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人体的运动---探究运动原理 课型 探究课
课标分析 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学 情
分
析
学生对于运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一定的认知,但并不系统和具体。尤其是对运动系统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知之甚少。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解剖鸭翅,让学生充分观察长骨、关节和骨骼肌的结构,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最终结合屈肘、伸肘、自然下垂和提重物这四组动作,总结出运动原理。
教 材
分
析
本节课是苏科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七章第一节内容,这一节课主要学习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本节课从解剖鸭翅入手,让学生直观的对运动系统的各个结构有所了解,从而理解其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再总结骨、骨骼肌和关节之间的协作关系,由局部到整体的学习顺序,有助于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核 心
素
养
理解生命本质,解决生活问题:理解骨、关节和骨骼肌的,以及不同生理结构所对应的功能,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再联系运动中出现骨折、脱臼等运动损伤现象,解释其原因。
体验科学探究,树立创新意识:本节课包含了解剖鸭翅的实验。学生通过用解剖刀或解剖剪对鸭翅各个结构进行观察,并且思考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之间如何协作,从而完成运动。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主动的参与探究过程,主动思考,将自身观察过程中的收获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发展身心健康,承担社会责任:通过对鸭翅的结构观察和分析,能够用自己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对一些生活问题作出科学解释,从而提出一些预防运动损伤的建议。
学 习
目
标 1.研读文本,说出运动系统的组成。
2.通过解剖鸭翅,观察长骨、关节和骨骼肌的结构,分析各结构之间的协作关系。
3.分享交流预防运动损伤至少三条建议。
学 生
培
训
设
计
(一)预习培训
基本预习要求:
1.学习目标:阅读学习目标,勾画、理解学习目标的内涵,明确重点与难点。
2.研读课本:课本3遍,勾画出重点信息,标注疑问点。
3.做学案:研读完课本后,合上课本,对导学案问题进行构建、组织答案,形成自己的认识。
4.重读: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再次研读课本,解决不了的标明,准备课上探究。
(二)课前培训
1.针对预习情况和学科班长对预习问题的反馈进行交流;有针对性的对做的不理想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引导。
2.培训高效科研小组,注重课堂组织和管理,培训好展示任务,提高课堂效率;
3.全员培训,提前做好课前准备,调动课堂积极性。
(三)课中培训
1.关注每个学生,全员投入,持续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2.充分利用新生问题,二次研究,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3全体同学:认真完成探究案,积极讨论,带着目标参与合作学习,有总结,有反思,有收获,有激情。
[课堂学习活动设计]
教 师 活 动 和 学 生 活 动 育人设计 核心素养
课
堂
学
习
过
程
设
计
一、导入
这节课开始之前,我们请一位同学跟着音乐跳一段韵律操。
教师:首先感谢某某同学为我们带来这段表演,某某同学做的这几组动作和黄雨齐小朋友踢足球的动作,他们动作虽然不同,但是完成这些动作都需要哪些系统的参与,如何协调完成的呢?经过一单元的学习,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本节课,我们首先探究运动原理。
二、学习目标解读
1.研读文本,说出运动系统的组成。
2.通过解剖鸭翅,观察长骨、关节和骨骼肌的结构,分析各结构之间的协作关系。
3.分享交流预防运动损伤至少三条建议。
自主、探究、合作
1、浏览课本60页和《学习设计与指导》的实验步骤,了解解剖步骤,遵从由从外到里观察顺序,
2、剖结构:分别观察鸭翅运动系统的各个结构,并分析与结构相对应的功能。
3、做运动:解剖观察后,分别做屈肘、伸肘、自然下垂和提重物四种动作,完成动作时用左手感受,说出不同动作下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伸缩状态
4、提建议:提出预防运动损伤的一些建议。
5、小组长确保小组成员一直在讨论观察的状态,千万不要游离课堂之外。
注意:展示落实规范——规范运用双色笔勾画重点,要有方法规律的总结。展示同学迅速到位,书写规范,使用学科语言,展示大方。
【引领提升】
教师:同学们都已经完成探究案上的内容,相信同学们在探究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收获,你能跟我们分享你的收获?
