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7张PPT)
材料一
材料二 从1967年1月由上海“造反派”掀起的“一月风暴”开始,到1968年9月历时一年零八个月,中国(除台湾省外)29个省、市、自治区的党政领导大权先后被各地的“造反派”夺了权,并成立了集党、政、军、司法于一身的一元化权力机关——“革命委员会”。
(1)由材料一、二可以看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革命吗?为什么?如何认识它的性质?
提示:不是革命运动。原因:革命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文化大革命”给社会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因而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
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2)从“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艰巨性。
提示:①从原因看,民主法制不健全是重要原因,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党内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逐步发展,党的民主集中制以及集体领导也被削弱和破坏。
②从后果看,在“文革”期间民主与法制遭到空前践踏,人民权利丧失殆尽,生命财产和安全毫无保障,社会秩序极度混乱,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国家政治生活及党的生活极不正常。这都说明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
③民主法制建设的艰巨性还在于我国长期的封建专制传统,缺乏民主意识,长期的经济落后造成人民群众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另外,世界各国推进的民主化建设的潮流也使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更加必要。
(3)你认为应如何避免“文革”这样的悲剧发生。
提示:①必须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法律制度。
②国家领导人的决策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避免因决策失误给国家、人民带来损失。
③同时,还应加强法制教育,提高人民遵法守法、自觉维护法律的意识。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需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
(1)依据材料并联系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谈谈对江泽民讲话的认识。
提示:封建意识残余的长期存在。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影响多,民主法制少;我国还没有根本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更不具备高度民主所需要的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认清在我国具体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规律,要有一个过程,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
(2)谈谈你对民主与法制关系的看法。
提示:①民主是法制的基础,没有民主的环境,法制工作就无法展开;法制是民主的保障,没有法制的民主是空洞的民主,不能保证的民主。
②充分发扬民主需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健全法制需要充分发扬民主,二者是相辅相成,合二为一的。
(3)你认为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提示: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②保障广大人民的利益。
1.“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出现了特殊的集党、政、军、司法等大权于一体的“文化革命委员会”一元化体制,它对中国民主的最大危害是( )
A.维护和发展了个人崇拜
B.打砸抢非法夺权的专制机构
C.导致了“文革”的发生
D.冲击了中国的宪政
【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这种体制下权力过于集中,违反了宪法对权力的分配,明显冲击了中国的宪政,A项是危害之一,B项是性质,C项与题干无关,D项是其危害。
2.(2010·沈阳高一检测)“文化大
革命”中的“破四旧”指的是破除旧
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右
图中焚烧“万世师表”匾额,这一
“破四旧”行为造成的危害有( )
①破坏了文化
②导致了社会制度的倒退
③冲击了中国的传统美德
④破坏了社会秩序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选A。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能力。“破四旧”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给以此为代表的传统美德带来了冲击,④是这一活动的危害之一。②错误,中国还是社会主义制度。
3.(2010·中山高一检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国法制建设方面的贡献是( )
A.决定为刘少奇冤案平反昭雪
B.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提出了“海选”制度
D.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解析】选D。本题考查的是再认再现基础知识的能力。A项是此后不久的工作,B项是全国人大的工作,C项是吉林省提出的,D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4.1992年上映的《秋菊打官司》主要情节是:20世纪80年代,已有身孕的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踢伤丧失了劳动能力后,她历经艰辛,最终把村长告上了法庭,村长终被拘留。下列某班学生的观后感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它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②它反映了当时实行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③它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了
④它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能力。题干是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①平反冤假错案是文革后的事情。②是1998年制定的保障农村民主权利的,与题干无关。秋菊的行为和最后的结果都证明了③④内容的正确。
5.(2010·中山高一检测)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下列有关新中国在法制建设上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
B.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民法为核心
D.新时期中国法制建设不断完善
【解析】选C。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基础知识的能力。C项错误,新时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宪法为核心,民法只是众多法律中的一种。
6.作为历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中第一次选出的农民工代表,朱雪芹、康厚明、胡小燕三人在出席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时,立即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从农民工中间产生人大代表,这说明( )
A.我国是农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B.我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C.我国农民阶级已经成为我国的领导阶级
D.我国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共同执掌国家政权
【解析】选B。本题考查分析能力。A项错误,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农民只是其中一部分。C项错误,应为无产阶级,D项表述不准确,应为中国共产党。农民工当选人大代表,证明了我国人民民主是真实的,而且代表性非常广泛。
7.下面是一副2007年春节联欢晚会现场公布的春联:上联:二十四时节气,乾坤竞秀;下联: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同春。横批:天人合一。建国以来,我国为实现“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同春”的措施有( )
①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
②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④新时期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能力。“五十六朵奇葩”指五十六个民族,“和睦同春”指民族团结。①③④直接反映了这一特点,不论人口多少,五十六个民族都有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中,所以②也体现了题干含义。
8.(2010·镇江高一检测)新时期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上不断完善与创新,其中创新性的重大举措是( )
A.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
