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同步练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同步练习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11 22:0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练习题
一、单选题
下列关于东晋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
司马睿于317年建立
B.
得到南北方大贵族的拥戴
C.
短暂地统一了全国
D.
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东晋灭亡、南朝开始的时间是(
)
A.
280年
B.
316年
C.
317年
D.
420年
晋朝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
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东晋时,
民间有谚“王与马,
共天下”,
其中的“马”指的是(
)
A.
司马懿
B.
司马炎
C.
司马睿
D.
司马光
曹魏的都城“建业”和东晋的都城“建康”,
都指今天的(
)
A.
北京
B.
南京
C.
洛阳
D.
长安
南朝中,疆域最大的朝代是(
)
A.

B.

C.

D.

南朝是从宋武帝灭亡东晋开始的。南朝指(
)
A.
我国南方同时并存的四个政权
B.
我国北方同时并存的四个政权
C.
我国北方先后出现的四个政权
D.
我国南方先后出现的四个政权
从汉朝开始,北方人口开始向南方迁移。东汉末年,
特别是两晋之间,
形成了人口南迁的潮流。人口迁移潮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北方战乱频繁
B.
南方地广人稀
C.
江南经济发达
D.
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闻鸡起舞”和“中流击楫”这两个成语称赞了哪一历史人物的报国志向?(
)
A.
曹操
B.
王导
C.
祖逖
D.
王敦
魏晋南北朝时期,
大量北方人南迁。他们的迁入地不包括今天的(
)
A.
江苏
B.
浙江
C.
福建
D.
四川
下列有关东晋、南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有所改进的叙述中,
错误的是(
)
A.
推广和改进犁耕
B.
江南种植双季稻
C.
水稻采用育秧移栽
D.
实行麦稻兼作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不包括()
A.
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成良田
B.
江南种植水稻,稻田使用绿肥
C.
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
D.
福建、广东等地还未得到开发
南朝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是()
A.
长安
B.
洛阳
C.
咸阳
D.
建康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楚越之地,
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
(东晋建立后)
百许年中,
无风尘之警,
区域之内,
晏如也。地广野丰,
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
(1)材料一反映了江南地区的经济状况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2)材料二反映了江南地区的经济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江南地区经济的变化,
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
,
地广人稀,
饭稻羹鱼,
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
无冻饿之人,
亦无千金之家。”
——西汉《史记》
材料二?
?江南“地广野丰
,
民勤本业,
一岁或稔,
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
?
?
?
?
——南朝《宋书》
材料三?
?南朝宋文帝大力劝
(勉励、鼓励)
课(督促)
农桑,
一再下令“诸州郡,
皆令尽勤地利……各尽其方,
不得但奉行公文而已”。
?
?
?
?
?——南朝沈约《宋书·文帝纪》
材料四唐朝《通典》记载
,
西晋灭亡后,
大量文士避难南方,
南方的文学、艺术、儒学一下子兴盛起来。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从汉朝到南北朝,江南地区发生了哪些变化?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简要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4)
结合材料四,
说说北民南迁还给南方带来了什么?
(5)江南地区的开发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有哪些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地区)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汉书》
材料二:三国和西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以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又一次南迁浪潮。
材料三:东晋南朝时,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水稻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水稻产量提高。除了主要种植水稻外,还普遍实行麦稻兼种……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1)根据材料一回答《汉书》中记载的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2)从材料二找出大批北方民众南迁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回答两点。)
(4)南方经济发展后,哪个城市成为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5)人口的内迁和南迁,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东晋的兴亡,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ABD.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司马睿得到南北方大贵族的拥戴,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敦,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淝水之战后,东晋在南方保持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故ABD说法正确。
C.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但最终未能收复中原,并未“统一了全国”,故C错误。
???????故选C。
2.【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东晋灭亡、南朝开始的时间,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D.420年,东晋灭亡,中国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历史上统称为南朝”,故D正确。
ABC.这三项均与题干要求不符合,故排除ABC。
???????故选D。
3.【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东晋的兴亡,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C.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建立时,开国皇帝晋元帝倚重王氏,任王导为丞相、王敦专政军事,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这里的“马”指的是司马睿。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南方士族大家王导和王敦的拥戴下于公元317年称帝,定都建康(今南京),史称东晋,故C正确。
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南京相关知识,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B.建康,旧名建业、建邺,313年改名建康,即今江苏南京,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南朝,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A.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它们的都城都在建康。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是宋。故选A.
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南朝的相关史实,要求掌握基础史实。
【解答】
D.题目设问考查“南朝”所指的政权。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故D正确。
???????ABC.南朝在南方,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是先后出现的,故ABC错误。
故选D。
7.【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东汉末年,为躲避北方的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他们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
B.该项不是人口迁徙的原因,只是当时南方的客观情况,故排除B。
C.江南当时并未得到大规模开发,故C错误。
D.北方自然条件与人口迁移无关,故排除D。
故选A。
