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步练习题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下列哪项不是西晋的主要特点
A.是权臣篡权建立的封建王朝
B.是短期统一的朝代
C.制定了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
D.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2.
宋、齐、梁、陈,因为都城都在一个地方,都偏安于江南,统称为南朝,南朝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在
A.洛阳
B.建康
C.临安
D.宁波
3.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建立前秦政权的是
A.匈奴
B.鲜卑
C.氏族
D.羯族
4.
南朝时,如果北方的商人要去江南地区最为活跃的大都市去采购丝绸和瓷器,他们最应该去的城市是
A.广州
B.建康
C.苏州
D.杭州
5.
东晋初期,“帝(司马睿)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指王敦)与从弟导(指王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这段材料说明的最主要问题是
A.东晋偏安江南,政体混乱
B.王敦、王导有谋反之心
C.东晋政权得到士族支持
D.司马睿善于用人,深得民心
6.
某同学在阅读《晋朝那些事儿》时,了解到了西晋的灭亡和东晋的建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东晋进行北伐收复中原
B.内迁的鲜卑人灭掉西晋
C.淝水之战东晋统一全国
D.420年武将夺权东晋亡
7.
把括号中的朝代按顺序补充完整,正确的是(??)
(?)→(战国)→(?)→(西汉)→(?)→(三国)→(?)→
(东晋)→(?)
A.秦、春秋、西晋、南北朝、东汉
B.春秋、秦、南北朝、西晋、东汉
C.春秋、秦、东汉、西晋、南北朝
D.春秋、秦、东汉、南北朝、西晋
?
8.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B.南方生产经验丰富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9.
东晋后期,我国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迅速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
A.推广和改进犁耕
B.推广选种、育种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
C.水稻采用育秧移栽技术
D.普遍种植双季稻
10.
某博物馆要求选出能够体现南朝江南青瓷烧制技术的文物,当选(
)
A.
B.
C.
D.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也有统治者的主动汉化。下列能体现这一时期主动“汉化”的是(
)
A.三国鼎立
B.八王之乱
C.淝水之战
D.孝文帝改革
12.
中国古代,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有时还出现过大规模的流民浪潮。其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人口南迁为南方带来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A.推动经济迅速发展
B.政权频繁更迭
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为孝文帝改革聚力
13.
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的形成是在(
)
A.商朝
B.春秋战国时期
C.三国时期
D.西晋末年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西北少数民族陆续入主中原,内迁……胡床、椅子,方凳、回墩等高型坐具从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与中原家具相融合,使得部分地区出现了渐高型家具……人们的坐姿也变得比较随意,蜷腿坐,盘腿坐等大量出现。材料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
)
A.南北实现统一
B.君主专制加强
C.民族间的交融
D.经济快速发展
15.
下列少数民族中,不属于魏晋时期内迁的“五胡”是
A.女真
B.鲜卑
C.匈奴
D.羌
二、材料分析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译文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分析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3)通过材料分析,你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建议。
?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
一一西汉《史记》
(材料一译文:江南地域辽阔,有的地区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老百姓用鱼和米作主食,靠打渔狩猎和采集为谋生的手段……,由于食物的供给有保障,人们不担心挨冻受饿,但这里也没有非常富有的人家。)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一一南朝《宋书》
(材料二译文:江南……地域辽阔,物产丰富,百姓勤劳,安居乐业,一年种植的东西几个郡都可以饱。……丝织品丰富,足可让天下人穿暖。)
材料三:(魏主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一一《魏书》
材料四:魏主曾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王里,园兹大举,光宅中原。”
(1)比较材料一、二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依据材料一、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阅读材料三,这里的魏主是谁?为了顺应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结合所学知识,他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4)阅读材料四,都城从平城迁至河洛王里,新的都城指哪里?这次改革仃什么重要历史意义?
(5)综合以上材料,请你谈谈它对我国当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本题共计
15
小题
,每题
2
分
,共计30分
)
1--15
D
B
C
B
C
D
C
A
D
D
D
C
D
C
A
二、
材料分析题
(本题共计
2
小题
,每题
10
分
,共计20分
)
16.
【答案】
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
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暖,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劳动人民辛勤劳动。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保持安定的环境;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决策者的重视和正确的决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发展经济要注意与环境发展相协调,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保持可持续发展态势等。
17.
【答案】
(1)由落后变为富裕.
(2)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口南迁;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人民辛勤劳动等.
(3)孝文帝;措施: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
(4)洛阳;意义: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
(5)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加强各民族友好交往等.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