“白雾”冒出,“白雾”是水蒸气    形成的。由图乙可知,水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
(3)实验结束后,移开酒精灯,发现烧杯内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可能的原因是          。?
把装有正在沸腾的水的高压锅从灶上拿下来以后,水不再沸腾,但打开锅盖后,水又会重新沸腾,原因是     。?
8.李悦和小组同学利用实验室开放日,合作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装置如图WK2-6甲所示。
图WK2-6
(1)冰的熔化图像如图乙所示,可知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喜欢探究的李悦和同学们接下来撤去部分器材,装置稍加改动并倒掉一部分水,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如图丙所示。他们发现在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需持续   
 (选填“吸热”或“放热”)。?
(3)同学们又进一步探究了沸水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
0
5
10
15
25
35
45
55
65
温度/℃
100
71
55
45
35
28
24
22
22
①请在图丁所示的坐标纸上用描点法画出上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②根据图像,你发现的规律是? 
          。?
③如果要喝一杯奶茶,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
A.先将滚烫的热茶冷却5
min,然后加一匙冷牛奶
B.先将一匙冷牛奶加进滚烫的热茶中,然后冷却5
min
结合本次探究,你认为方案    的冷却效果较好。?
走进重高
1.如图WK2-7所示,下列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
(  )
图WK2-7
2.[2020·广州]
物质M因发生物态变化放热,M在该物态变化前后都具有流动性,则这种物态变化为
(  )
A.熔化 
B.凝固 
C.液化 
D.汽化
3.可燃冰是海洋深处甲烷与水形成的固体,图WK2-8表示不同深度、不同温度下甲烷与水的存在状态情况,已知深度每增加10
m海水的压强增加1
atm(1
atm为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列情形中,甲烷与水能形成可燃冰的是(  )
图WK2-8
A.压强为50
atm,温度为10

B.压强为100
atm,温度为0

C.压强为200
atm,温度为20

D.压强为300
atm,温度为30

4.如图WK2-9所示是一款新型水杯,在杯的夹层中封入适量的固态物质,实现了“快速降温”和“快速升温”的功能。使用时,将水杯上下晃动几分钟,可以将100
℃的开水降温至55
℃左右,也可以将冷水升温到55
℃左右,这款水杯被广泛称为“55度杯”。“55度杯”的工作原理是
(  )
图WK2-9
A.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热水;降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升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
B.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冷水;降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升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
C.首次使用时,加注冷热水均可;降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升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
D.首次使用时,加注冷热水均可;降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升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
5.[2020·深圳]
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性运用物理知识。下列对图WK2-10中所蕴含物理知识的解释错误的是
(  )
图WK2-10
A.图甲中,自制简易冰箱利用蒸发吸热来保存食物
B.图乙中,把鱼埋在冰粒中利用了冰温度较低且熔化吸热来对鱼保鲜 
C.图丙中,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水凝固吸热来保存蔬菜 
D.图丁中,新疆坎儿井利用地下水源引水,减少水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
6.[2020·威海]
省油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由上、下两个碗状容器组成,中间有夹层,夹层有一小孔与外部相连。有研究人员发现“上部盛水、夹层盛油”能够省油(如图WK2-11所示),请写出2个能省油的原因:    
 ,?     
     。?
图WK2-11
7.小华在电视节目里看到,在气温低于0
℃的寒冷冬季,为保障交通安全,交警在积雪的路面上撒盐,路面的冰雪就会熔化;在没撒盐的道路上,汽车反复碾压也会使积雪熔化。她对上述积雪熔化的原因作出如下猜想:
A.加盐可能使冰雪在低于0
℃时熔化;
B.汽车碾压增大了压强,冰雪就可能在低于0
℃时熔化;
C.汽车碾压使冰层变薄了,冰雪就可能在低于0
℃时熔化。
为验证她的猜想,同学们用冰块模拟冰雪进行了如下探究:
(1)气温较低时,将冰块放入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观察到有些冰块已经熔化,用温度计测量罐中混合物的温度,温度计示数低于0
℃,证明猜想A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同时观察到罐底出现了白霜,这是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2)如图WK2-12所示,在气温低于0
℃的室外用窄长凳支起甲、乙、丙三块冰块,甲和乙的厚度相等并大于丙的厚度,把完全相同的三根细钢丝分别挂在冰块上,钢丝下分别挂上体积相同的实心铁块和泡沫块,过一段时间后,甲、丙上的钢丝都陷入到冰块中相同的深度,乙上的钢丝未明显陷入冰块。通过比较甲、乙中钢丝陷入冰块的情况可知:甲钢丝下的冰受到的压强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使冰发生了熔化,此时冰的熔点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0
℃,说明猜想B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比较甲和丙则可说明猜想    是错误的。?
图WK2-12
8.图WK2-13是小红做“观察碘升华”的实验装置。她的操作是:在烧杯中放少量的碘,烧杯口放一只装有冷水的烧瓶,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实验环境为标准大气压)
(1)结合你的探究经历,描述小红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2)交流评估时,小明查阅了部分物质的熔点、沸点(如下表所示),他发现碘的熔点是113.6
℃,碘的沸点是184.25
℃,酒精灯的火焰温度约400
℃,他认为小红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红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请你针对小明的质疑,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写出实验方案并扼要说明。
标准大气压下部分物质的熔点(凝固点)、沸点
物质

酒精
煤油




熔点(凝固点)/℃
0
-117
-30
113.6
1083
1535
1064
沸点/℃
100
78.5
150
184.25
2360
2750
2500
图WK2-13
【参考答案】
课时训练
基础过关
1.B
2.D
3.D 
4.C 
5.D
6.放出 熔化
7.(1)自下而上 75
(2)液化 保持不变
(3)石棉网或杯底的温度仍高于水的沸点,水仍然可以继续吸热 气压降低,水的沸点降低
8.(1)晶体
(2)不变 吸热
(3)①如图所示
②随着时间的增长,温度下降得越来越慢 ③A
走进重高
1.C 
2.C 
3.B 
4.A 
5.C
6.降低油的温度 减小油与空气接触面积(或减小油上方的空气流速)
7.(1)正确 凝华 (2)增大 低于 正确 C
[解析](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冰和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即低于0
℃,故证明猜想A是正确的。易拉罐中液体温度很低,所以易拉罐本身温度也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易拉罐,由气态直接凝华成为固态的白霜,同时放出热量。
(2)甲、乙、丙三块冰块的钢丝下分别挂上体积相同的实心铁块和泡沫块,由于铁的密度大于泡沫的密度,所以体积相同的实心铁块和泡沫块,实心铁块的质量大于泡沫块的质量,则其重力也大于泡沫块,对冰块的压力更大,因此通过比较甲、乙中钢丝陷入冰块的情况可知:甲钢丝下的冰受到的压强增大,熔点降低,从而说明猜想B是正确的;甲的厚度大于丙的厚度,但二者冰块熔化的程度基本一致,由此可知猜想C错误。
8.(1)用酒精灯对烧杯直接加热过程中,在烧杯中会看到紫红色的碘蒸气。
(2)实验方案:将碘颗粒放在烧瓶中,将烧瓶浸没在正在加热的热水中,观察碘状态的变化。
说明:水的温度最高为100
℃,碘的温度达不到其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形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