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教学设计
【内容分析?】
《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是选自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通过一些实例说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聚落所发生的变化。实例一:巴黎起初建在塞纳河的西岱岛上,后来,城区范围不断扩大,说明随着聚落的发展,聚落的规模不断变化。实例二,有关聚落职能的变化,选择的是德国的埃森市,这个城市由起初的乡村到工业城市,最后到综合性城市的转变,说明聚落职能的改变,景观也会发生变化。实例三:选择北京,说明地名一旦确定,一般不会轻易改变。最后一个实例是有关聚落的消亡,用阿纳萨齐人因大量砍伐森林,最终不得不远走他乡的实例来说明人类活动对聚落的影响。
课标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探究。教材努力体现这种理念,突出探究性。这是一节学习与探究课,是根据本章节的内容设计的一个课题,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探究性,要让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知识,而不能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后再去验证结论正确与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聚落也会发生变化,并知道会发生哪些变化;
了解引起聚落发生变化的因素(人类活动对聚落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举例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 聚落会发生哪些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引起聚落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懂得要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念,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随着人类社会的变化,聚落会发生哪些变化,人类活动对聚落变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地理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
读图比较法,案例分析 ,探究式合作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聚落》,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的人口会慢慢增加,房子越来越多,聚落会由乡村发展成为城市。下面观察这两幅图。
出示 1913 年的迈阿密图和 20 世纪末的迈阿密图 提问:观察两幅图,说说迈阿密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小结: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 聚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探究一下聚落的发展与景观的变化是如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而变化的。 学生回答问题
1913 年的迈阿密房屋大多低矮,分布零散,周围有大片的农田;20 世纪末的迈 阿密高楼林立,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到处是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车辆。 用景观图片引入新课,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从感性认识入手,直观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 聚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环节二 (讲授新课)
一、聚落的规模变化
朗读“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的课标要求。
学生朗读,带着目标学习本节课内容。 学生明确本节内容所要达到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师:上节课我们在《聚落》里讲到,人们常常选择在条件优越的地方建立聚落。包括哪些条件呢?
学生回忆: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等。
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活动一
1、提问:1.巴黎最初建立在哪里?为什么当初建在这里?
2、从图中找出不同时期的巴黎城区范围,思考巴黎城区范围是如何变化的?
指导学生看图,指出河流,塞纳河为西岱岛带来什么?
4、展示今天巴黎城区的图片(明显呈射状扩展的) 仔细看图,
回答问题:
巴黎最初建立在塞纳河边的西岱岛上,原因是这里水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有利于发展农业。塞纳河为西岱岛提供天然防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巴黎城区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呈放射状扩展。
通过看图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概括出:聚落的规模可以发生变化,人们常常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建立聚落。
图片展示加深学生印象,便于理解内容。
环节二 二、聚落的性质变化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找一找从 1829 年到现在一直保留的建筑。
2.观察图 C,说出 1867 年的埃森市是一个以什么职能为主的城市?
3.观察图 D,说出现在的埃森市与 1867 年的埃森市相比有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 明确:
1.代表当地历史风貌的建筑:教堂
2.1867 年的埃森市是一个以钢铁、机械等门类为主的工业城市。
3. 现在的埃森市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成为以商业、服务业、 电子业、旅游业等为主的综合性城市。 通过对图片的观察,让学生找不同时间埃森市有什么特点,由此判断埃森市的职能发生了变化,最后得出结论:聚落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拓展延伸:深圳今昔对比(附图1)
展示1964年的深圳和今天深圳图片及资料
师:深圳景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图片的和资料阅读让学生直观的知道深圳由一个曾经的小渔村变成今天的大都市。它的职能发生变化,景观也变化非常大。拓展延伸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承转:我们刚刚讲的聚落都在发生着变化,那有什么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呢?
环节二 三、聚落的标志——地名
1.图中中关村、 魏公村、 明光村和北太平庄等在 1949 年以前是在城区里还是在城区外?
2.地名随着聚落的变化而变化吗?
3、是否所有的地名都不改变? 1、学生回答:图中这些地方1949年以前在城区外,是乡村。
举例子,有哪些地方名字曾改变。 学生通过看图分析,得出结论:聚落的名称(即地名)一旦确定,一般不会轻易改变。
承转:聚落的发展为人民提供了更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聚落的某些变化也使有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越来越少。传统的民居是人类历史的记忆,我们在发展的同时也要保护好传统的民居。
环节二 四、聚落的兴衰变化 1、阿纳萨齐人没有保护好环境,造成了什么后果?
2、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回答) : 阿纳萨齐人大量砍伐当地的森林, 周围的森林逐渐被砍伐殆尽。 由于没有森林涵 养水源, 土壤被冲刷侵蚀, 土壤肥力下降, 农业发展的条件被破坏了, 最后不得不远走他乡。 在案例探究中学生感悟: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并得出结论:聚落并不都会日益繁荣。有些聚落在环境改变的情况下,可能会被人们放 弃,或者因毁灭而消失。
思考:聚落消失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 明确:自然原因:火山、地震等; 人为原因:乱砍滥伐,破坏森林;过度放牧,破坏草原;排放污水,污染河流等。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从不同角度去了解聚落消失的原因。
拓展延伸:庞贝古城的消亡
展示图片资料
学生朗读资料
实例证明火山等自然灾害可以是原本繁华的聚落消失。
设置情境:让我们乘坐哆啦A梦的时光穿梭机,一起去冒险吧
(古代曾经是那么的繁华,而今却只是一堆废墟,如果我有一个时光机,我想去看看)
一起开启冒险的旅程 情境的设置,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地理。
活动延伸:
展示楼兰古城复原图(附图2)及废墟图(附图3)。
讨论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
学生查阅资料
前后桌讨论是哪种原因使楼兰消失。派代表回答。
复原图的展示吸引学生的目光。
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 课堂
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内容。 与老师一起回顾本节知识要点。 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整合。
环节四 反馈
练习 课堂练习
举手回答
检测目标达成情况
【板书设计】
学习与探索——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
【教学反思】
本堂课教学设计,以案例分析为主,采取以学生为主导的探索合作的教学方法,尽可能丰富学生的参与活动。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图文综合分析,问题预设,层层推进。课后,根据各位老师的评价,结合学生课堂表现和课后信息反馈情况,进行如下反思:在本节课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了学习活动,讨论热烈,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时间把握的较好。但是在引导启发学生方面还做得不够充分,在讲授知识点的时候没有能结合身边的实例,在学生探索方面没能大胆放手。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自己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并千方百计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力求做得更好。
附图1
附图2
附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