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溶解度 同步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课题2 溶解度 同步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12-11 17:4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溶解度(讲义)
一、知识点睛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定义
在______温度下,向________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
当溶质_____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
的饱和溶液;_____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
不饱和溶液。
(2)转化
对大多数固体(除Ca(OH)2外)来说,温度越高,溶质的溶解性越强。
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①定义:在一定______下,某固态物质在_______溶剂
里达到_______状态时所溶解的_______。
②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ω)与溶解度(S)的关系:ω=
(2)气体的溶解度
①定义:该气体的_______为101
kPa和一定_____时,在_________水里溶解达到_______状态时的气体_______。
②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______;
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______。
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溶解度数据表、溶解度曲线均可表示固体物质的________随________的变化情况。
(1)溶解度曲线中的点
①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_______,对应的溶液必然是________溶液。
②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_____溶液,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______溶液
(有剩余的溶质)。
③交点表示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________。
(2)溶解度曲线中的线
①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_____,曲线
越陡,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______,如KNO3。
②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______,曲线比较平,如NaCl。
③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_____,曲线
坡度下降,如Ca(OH)2。
(3)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①比较某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③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或减小)的物质,
_______(或_______)温度,可将饱和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
④确定结晶方法
a.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降温结晶)
适用于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______的物质。
b.蒸发溶剂结晶(蒸发结晶)
适用于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______的物质。
二、精讲精练
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温度一定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硝酸钾
B.温度一定时,析出硝酸钾晶体的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C.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D.温度一定时,在食盐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蔗糖,蔗糖肯定不再溶解
一定温度下,检验某物质的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最简单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室温下,向一定量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
g氯化钠固体,充分搅拌后,还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又加入10
g水,固体全部溶解。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加水前,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加水前,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C.加水后,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加水后,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欲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不可取的是(

A.降温
B.升温
C.蒸发溶剂
D.增加溶质
将一杯20℃时的氯化钾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

A.倒掉一半溶液
B.减少溶质
C.升高温度
D.蒸发溶剂
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00
g水中最多溶解31.6
g硝酸钾
B.20℃时,100
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31.6
g硝酸钾
C.20℃时,31.6
g硝酸钾溶解在5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
D.20℃时,31.6
g硝酸钾溶解在100
g水中形成饱和溶液
已知:2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40
g,4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50
g。
(1)20℃时,40
g氯化铵溶解到100
g水中,形成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
(2)40℃时,150
g氯化铵饱和溶液中所含氯化铵的质量为________。
(3)40℃时,150
g氯化铵饱和溶液降温至20℃,析出氯化铵晶体的质量为________。
在20℃时,将40
g某固体加入100
g水中,充分搅拌后,仍有15
g固体未溶解。
(1)所得溶液是20℃时该固体的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20℃时该固体的溶解度为________。
(3)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______。
(4)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
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20
30
40
50
溶解度/g
31.6
45.8
64.0
85.5
(1)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__________。
(2)30℃时,将45.8
g硝酸钾放入100
g水中充分搅拌,此时溶液为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将该溶液降温到20℃,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再将该溶液升温到40℃,溶液为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4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
下表是NaCl和NH4Cl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NH4Cl
29.4
37.2
45.8
55.2
65.6
77.3
(1)从表中可得到的一条信息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40℃时,向两只分别盛有21
g
NaCl和21
g
NH4Cl固体的烧杯中,各加入50
g水,充分溶解后,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其饱和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
(3)若使(2)中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4)80℃时,上述两种物质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NH4Cl______
NaCl(填“>”、“<”或“=”)。
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______(填“>”、“<”或“=”)乙物质的溶解度。
(2)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__,50
g水中最多能溶解______甲物质,40
g甲物质放入50
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是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t2℃时,甲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
(4)欲使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填序号)。
①加入乙物质
②加入水
③蒸发水
④升高温度
⑤降低温度
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P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点所示溶液为t2℃时甲物质的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若将乙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宜采用的结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中溶有大量的NaCl和Na2CO?3(纯碱),那里的人们“冬天捞碱,夏天晒盐”,据此你认为图中______(填“甲”或“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与纯碱相似。
溶解度(习题)
有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
B.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C.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不能相互转化
能证明20℃时的A溶液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A.蒸干后得到溶质A
B.降温到0℃,有溶质A析出
C.加入少量溶质A,振荡后不溶解
D.与同一温度下的A的饱和溶液混合,无明显现象
t℃时,向盛有0.1
g硝酸钾的试管中加入10
g水,充分振荡后,静置,试管底部仍有未溶解的晶体,下列对试管内上层清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为t℃时的饱和溶液
B.为t℃时的不饱和溶液
C.溶质的质量为0.1
g
D.不确定是否为饱和溶液
室温时,将100
g氯化钠饱和溶液(无未溶解的晶体)平分成甲、乙两份,然后向甲溶液中加入50
g水,搅拌均匀后形成丙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均为不饱和溶液
B.甲、乙均为饱和溶液
C.甲、乙、丙均为不饱和溶液
D.甲、乙、丙均为饱和溶液
20℃时,将36
g
NaCl完全溶解在100
g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
B.向该溶液中再加入2
g
NaCl,溶液质量为138
g
C.向该溶液中加入10
g水,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D.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
下表是KCl的部分溶解度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溶解度/g
27.6
34.0
40.0
45.5
(1)20℃时,KCl的溶解度为________。
(2)40℃时,将50
g
KCl固体加入100
g水中,所形成的溶液为_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
(3)60℃时,145.5
g
KCl饱和溶液降温至40℃,析出晶体
的质量为________。
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20℃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
甲_____乙(填“>”、“<”或“=”)。
(2)20℃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________。
(3)将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写一种即可)。
如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将25
g
A加入到一定量水中制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
(2)t2℃时,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A______B(填“>”、“<”或“=”)。
(3)若将A物质从溶液中析出,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知识点睛
(1)一定
一定量
不能
还能
(1)①温度
100
g
饱和
质量
(2)①压强
温度
1体积
饱和
体积
②越大
越小
溶解度
温度
(1)①溶解度
饱和
②不饱和
饱和
③相等
(2)①增大
越大
②不大
③减小
(3)③升高
降低
④a.较大
b.不大
二、精讲精练
B
向溶液中继续加入该物质,看是否继续溶解。
A
B
C
D
(1)140
g
(2)50
g
(3)10
g
(1)饱和
(2)25
g
(3)1:4
(4)20%
(1)31.6
g
(2)饱和
有晶体析出
不饱和
(3)39.0%
(1)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任写一条即可)。
(2)NaCl
68.3
g
(3)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
(4)>
(1)=
(2)60
g
30
g
饱和
(3)37.5%
(4)①③④
(1)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均为40
g
(2)不饱和
(3)蒸发结晶(或蒸发溶剂结晶)
(4)甲
【参考答案】
B
C
A
B
C
(1)34.0
g
(2)饱和
140.0
g
(3)5.5
g
(1)=
(2)1:10
(3)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
(1)20%
(2)>
(3)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