学生:分析组成长骨各个结构的特征。
(首先,解剖刀从骨的外面可以剥离一层薄膜是骨膜,骨膜坚韧
其次骨膜下面是骨密质,骨密质质地坚硬,抗压能力强。两端结构疏松,呈蜂窝状是骨松质,这种结构说明它能承受一定的压力。骨松质和骨密质构成了骨质。
骨松质是红色,因为在骨松质中有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另外,用解剖刀除去中央部分的骨髓,可以看到中空的骨髓腔,并且骨髓腔中有黄色的液体。这就是黄骨髓,不具有造血功能)
学生:骨膜:血管、神经和成骨细胞。
教师:根据几位同学的分享,长骨是轻而坚固,适于运动,但是我们身体中是否只有骨?还有什么?
学生:介绍关节的结构
(关节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组成。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腔内有滑液,能够润滑关节软骨,减少摩擦,关节囊能把相邻的两骨牢固地连接起来)
教师:除了关节外,人体还存在不活动的连接和活动的连接,你能举一些例子说明这是为什么?
学生:比如脑颅骨间的不活动连接是为了保护脑,脊椎骨间的办活动连接与脊柱支持功能相关。
教师:各种骨连接形式都是与其功能相适应。骨围绕关节转动产生了运动,骨转动的动力来自于?(哪个结构牵引骨绕关节转动)骨骼肌又有哪些特点呢?
学生: 介绍骨骼肌特征
(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肌腹是中间这块呈红褐色,主要有肌细胞组成。外面有结缔组织摸,里面有血管和神经。肌腱在两端,呈白色的,肌腱分别附着在不同的股上面。)
教师:根据这位同学的介绍,判断骨骼肌、关节和骨三者之间正确的连接方式是哪一个?
教师:关节、骨和骨骼肌是如何协作完成动作的呢?
学生:总结运动原理
(通过做屈肘、伸肘、自然下垂和提重物,总结出每一个动作是由骨骼肌收缩,牵引附着的骨,绕着骨连接活动行成的。)
教师:通过上面几位同学的分享,我们知道运动系统由骨、骨骼肌和骨连接组成。其中,骨骼肌在运动系统中提供动力,骨起到杠杆作用,骨连接相当于支点,他们相互协作才能完成一个动作。但是,我们在运动时常常用力过猛或者动作不规范,造成肌肉拉伤、脱臼等现象,例如我们班张东瑞同学在运动会比赛时造成骨折。为了避免以后同学们在运动中出现这些损伤,你能提出一些建议吗?
学生:提出运动损伤的建议。
教师:只要运动系统完整是否就能完成动作呢?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 设计意图:
从学生日常都要跳韵律操和踢足球图片导入本节课,激发学生思考运动原理,从而开展本节课。
【预设问题】
学生对于鸭翅会有抵触心理,不愿意碰触。
【解决措施】
1.提前培训学生,消除心理压力。
2.给学生准备一次性手套,让他们有个心理上的过渡。
设计意图:
了解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目的,让学生明白做是什么,怎么做?得到怎样的结果?有内容可做,有问题可讨论,这样才能真实的探究。
设计意图:
由外及里的观察长骨的特征,探究组成长骨各个结构特征,分析每一种结构与之相对应的功能,逐渐形成结构适应功能的生物学观点。
设计意图:学生不仅能观察到这些结构,还要能说出来,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预设】
1.学生对于关节腔描述可能不准确,关节腔是关节囊内层与关节软骨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
点拨注意事项:
1.教师不要喧宾夺主,注重引导学生的讨论,而不是替学生回答问题。
2.适时引领,巧妙地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3.注重谈论和感悟,让学生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不同的连接方式与功能相适应,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念。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并引导学生探究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即探究运动原理。同时从局部到整体的学习顺序,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总结骨、关节和骨骼肌协作关系,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入手,提出具体的运动损伤,从而引起学生关注度,激发学生注重在运动中保护自身,树立科学运动的意识。
设计意图:回扣单元课题,引发学生思考,延伸下节课
体现核心素养:
1.理解生命本质;
2.体验科学探究。
核心素养:1.解决生活问题;
2.发展身心健康。
评 价
课 堂
反
思 本节课通过剖结构-学生认识运动系统的各个结构特征、做运动-屈肘、伸肘、提重物和手臂自然下垂,总结出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之间共同协作完成动作以及提建议-如何避免运动时受伤。学生能够全员参与,主动探究。但是在反馈阶段,学生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较少,仍需多加培训,让生生互动成为常态。其次我自身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要带动课堂活跃氛围。最后,课堂评价不及时,引领作用仍有欠缺。仍需要不断打磨课堂提高个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