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 15.2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 15.2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12-12 09:2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教案
课题: §6.15.2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共2课时 第 1、2 课时 年 月 日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类目标)
知识与技能: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说出肾的结构和特点。 2、描述尿液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3、通过观察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信息分析和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资料分析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等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更加珍爱生命。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肾单位的结构。 2、尿液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1、肾单位的结构。
2、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泌尿系统教学挂图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P20-P24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人修改意见
I.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讲故事:捐肾救母,孝感天下的孝子田世国
2004年的一天,上海中山医院做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手术:山东汉子田世国将自己的肾脏移植给患尿毒症的母亲,为了让母亲顺利完成手术,儿子还精心设计了一个“骗局”,老母亲一直都不知道捐肾的“大善人”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用案例导入,设置悬念。
讨论:尿毒症患者为什么要换肾?肾脏有什么功能?
设疑:尿液是怎样形成的呢?尿液又是怎样排出体外的?引出课题
学生听讲被故事打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场所
学生积极投入新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 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梳理与讨论,逐步形成泌尿系统的完整概念,理解其功能。
II新授 泌尿系统的组成
分析尿液的形成
1、展示挂图:泌尿系统的组成
提问:
(1)泌尿系统有哪些器官组成?各有什么功能?
(2)在自己身体上确定泌尿系统各个器官的大致位置
2、布置学生观察肾脏的外形图,肾脏的剖面图(教材P21页)
教师不急于说明,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
3、布置学生观察肾单位的放大图
问题一:肾单位包括哪几部分?
问题二:肾小体的结构是怎样的?
指示一位学生手持教鞭站到讲台前,对照挂图给大家介绍肾单位的结构
4、布置学生观察肾小体的放大图,指图提问:
中间红色呈球状的结构是什么?
肾小球是由什么血管组成的?
大家回想一下毛细血管有哪些特点?
肾小球外面呈囊状的结构是什么?
请大家观察肾小囊的结构特点,肾小球与肾小囊之间的关系怎样呢?
教师补充:肾小球和肾小囊都是根据它们的形状来命名的
提问:从图上能否看出为什么皮质的颜色深?
谈话:肾小球两端连着两条血管,一条是入球小动脉,一条是出球小动脉,注意这是一个特例,毛细血管的两端连的都是动脉
1、设疑:肾脏是怎样形成尿液的呢?
教师展示肾小体内的液体流动情况挂图
问题一:血液从入球小动脉进来,经过肾小球,从出球小动脉出去。肾小囊内也有液体,大家猜猜看,肾小囊内的液体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
问题二: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哪些物质能透出来进入肾小囊腔呢?哪些物质不能透出来呢?
教师给与积极的评价
谈话:这一过程我们叫滤过作用,进入肾小囊腔内的物质叫原尿。根据科学测定,健康成年人每天形成的原尿约有150升,而实际上我们每天最后排出的尿液只有1.5升左右
2、设疑:
看了这两个数据后,你有什么想法?
原尿的量与尿液的量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还有那么多物质到哪里去了?
谈话:当血液流经肾小管时,大部分物质又重新回到血液中,这一过程叫做重吸收
3、布置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小资料,对表中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并讨论:
问题一:哪些物质能被重吸收呢?
问题二:经过这一系列的过程后,流经肾脏的血液成分有没有发生改变?
教师提示学生先思考表中数据的含义,注意将三组数据进行比较,思考数据发生了什么变化
谈话:肾小管在重吸收时需要消耗能量,因此,流过肾脏后的血液中氧气的成分减少了,当然代谢产物之一的二氧化碳增多了。因此,血液成分由原来的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提问:基于上述变化,你认为在肾小管的细胞中何种细胞器应该很多?
小结:布置学生描述尿液的形成过程 学生观察讨论
回答:泌尿系统由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膀胱(暂时贮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
同桌的同学相互讨论:
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产生哪些问题?想知道什么?
