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水循环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1 水循环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12-13 20:14: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水循环
一、课程标准
1.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2.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二、教学目标
1.学会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2.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3.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4.理解洪涝灾害的成因、危害和防御措施。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四、教学方法
启发讲解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
五、课时安排:3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几首诗出自“诗仙”李白的《将进酒》。哪位同学能帮老师翻译一下这句诗的意思呢——“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其实从地理学的角度米看,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错误,你知道错在什么地方吗?违背了地理学中的什么原理?
其实黄河之水奔流到海后还是会回到黄河,并不像诗中所说的“奔流到海不复还”。到底是什么原理呢?其实和我们今天学的内容有关,即水循环。
[新课教学]:
(板书)一、“水的行星”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什么是水圈?
水的组成有哪些?
我们所利用的水资源是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回答,纠正相关内容。
1.水圈
(1)概念:地球上的水呈固态、液态、气态,分布于海洋、陆地和大气之中,形成各种水体,共同组成水圈。
2.组成
(1)海洋水:主要的水体,约占全球水储量的97%。
(2)陆地水:包括河水、湖泊水、沼泽水、地下水、冰川等。
①冰川是地球淡水的主体,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高山地区。
②目前人类利用较多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
(3)大气水:基本上以水汽的形态存在。
3.水资源:目前人类利用较多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水量约占全球淡水储量的
0.3%。
(板书)二、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
(板书)1.水循环的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到水循环的概念。
[问题]什么是水循环?
[学生回答]1.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状态变化。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通过吸收或释放热量,固、液、气三态转化,形成了永无休止的循环运动。
(板书)2.水循环的类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到水循环的类型。
[问题]水循环发生的领域都有哪些?水循环类型可以总结为哪些?
[学生回答]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板书)(1)海陆间循环
教师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说出海陆间循环的完整过程。
[小结]海陆间循环是指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被气流输送到大陆上空,部分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在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两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这种海陆间的循环又称为大循环。通过这种循环运动,陆地上的水就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教师通过以上小结引导学生回答诗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错误之处。
温馨提示:
海陆间循环使陆地水得到持续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2)陆地内循环:陆地水通过陆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上升冷却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补给陆地水体的水量较少。
(3)海上内循环:海洋表面的水蒸发成水汽,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落到海洋表面。
(板书)(2)陆地内循环
教师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说出陆地内循环的完整过程。
[小结]陆地内循环就是陆地上的水,一部分或全部通过地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仍降落在陆地上。陆地内循环运动对水资源的更新也有一定作用。
(板书)(3)海上内循环
教师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说出陆地内循环的完整过程。
[小结]海上内循环就是海面上的水蒸发形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到海面。
教师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说出水循环的完整过程。
[小结]水循环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大量蒸发,形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或被蒸发,或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或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两者汇集成河,最后又返回海洋。
类型
主要环节
特点
海上内循环(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A蒸发→B_____
循环水量最多,对全球热量输送有重要意义
海陆间循环(海洋与陆地之间)
?
最重要的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陆地内循环(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
循环水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板书)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水循环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联系起来,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而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在一定时期内,全球的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不同水体以不同的周期自然更新,因此,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用水过多,超过了水体更新的速度,或者水资源遭受污染,就会导致水资源的短缺。
水循环是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降水和地表径流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地表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水循环成为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水循环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起到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水循环还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对全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教师总结:1.联系了大气圈、水圈圈、生物圈和岩石
圈,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2.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3.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
(1)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2)水循环的强弱及路径,直接影响到各地的天气过程,乃至区域的基本气候特征。
(3)水循环的强弱变化,往往引发区域性的洪涝、干旱
等自然灾害。
4.在水循环的驱动下,地表物质被侵蚀、搬运和堆积,地貌
得到发育、演化,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
(板书)四、洪涝灾害防治
1.概念(洪涝灾害包括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
(1)洪水灾害:是指由于暴雨或冰雪融化以及水利工程失事等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量迅猛增加,水位急剧上涨,水流冲出天然水道或人工堤坝所造成的灾害。
(2)雨涝灾害:是指由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等使低洼地区积水、淹没的现象。
2.防御:利用气象卫星对强降雨天气、水情进行监测,能够有效防御洪涝灾害。提高强降雨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可以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
防御措施:需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措施
内容
工程措施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和分洪区(或滞洪区、蓄洪区),完善排涝设施等
非工程措施
加强洪泛区的建设管制、建立洪水预警机制、落实居民撤离应急预案、推行防洪保险等
3.积极自救:针对不同情境,要学会不同的自救举措。
项目
内容
监测和预报
利用气象卫星对洪水进行监测并及时预报,对于防御洪水、减轻洪灾的损失有巨大作用
防洪措施
工程措施
①修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②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③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④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
非工程措施
①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②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严格控制乱砍滥伐,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③建立统一的减灾防灾管理体制,将减灾防灾纳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发展计划;④建立统一的防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设置防洪保险基金和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⑤加强灾前水利建设与减灾科研投入,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和抗灾等
课堂小结:
人类活动可以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环节产生影响,因此人类活动--定要遵循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否则这种影响会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危机。
板书设计:
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水循环
一、“水的行星”
1.水圈
2.组成:
3.水资源
二、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
1.水循环的概念
2.水循环的类型
(1)海陆间循环
(2)陆地内循环
(3)海上内循环
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四、洪涝灾害防治
教学反思: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