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1、1935年,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6年,又改为民主共和国;1937年,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指导。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共两党开始由对峙走向合作??????B.国民大革命运动走向衰落
C.国共达成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D.适应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
2、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在中国东北重点发展煤炭、钢铁、水泥、机械等重工业。日本的意图是(??)
A.在东北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B.满足侵略战争的需要
C.将东北变成日本的原料产地????????????D.侵占中国的东北三省
3、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编制的《初中国文甲编》中,选录了《光芒万丈的台儿庄》、《张自忠将军传略》、《壮哉空军烈士阎海文》,《固安一农妇》等,还选取岳飞《五岳祠盟记》、《左宝贵死难记》等作品和传记。这些文章的选录有助于(??)
A.培养军人勇于牺牲的气节???????????B.鼓励学生涌跃参军抗战
C.增强民众团结御敌的意志???????????D.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北平举行盛大入城仪式时,毛泽东命令:“入城部队必须经过东郊民巷。”这一“命令”?(??)
A.昭示着反帝反封建取得了完全胜利????B.旨在树立中国政府的反帝形象
C.反映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D.表明我党否定列强特权的立场
5、有学者认为,国民党控制着整个国家机器,在抗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导向和正确的战略、策略则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这说明(??)
A.中共的导向作用是抗战胜利之源??????B.国共抗战是全民族抗战主体力量
C.国民政府的抗战起着决定性作用??????D.国际社会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6、1941年以后,国统区的经济、国民党政府的财政开始陷入困境,1943年以后达到非常严峻的地步,而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垄断却大大加强,这就使人民对国民党统治更加不满。抗战时期国统区的这一状况(???)
A.反映了共产党政治影响力提升????B.导致国民党的统治迅速崩溃
C.反映了国民党政治地位的下降???D.促进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发展
7、九一八事变之后,上海各界纷纷成立义勇军,如上海民众反日救国义勇军、复旦大学义勇军、邮电义勇军、上海市商会义勇军、童子军团义勇军、华侨义勇军等。这说明(??)
A.东北抗战得到全国大力支持??????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自发性
C.上海各界配合政府抗日救国??????D.时局的变化影响民众集体行为
8、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毛泽东即同美国记者斯诺谈到,中国想要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及日本殖民地人民革命运动的兴起。这说明中国的抗日战争( )
A.具有民族性和国际性的特点??????????B.得到世界人民广泛的支持
C.得到日本国内民众的支持??????????D.促进了殖民地人民运动兴起
9、1947年7月,国民政府颁布《动员戡乱完成宪政实施纲要》,要求各级政府成立“戡乱建国动员委员会”,授权其根据“需要”征集所有的人力、财力和各种物资;凡规避或妨碍兵役、力役征雇者,依法惩处。这反映出当时的国民党( )
A.处于战略进攻态势???????????B.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C.不断完善民主政治???????????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10、七七事变前后,中国史学界开始变为特别重视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优秀遗产的发掘和弘扬,更强调中国历史和文化在世界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这反映了( )
A.抗战时期史学研究领域成就突出???B.中国史学研究体现了学术的责任担当
C.马克思主义被引入中国史学研究领????D.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具有极其特殊性
11、1933年2月,国联通过了接受《李顿调查团报告书》的决议,主张既不应该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应该恢复到“九一八”事变以前的状态,而是应该中日两国都从中国东北撤出武装力量,中国东北由西方列强各国共管。由此可以看出该报告书( )
A.宣传了国际化联合的宗旨?????????B.体现了对中日问题的干预
C.表达了对中国主权的尊重???????D.取消了日本在满洲的特权
12、1936年9月17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与民主共和国的决议》,认为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及其军队有转向抗日运动的可能,改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为民主共和国。这一决议(???)
A.顺应了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B.缓和了国共对峙的紧张局势
C.改变了苏维埃政权的性质??????D.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发生
13、八路军、新四军及各地游击队,不仅抗击着大部分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同时消灭日伪军达171万人解放区遍及19个省份,面积有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亿,军队数量发展到130万人,民兵也有268万人。这(??)
A.改变了国共两党之间的力量对比???B.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C.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D.得益于全面抗战路线的实施
14、九一八事变后,沈阳“九君子”(爱国知识分子)完成了《TRUTH(真相)》证据汇编,历经辗转呈递给国联调查团。《TRUTH(真相)》因其高度的实证性、系统性和规范性而成为国联仲裁的依据,推动了国际社会对九一八事变和伪满洲国的首次定性。此事反映了(??)
A.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担当与风骨???B.弱国无外交的惯性认识被彻底扭转
C.史料实证是研究抗战的主要方法???D.国联调查决定了九一八事变性质
15、1939年边区参议会成立,这既是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民意机关,又是一个最高权力机关,人民通过参议会行使选举权,参议会的选举以直接的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凡赞成民主抗日的不分民族、阶级、党派、性别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边区参议会(??)
A.实行直接民主强调人民主权??????B.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D.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提供了借鉴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廿五年十二月十八日,虞洽卿昨发表对陕变意见:应先恢复蒋委员长自由,努力剿匪以期将功赎罪。……否则国家前途,固实不堪设想,且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境。
——《申报》
材料二??本书用历史事实说明从战场到后方,从农村到城市,从生活到经济,从舆论到思想,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让我们回顾1948年中国经历的风风雨雨。如果说1947年是转折的一年,1948年则是决战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党方面完全丧失了进攻的能力,转而求和。
——引自《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简介
材料三??2008年12月15日,两岸空运、海运直航和直接通邮的同步实施,“三通”终于变成了现实。有人说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又一历史性突破”。
(1)材料一中的“陕变”是指什么事件?分析这一事件结局的历史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二中“1948年则是决战的一年”和“中国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具体事实依据。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前两岸关系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的具体事实。
答案:1-5DBDDB
6-10CDADB
11-15BADAD
16(1)事件:西安事变。
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2)决战: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形势变化:国民党方面完全丧失了进攻的能力(或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3)事实: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金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