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2011课标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四则混合运算
【课标要求及解读】
课标要求:
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
课标解读:
行为动词“体会”是指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第二分句的行为动词“掌握”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
由此看来课标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根据情境图提出问题,并能利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第二个层面是结合具体情景理解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材分析】
三步混合运算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整数四则运算的方法,会列分步式解答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计算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既是进一步发展学生计算能力的需要,又是进一步学习小数、分数混合运算的需要。
本信息窗是“为福利院的小朋友买文具”,借助问题“买10个文具盒要花多少钱?”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借助问题“买笔记本和钢笔一共要花多少钱?”学会列总和算式解答问题,并能结合问题解决的过程理解四则混合运算(没有括号)顺序。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和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课前小测中,60﹪的学生不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就是结合具体情景理解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中,学会交流、表达,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
借助生活实例,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结合具体情境,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掌握运算的顺序。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思维的严密性。
【教学重点】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及相互关系;理解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搜集信息
瞧,“小小志愿者”们正在超市为福利院的小朋友选购学习用品。仔细观察,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①文具盒29元/个,笔记本5元/本,钢笔8元/支
②买10个文具盒
③买40本笔记本和30支钢笔
2.提出问题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①买10个文具盒要花多少钱?
②买40本笔记本和30支钢笔一共要花多少钱?
3.认识单价、数量、总价
4.巩固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
判断出它是单价、数量还是总价吗?
买6本同样的书,共用了48元。
每条毛巾8元,买了5条。
【设计意图】呈现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引导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探究数量关系
解决 “买10个文具盒要花多少钱?”。
1.学生独立思考,口头列式解答。
质疑:为什么用乘法?
预设:29×10=290元。29元是一个文具盒的价钱,要买10个,就是10个29元,用乘法计算,所以就是29×10=290元。
师:在这里的29、10、290各表示什么?根据这道题你能说说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吗?来记下我们的发现“单价×数量=总价”
2.变化问题,建立模型
师:如果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调换一下,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又会有哪些新的关系呢?
课件出示: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集体交流
预设:290÷10=29(元),我发现总价÷数量=单价
290÷29=10(个) 总价÷单价=数量
师:看通过计算,我们发现了这三量之间的关系。只要知道了单价、数量和总价中的任意两个量,就可以根据三者的关系求出第三个。
小练:有40元钱,能买几支钢笔?
先说说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再口头列式解答
(二)探究混合运算
师:表现不错,那你会解决“每支钢笔8元。买40本笔记本和30支钢笔一共要花多少钱吗?赶快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独立试做(学生做,教师巡视)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
方法①分步计算
5×40=200(元)
8×30=240(元)
200+240=440(元)
质疑:他的算式你看懂了吗?谁能来说一说?
方法②列综合算式计算
5×40+8×30
=200+240
=440(元)
交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4.观察两种算式的共同点,学生交流,一起回顾计算过程,生说师板书。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中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先让学生进行自我尝试,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情境,理解算理和算法。
5.变式练习:解决“一组比二组多买了几本笔记本?”
学生独立完成,抽一生到黑板上写算式
做完的同学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交流。
集体交流(抽生说出算理)
60÷5—45÷5
=12—9
=3(本)
生交流,师评价。
师小结: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通常叫混合运算。 (板贴课题: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的变式,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同桌交流,全班讨论,再次让学生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三)观察比较,总结规律
问题:大家观察一下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总结,师补充
师: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板书: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自主归纳,“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法则便水到渠成了。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刚才探究的过程中,大家表现的非常出色。下面的问题你敢挑战吗?
基础练习
①说运算顺序
11×7-15×4 150+120÷6×5
②辨对错
先判断对错,再找错,最后学生按照运算顺序计算。
2.解决问题
3.拓展练习
根据已有信息,选自己喜欢的口头编应用题。
【设计意图】通过说顺序、辨对错等不同练习形式,对学生容易错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通过解决问题的练习,在计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思路的训练,使“算”与“用”有机结合,进一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总结梳理,形成体系
1.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集体梳理本节课的知识。
【设计意图:谈收获环节,是对这节课的回顾与整理,有利于系统地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同时在回顾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反思、总结意识。】
板书设计:
四则混合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