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回答:肾单位包括肾小
体和肾小管
回答:肾小体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
其他学生注意听讲、补充
学生注意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肾小球
毛细血管球
毛细血管是物质交换的场所
肾小囊
学生讨论后回答:因为,肾小球在其中
学生听讲并记忆
学生思考
学生观察
讨论回答:可能肾小球中滤过的
学生踊跃发言,最后达成一致
结构大的物质不能透出,而小分子物质,如水、无机盐等一定可以透出
学生听讲并理解
学生讨论:结合结构内容会猜想到进入肾小管后物质减少(原尿中的)可能是进入到包绕在肾小管上的毛细血管中去了
学生认真,独立阅读
讨论思考,回答问题
回答: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部分的无机盐被重吸收
回答:血液成分发生了变化
学生听讲并理解
学生讨论后回答:线粒体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尿的形成过程
设计意图 分析尿液的形成及其成分,领会排尿的生理学意义,突出教学重点
第二课时
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人修改意见
尿液的排出
三条排泄途径
汗液的排出
1、布置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观察泌尿系统模式图,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问题一:尿液的形成是连续的,但尿液排出时却不是联系的,这是为什么?
问题二:有些同学喜欢憋尿,这个习惯好不好,为什么?
谈话:同时,尿液会浓缩,严重时会形成结石,给人带来痛苦
问题三:人每天总要将一定量的尿液排出体外,同时又必须补充相应的水分,为什么要这么做?
问题四: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泌尿系统的卫生呢?
1、谈话:人体一刻不停地进行着新陈代谢,也就会不停地产生各种各样代谢废物,如:尿素、二氧化碳、多余的水、无机盐等,它们必须及时排出体外,人体将代谢终产物,包括尿素、二氧化碳、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
设疑:人体除了通过排尿排出废物之外,还有哪些途径也能排出这些废物?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的回答
2、关于呼吸系统的知识,我们已经学过,那么皮肤排汗又有着怎样的结构来完成呢?
布置学生阅读教材P27皮肤的结构,自主构建有关皮肤的结构知识
提问:排泄废物只是皮肤的功能之一,你能说出皮肤的其它功能吗? 学生独自阅读教材,并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回答:因为有膀胱可以暂时贮存尿液
回答:不好,这样会使膀胱中的肌细胞受损
回答:排出尿液会排出溶解在水中的尿素,因此人体会缺水,所以要每天补充相应的水分
学生间交流
学生听讲并理解,排泄的概念,同时与排遗的概念相比较
排遗:是消化道中食物残渣排出的过程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人体代谢产生的全部二氧化碳可以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七年级学过),另外,皮肤还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一部分水、少量尿素和无机盐
学生积极思考
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并知道:
皮肤分表皮和真皮两部分,表皮有两层,外层角质化的细胞对内部有保护功能,而内层细胞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可再生皮肤。同时,还可以产生黑色素吸收紫外线。
真皮内含有大量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使皮肤有很大的弹性和韧性,同时还有血管、神经末梢、汗腺等结构
回答:皮肤还具有保护、分泌、调节提问和感受刺激等功能
设计意图 联系自身实际,领会知识;联系卫生保健,认同知识的医学和卫生保健价值。拓展排泄的概念的内涵,形成对体内代谢废物排泄的完整理解。
Ⅲ本课小结 通过以上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自主构建要掌握的知识内容
五、板书设计
第2节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一)、泌尿系统的组成
肾脏:形成尿液;由120万个肾单位组成,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又由肾小球和肾小囊两部分构成,分布在皮质较深处
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暂时贮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二)、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血液——原尿——尿液——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
排尿的意义:(1)排出废物
(2)调节水分和无机盐的平衡
(3)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功能
(三)、三条排泄途径
1、由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大量的水,一部分无机盐,大部分尿素等
2、由呼吸系统以呼吸的形式排出全部的二氧化碳,少量的水等
3、由皮肤以汗液形式,排出一部分水、无机盐,少量尿素等
(四)、汗液的排出
1、皮肤的结构:
表皮:
角质层:保护
深层细胞:很强的分裂能力,产生黑色素,吸收紫外线等
真皮:大量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具有弹性与韧性,同时分布着汗腺、血管和神经末稍
2、皮肤的功能:保护、分泌(排泄)、调节体温、感受刺激等功能
教后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