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第一单元 3.《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通过读悟结合,感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知识点本身内容深奥:诗中所表现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很难体会到,学生容易出错。
难点分析
学生逻辑思维较弱,理解困难: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较弱,想象力不够丰富,无法根据诗中描绘的景物,想象诗所展现的画面。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感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意境,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运用情境图来看图说意,加深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作者简介
播放苏轼简介,知诗人。
二、范读古诗
欣赏课文朗读,学生做好节奏划分,注意古诗的停顿。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 / 翻墨 / 未 / 遮山,
白雨 / 跳珠 / 乱 / 入船。
卷地风来 / 忽 / 吹散,
望湖楼下 / 水 / 如天。
三、释疑解惑
1 、释诗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质疑:诗人究竟是被什么所陶醉而写下这首诗呢?
3、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知欲。
4、解惑、教学生字词:
翻墨(像黑墨一样翻滚)、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5、讲解诗句的意思。
黑云翻墨未遮山:天空中的乌云,像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白雨跳珠乱入船: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卷地风来忽吹散: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得无影无踪。
望湖楼下水如天:望湖楼下水的颜色和蓝天的颜色一样。
四、细读品味,体会感情
1 、细读古诗,处理好停顿。
2 、思考并讨论:
( 1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人按照什么顺序描写西湖雨景的?
11366508763046672585725(雨前 雨中 雨后 )
( 2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304165080645220027586360127317510350531432580645(云 黑、 雨 急、 风 大、 水 静)
( 3 )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黑云翻墨、白雨如珠、水如天)
3 、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这快。
(语速较快,重音落在“未、乱、忽、水如天”等词语上)
4 、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出示情境图,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 、仔细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
(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 、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五、 主旨归纳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通过描写西湖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表现了西湖奇特的景色和作者对自然变化的赞美之情。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这两句诗运用了 比喻 的修辞手法。诗句中把骤起的“乌云”比喻成 翻墨 ,用乌云翻涌的气势渲染暴雨即将来临的气氛。用“跳珠”形容 雨点,描绘出雨点飞溅的情态,有声有色。诗句中一个“未” 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 快 ;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 大 ,雨点之 急 。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 西湖骤雨图 。
2、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人按照什么顺序描写西湖雨景的?
13112758001063182587630(雨前 雨中 雨后 )
3、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322580082550236537565405144780086360498475101600(云 黑、 雨 急、 风 大、 水 静)
小结
诗人在西湖望湖楼上边喝酒边欣赏西湖的景色,结果被西湖一场急雨后美丽的景色陶醉了,写下了这首诗,诗人被陶醉了,今天你们也被陶醉了没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