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构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
学会从史料、图片中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取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能进行加工处理,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增强用探究的方法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探究学习的历程,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
【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讨论法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 设 情 境
引 入
新 课
知 识
回 顾
猜 想
探 究
适时点拨
拓展知识
情景再现交流讨论
拓 展
探 究
深入探究提出疑问
拓 展
思 维
引 发
思 考
练 习
巩 固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实 践
应 用
视 野
拓 展
深化总结
盘点收获
学以致用巩固提高
布置作业
[视频]
播放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录像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
引导思考:通过前面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原子的相关知识?
提出问题:原子是最小的粒子吗?
大胆猜想:“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
针对学生的猜想简单介绍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发展:
道尔顿:实心球体模型
汤姆生:“枣糕式”原子模型
卢瑟福:核式原子模型
多媒体再现“α粒子散射实验”的史料及文字说明,并请学生试着对此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出示原子的“核式结构”图,引导学生观察原子内部结构,启发学生归纳原子的构成
生动比喻形容原子及原子核的相对大小,引发思考原子核是否可分
出示图表4-1引到学生分析:
构成原子的各粒子电性和质量
原子核和原子的带电情况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哪?
设疑:不同种类的原子内部结构有和不同?出示表格4-2“几种原子的构成”引发思考对原子的构成又有哪些新发现?
鼓励学生以氧原子为例说明构成原子的微粒有哪些?怎样构成原子的?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引导学生阅读相对原子质量相关内容练习快速查找相对原子质量,并重新观察表4-2查找规律
引导学生阅读资料了解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鼓励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归纳知识要点,或也谈谈学习心得。
组织学生进行当堂训练和检测
布置课后练习题 观看录像,感受原子弹爆炸的威力,心中设疑: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有如此巨大的能量?
倾听
思考回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积极参与讨论,然后自由发言,大胆地表达出自己认为的原子结构。
意识到猜想的误差,迫切了解:原子究竟具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呢?
学生小组讨论,对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汇报。
读图获取信息,重新认识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观察实验现象
体会原子和原子核的相对大小,通过观察得出原子核由质子中子构成
通过数据分析、讨论交流得出:
质子(+)
原子核
原子 (+) 中子不带电
不带电 核外电子(-)
m(原子)≈m(质子)+ m(中子)
通过表格数据分析得出
1.不同种类原子中质子数不同
2.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3.原子中不一定有中子
小组交流讨论,思考回答问题
用类比的方法进行知识迁移,巧妙理解相对原子质量
阅读理解、练习查阅
观察分析得出:
Ar≈质子数+中子数
阅读了解,感受科学家追求真理的态度和爱国主义情怀。
小组交流总结归纳所学内容
通过练习检测,巩固所学内容,深化理解。
记录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温故知新
引发思考
活跃学生思维,培养表现欲望。
激发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形象比喻激发兴趣促进思考
培养学生通过表格获取信息及信息分析处理能力
培养归纳能力,总结一般原子的构成规律
实践演练巩固提高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以致用培养分析应用能力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学习信心。
培养概括能力
教学反馈查缺补漏
强化巩固
【板书设计】 课题1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
质 子(+)
原子核(+)
原子 中 子
电 子(-)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二、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 一个原子的质量/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
≈质子数 + 中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