8.【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祖逖的报国志向,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C.依据题干“闻鸡起舞”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祖逖东晋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他与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时,感情深厚,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一次,祖逖半夜听到鸡叫,认为这是上天在激励他上进,便叫醒刘琨道:“此非恶声也。”然后与刘琨到屋外舞剑练武,后人用“闻鸡起舞”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奋发图强,故C项符合题意。
ABD.综上,这三项的人物不是“闻鸡起舞”的主人公,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北方人南迁,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D.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汉族人民对逃避战乱和民族冲突,纷纷举族南迁,大量人口前往长江中下游,其迁入地区包括江浙地区、湖北、湖南,福建等地区,所以不包括四川,故D错误。
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0.【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东晋、南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ACD.东晋南朝时期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表现在农业: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耕犁,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苗移栽,实行麦稻兼作。此外,还发展种桑养蚕、种植果木、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故ACD说法正确。
B.江南种植双季稻是在清朝开始推行的,故B说法错误。
故选B。
1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D.福建、广东等地还未得到开发不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故D不包括。
ABC.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南下的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大量皇帝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成良田,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实行麦稻兼种,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等,故ABC包括。
???????故选D。
12.【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南朝建康,要求识记重要史实。
【解答】
A.长安是隋唐时期的大都市,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
B.洛阳是唐朝时繁华的城市,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
C.咸阳是秦朝的都城,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
D.建康是南朝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的都城,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D正确。
???????故选D。
13.【答案】(1)反映了江南地区耕作方式落后,农业生产不发达,因而商品很少,人民生活不富足。原因是这一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江南地区地广人稀,没有得到大规模开发。
(2)反映了东晋建立后,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原因是东晋以前,江南地区经历了三国时吴国的经营,初步得到开发。西晋时,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以及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3)要引进人才,引进技术;要大力发展科技;要充分合理地利用我国的自然资源;要创造和平安定的发展环境等。
【解析】本题考查江南经济的开发,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
(1)由“地广人稀”可以看出江南地域广阔但是人烟稀少;“火耕水耨”指的是在江南农业生产中还使用的是刀耕火种的耕种方式,比较落后;“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可以看江南地区经济不发达,没有受冻饿的人,但也没有特别富裕的人家,从整体上处于落后状态。
(2)由“江南…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从中可以看出江南地区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农业都能实现丰收,人们基本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从中可以看出江南的“丝棉”行业也就是纺织行业比较发达,所产的“布帛”能够在全国流通。阅读材料可以知道此材料出自于南北朝时期的《宋书》,因此可以从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因素方面归纳当时推动江南经济发展的因素。当时南方相对安定,一些统治者努力革除弊政,注意发展生产;再加上北方人南迁到南方,不仅补充了劳动力,而且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从自然条件方面来看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也会推动经济的发展。
(3)启示类问题,符合题意即可,如保持安定的环境,引进技术、引进人才等。
14.【答案】(1)人口增加,,生产力发展粮食产量提高,经济水平提高。
(2)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业发展;社会秩序安定,统治者施行仁政;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等。
(3)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南北经济逐趋平衡,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准备了条件。
(4)把中原文化传播到了南方,促进南方的文化发展。
(5)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培养人才等。
【解析】(1)本题考查江南经济开发,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述的江南分别是汉朝、南北朝时期的江南。人口增加,,生产力发展粮食产量提高,经济水平提高。江南地区发生的变化是由落后变为富裕。
(2)本题考查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三“南朝宋文帝大力劝
(勉励、鼓励)
课(督促)
农桑,
一再下令‘诸州郡,皆令尽勤地利……各尽其方,不得但奉行公文而已’”及所学知识可知,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业发展;社会秩序安定,统治者施行仁政;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等。
(3)本题考查江南经济开发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南北经济逐趋平衡,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准备了条件。
(4)本题考查北民南迁给南方带来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依据材料四“唐朝《通典》记载
,
西晋灭亡后,大量文士避难南方,南方的文学、艺术、儒学一下子兴盛起来。”及所学知识可知,把中原文化传播到了南方,促进南方的文化发展。
(5)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要求运用所学综合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培养人才等。
15.【答案】(1)人烟稀少,经济落后。
(2)为躲避战乱。
(3)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带去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社会比较安定;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耕作和种植技术的进步等。
(4)建康。
(5)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民族融合等。
?
【解析】本题考查北方人口南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知识点,要求具备准确研读材料信息和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归纳的能力。
(1)根据题干要求,由材料一中关键信息“人烟稀少”、“没有非常富裕的人”,可以分析概括出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
?(2)根据材料二信息可知,由于少数民族政权互相征战,造成战乱不断,大批北方民众主要是为躲避战乱而南迁。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许多中原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这是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南方战乱较少,南方社会安定;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这些也是江南地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原因。主是要注意题干要求,概括出两点即可。
(4)根据所学知识,由于江南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商业活动的活跃,建康成为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
(5)由根据所学知识,围绕着可中华民族的发展这个中心,从增加民族发展活力、促进民族融合、促进民族交流等角度进行论述。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