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第一单元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学目标
通过读悟结合,感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感受宋词意境,需要结合作者经历,写作背景,边读边悟,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
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自身经历不太丰富的小学生而言,理解和领悟时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
1.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词意,知道词的大致意思,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解读及问题探究,理解词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品读课文
了解宋词
宋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和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情趣等。宋代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
走进作者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是辛弃疾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人,他力主抗金,后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屡遭排挤,最后退隐闲居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已,词的成就最高与苏轼并称苏辛。
写作背景
公元1181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是作者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附近看到月夜乡村景色写下的一首词。
解题
西江月是词牌名,题目是夜行黄沙道中,题目和词牌名用小圆点隔开。夜是指夜晚,黄沙指的是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道是指乡村道路,题目意思是夜晚走在黄沙岭的小路上。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分上阙下阙两部分。
5、朗读课文
下面我们来听朗读音频,注意听清语音和节奏。
6、学习词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读到这句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因此想到了什么?
词意: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词意: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词人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感受着田野的一派生机,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啊!这是一个诗情画意的月夜!沉浸在喜悦中的作者浑然不觉天气的变化,猛一抬头……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词意:看到了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拐了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
7、再读课文,感受意境。配乐朗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感情基调是“喜”,因“惊鹊”而喜,因“稻花香”而喜,因忽见“茅店”而喜,等等,现在让我们带着作者当时的心境有感情地朗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通过写乡村夏夜月明风清,稻花飘香,蛙声和鸣,显示了丰收在望的喜悦,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随堂练习:
把诗句补充完整,并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______________,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主旨概括: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通过写乡村夏夜月明风清,稻花飘香,蛙声和鸣,显示了丰收在望的喜悦,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作业: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根据诗意,给诗配画,喜欢哪一句就画哪一句,并以相关的诗句作为标题。
小结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通过写乡村夏夜月明风清,稻花飘香,蛙声和鸣,显示了丰收在望的喜悦,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