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气温”的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八年级《地理》(中图版·上册)第八章《多样的气候》第一节“世界的气温和降水”的第一课时内容。 
【课标解读】 
 根据“课标”要求,初步学会阅读世界1月、7月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从世界1月、7月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的分布规律。 
能够说出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能够结合实例与生活体验说明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从教师出示的生活案例,学生归纳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2、通过自主读图归纳,验证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世界各地气温存在差异,同时也有一定规律可循,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结合实例与生活体验说明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难点: 
理解海陆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联系生活说明纬度、海陆、地形、洋流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法、读图分析法、分组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 
新课导入 导入:景观图片 
师:世界上不同地方气温存在巨大的差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世界气温的变化情况。 
欣赏图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承接过渡 创设情景:小文的寒暑假之旅 
出示人物图片:人物简介,学生观察图片,了解人物。 
 
 情景一:寒假之旅:国内行 
从海口-武汉-青岛-哈尔滨的见闻(服装、美景等) 
小文国内行印象最深刻的是青岛(感受冬夏的差异) 
观看视频:青岛冬天见闻(青岛市民冬泳视频) 
学生根据小文的国内行见闻谈观后感。 
 联系生活实例,并培养学生读图归纳、提取信息,表达组织的能力。 
 
环节二: 
“感受气温的差异” 观测点: 
青岛当天的天气状况 
视频中说到海里的温度是多少? 
青岛夏天见闻(海滩上人山人海避暑的人们) 
情景二:暑假之旅:非洲行 
第一站:“乞力马扎罗山” 
思考:请为小文整理这趟旅行的衣物,并说明为什么? 
第二站:非洲南部 
1、出示图片:纳米比亚和莫桑比克景观图 
2、出示图片:伊尼扬巴内和鲸湾港的位置和气温图 
思考小文的疑惑: 
两地大致位于哪条纬线附近? 
读图可知,1月和7月哪个城市的气温高,为什么? 
教师补充: 
1、乞力马扎罗山图片 
2、洋流的概念 
两人交互讨论 
独立思考情景中的问题 
两人交互讨论 
学生尝试解释原因 两人合作培养学生互助意识 
培养学生联系生活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承接过渡 我们从小文的旅行中发现了气温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并尝试着总结其影响因素,那这些规律具有普通性吗? 
 
环节三: 
“验证气温的分布规律” 
 
环节四:“运用气温规律” 活动:我来验证 
 搭建研究平台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对气温的影响 
地 形 
洋 流 
选择研究方向 
任务:在4个影响因素中选择两个来验证。 
(纬度、海陆中选择一个、地形、洋流中选择一个) 
教师分享:教师出示自己的证据 
学生未讲到的图,或者未讲透的图(预设:学生可能对世界1月、7月、世界平均气温图中海陆位置对气温的影响讲不到或者不透彻。) 
出示自己的生活见闻 
如:纬度—极地地区和赤道地区的景观、建筑、动物等图片 
海陆--夏季“水上乐园” 
地形--青藏旅行见闻 
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小文的旅行给我们带来了收获,从知识、方法、情感三方面小结 
布置作业 
学案上的练习题 学生活动“我验证”,寻找支持自己的证据。 
要求: 
独立思考 
四人交互,讨论疑问点 
学生展示证据 
其他学生可以补充证据和提问、质疑。 
学生观看教师分享,并用所学解释原因 
学生小结:观察现象-发现规律-善于运用-思考原因 
完成作业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读图、分析图,提取信息的能力 
四人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学生的读图能力有限,需要老师的引导和补充。 
联系生活,学生对现象的解释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 
 
 板书 
 第一节 世界的气温 
纬度位置: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递减 
海陆位置:同一纬度:夏季陆地比海洋气温高,冬季相反 
地 形: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 
洋 流:暖流有增温作用,寒流有降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