B.逐步建立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C.坚持和加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健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新时期是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时期,A、C、D三项都属于此前的制度建设。B项是新时期的制度创新。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材料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以上均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青年评论家俞可平所说,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增量民主”表现为渐进的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中国新闻网》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近代前期,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哪些斗争和探索?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期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依据材料三、四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有何重大创新?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解析】本题以中国民主建设的发展历程为主组织材料,考查学生概括分析能力。第(1)题原因联系材料中对外和对内两方面分析回答。探索注意与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事件有关。第(2)题结合教材回答。第(3)题特点从材料三中提取有效信息“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和体制改革的内容回答。创新结合教材中对基层民主的叙述解答。第(4)题从民主的重要地位,与经济、国情的关系等角度概括回答。
答案:(1)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斗争和探索: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特点: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既借鉴吸取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又坚持独立自主道路。创新: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扩大基层民主。
(4)认识:新中国成立是民主政治实现的必要前提;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本国国情;民主政治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必须相适应。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2010·上海模拟)右图
是一本残缺的历史著作
《“×××××”十年史》封面。
封面设计者将“历史”的拼音“lishi”
颠倒设计,以表达某种暗喻。据此推断,
这个“十年”应是( )
A.1956~1966年 B.1966~1976年
C.1927~1937年 D.1977~1987年
【解析】选B。本题考查理解能力。颠倒的历史拼音暗喻历史事实黑白颠倒、是非曲直不清,与此相对应的是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
2.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出现了许多反映时代特征的口号:“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这些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混乱
B.红卫兵的出现使人民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
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D.“文革”期间中国的民主与法制横遭践踏
【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A、B、C三项是题干的表面意思。题干对政府和公检法的做法,表明中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这是题干体现的本质问题。
3.(2010·长沙高一检测)据保守统计,文革期间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172万,受迫害的人数更以千万计。为此,著名作家冯骥才采访了上千名文革经历者,从中选出了一百人作为代表并写下了《一百个人的十年》一文。最后,他说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
A.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解析】选A。本题考查分析能力。“文革”是政治上的动乱,不是经济问题,B、C、D三项与此不符。“文革”中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与破坏,人民的正常权利得不到保障,这里可吸取的教训就是要从制度上入手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4.(2010·兴化高一检测)南方网记载,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道:“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这主要反映了( )
A.一些领导干部专制作风严重
B.有法不依的现象十分严重
C.亟待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D.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解析】选D。本题考查分析能力。题干强调的是“法律很不完备”,A项与此无关,B项与此不符,D项揭示的问题与题干含义一致。C项不是题干反映的主要内容。
5.新华网2009年8月16日发表文章指出:“近年来,我们坚持把扩大基层民主与推进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不断丰富民主形式、健全民主制度,使基层民主在建设新农村中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这反映出( )
①中共及人民政府重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民主制度还存在不完善之处
③新时期,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较大成绩
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成为最有效的民主政治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A。本题考查理解能力。题干中的“基层民主”“新农村”与①②③表述含义基本一致。④的说法过于绝对,而且与题干不符,排除。
6.(2010·日照模拟) 1986年吉林省梨树县北老壕村进行村委会换届,乡政府一改以往的做法,“不定框子,不定调子,不提候选人”,由村民直接提名确定候选人。这种选举方式当地群众称之为“海选”。这种选举办法推动了哪项制度的改革 (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能力。“海选”是基层民主的一种形式,A、B、D三项都不是基层民主。
7.(2010·北京模拟)“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拆掉干群之间墙,架起沟通连心桥。”这种现象是下列哪部法律颁布后的直接结果(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题干中的“村民”表明这是与农村有关的法律,因此C项符合题意,其余选项与此无关。
8.(2010·乳山高一检测)村民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选举还培养了农民参与民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这一事实表明村民选举( )
A.开辟了直接选拔政府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
B.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C.使农民拥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D.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
【解析】选D。本题考查分析能力。“参选率都在90%以上”表明了参选的范围广、人员多,体现了基层民主的广泛性。A项中的政府与村委会不符,也不行使国家权力,因此B项错误。C项自解放以后就有了。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翦伯赞郑天挺主编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
材料二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所谓“海选”,就是全体有
选举权的村民,按照候选人的条件,
每人一张空白选票,自主填写村委
会各类职务候选人的姓名,然后采
取投票方式计算每一个初步候选人
得票多少。这种提名方式透明度高,每个选民都可以自主表达自己的意愿,充分体现了直接选举的本质特点,所以一产生就受到农民的广泛拥护。
材料四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友在线交流。他在回答网友们的问题时说:“平时我上网,一是想看一看国内外新闻;二是想从网上了解网民朋友们关心些什么问题,有些什么看法,三是希望从网上了解网民朋友们对党和国家工作有些什么意见和建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二在社会制度、组织原则方面的不同点。(4分)
(2)试分析造成材料一、二实践结果差异的政治原因,从中你能得到怎样的认识?(4分)
(3)从海选村官到总书记通过网络关注民意,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4分)
(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准备以《网络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的作用》为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假如你是该研究性学习小组中的一员,请说出你们的选题依据。(6分)
【解析】本题以民主政治建设为主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能力。第(1)题社会制度依据双方的宪法性质判断,组织原则结合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概括。如材料一中“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材料二中“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等信息。第(2)题原因联系革命结果回答。认识结合两种社会制度的不同命运解答。第(3)题联系“海选”是基层民主的重要表现回答。第(4)题从网络的影响和网络对社情民意的反映角度入手。
答案:(1)社会制度:材料一是资本主义制度,材料二是社会主义制度;组织原则:材料一是三权分立,材料二是民主集中制。
(2)材料一: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妥协性,辛亥革命未能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材料二:新中国成立(或民族独立)为其提供了政治前提,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3)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进步。
(4)依据:网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日益普及,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反映民意,加强民主监督,有助于更好地推进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