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12 14:4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1.近代以来,社会各阶级为挽救民族危局所做的努力?
结果如何?
(1)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
(2)地主阶级:
洋务运动、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3)资产阶级:
戊戌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巴黎的和会,各国都重在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
——陈独秀:《每周评论》(1919.5.4)
2.结合p120“课前提示”,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是否行得通?
3.民国初年,伴随着民族工业发展而兴起的“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是什么?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从工人阶段成长的角度
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
1
2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背景、表现。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概况及意义
3
自主学习
4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方式、成果。
国民革命的目的、成果、结果及教训。
5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帝国主义(日本)加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政治:北洋政府对外妥协对内镇压,激起人民反抗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思想: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
阶级: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线
国际背景
国内背景
一、五四运动
1919年6月7日和6月9日,《申报》大幅报导,上海工界和商界、学界一致行动,实行罢工、罢课、罢市。  
1919年5月5日,上海《新申报》的“号外”
第一阶段:5月4日起,北京学生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第二阶段:6月初开始转移到上海
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919年5月
北京学生运动
全国
罢课
烧楼
游行
集会
军阀政府
6月
工人罢工
学生罢课
商人罢市




初步胜利
上海
20多省
100多城市
五四运动的经过小结
武力
镇压
①释放被捕学生
②罢免
卖国贼职务
③拒绝和约签字
五四运动时的口号: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还我青岛”
“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誓死力争”
“头可断,青岛不可失”
“诛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2、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3、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4、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5、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材料:马克思主义通过社会主义的俄国开始广泛地传入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事实中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威力。“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全面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
2、中心:北京和上海
3、开始传播:
①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②1920年3月,李大钊又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③同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
1、背景
1918年11月,李大钊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和歌颂俄国十月革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⑴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
⑵国际因素:①“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缺陷
②马克思主义指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⑶国内因素:①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
②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③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④五四运动推动了马义传播及早期义者的宣传
?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需要。
重点解读: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③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①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②阶级基础:知识分子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④组织和干部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①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
②代表人物:毛泽东、董必武、李达
③会议内容:
A.确定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
B.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C.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
D.领导机构:中共中央局(陈独秀任书记)
中共一大会址
位于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
浙江嘉兴


【思考】“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新”在哪里?
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新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
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
新的革命前途:实现共产主义
①时间:1922年7月;
地点:上海
②内容: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
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③意义:中共二大制定的最低纲领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
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中共二大
◎中共二大会址
★中共三大:1923年6月,地点:广州。
背景:1922-1923年工人运动的失败使中共认识到仅依靠工
人阶级同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作斗争是难以取得胜利的,必须建立统一战线,联合一切可能联合的力量。
中心内容:讨论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
意义:大会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即通过党内合作的方式与国民党合作。
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思考:陈独秀说:“党的一大时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有了规章”。
结合一大二大会议的内容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一大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但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实际;
在二大上分析了中国实际的国情,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
开天辟地的大事
开天辟地
中共一大
中共二大
中共三大
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
思考:与中共一大相比,中共二大、中共三大的进步性?
中共二大:正确认识国情,制定了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中共三大:国共合作,共同推动国民革命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1.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2.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3.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
4.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新型的政党:中国共产党
新的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新的革命前途: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新”在哪里?
三、国共合作的实现
1.背景
(1)国共两党思想上的转变
“二七”失败后得到教训,工人阶级独立斗争是不能得到胜利的,而还要有各阶级的援助。”
——蔡和森
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他就需要新鲜的血液。
——孙中山
国共两党在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中逐渐认识到各阶级合作的重要性,这是国共合作的思想准备。
1.背景
(2)共产党合作方针的确立
三、国共合作的实现
中共三大
时间
主要
内容
1923年6月
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三、国共合作的实现
2.
标志——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时间:1924年1月
地点:广州
共产党参会人员:李大钊、毛泽东等
内容:分析中国现状
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意义: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和革
命统一战线的全面形成。
国民党一大留存影像
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三、国共合作的实现
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民权主义
即“创立民国”,建立资产阶
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核定地价,
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增长的
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民族主义
一是中国民族自求解放
二是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实行“耕者有其田”政策
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三、国共合作的实现
联俄:借助俄国的帮助进行革命斗争,“以俄为师”,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方法。
联共:对国民党进行改组,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两党友好合作。
扶助农工:组织、领导农民和工人群体加入革命甚至进行武装斗争
3.表现
——黄埔军校的建立
三、国共合作的实现
时间:
1924年5月
地点:
广州黄埔
领导:
孙中山任军校总理
蒋介石任校长
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革命者来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
黄埔军校旧址大门
意义: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三、国共合作的实现
从黄埔军校出来的部分国共将领
叶剑英
徐向前
聂荣臻
陈毅
林彪
杜聿明
胡宗南
关麟征
宋希濂
陈诚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
南京中山陵
孙中山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
除军阀!除军阀!
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
齐欢唱!齐欢唱!
国民革命歌歌词
四、北伐战争
浙江
福建
河南
上海
北京

西
江苏


广西
广东
湖北
吴佩孚
兵力20万
孙传芳
兵力20万
国民政府
兵力约10万



总司令:
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初期主战场:
张作霖
兵力35万
时间:
1926年
蒋介石
湖南、湖北
总司令:
对象:
初期主战场:
时间:
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广州
长沙
上海
南京
郑州
济南
北京
沈阳
广州
汀泗桥战役
贺胜桥战役
①吴佩孚主力被基本消灭。
武昌战役
②在江西歼灭孙传芳主力。
1927.1.迁都武汉
③一路攻占南京,另一路由福建进入浙江、上海。
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震动全国。
四、北伐战争
1926.7北伐开始
1、北伐胜利进军
四、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节节胜利的原因?
①北伐作战方针正确
②共产党的先锋模范作用
③北伐将士浴血奋战
④工农群众大力支援
想一想
四、北伐战争
2、各地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毛泽东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上海工人武装
①农民协会组织和会员数量大量增加
②城市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得到很大发展
1.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五、国民革命的失败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批抓捕、屠杀革命志士。
材料一
帝国主义为了继续维护在中国的权利,加紧了对中国革命的干涉,同时采取分化革命阵营的手段破坏中国革命……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集团,成了帝国主义争取的对象……3月26日,蒋介石到达上海,帝国主义督促他迅速发动革命政变。
材料二
上海的资产阶级向蒋提供大量的款项,维持蒋的军费开支,资产阶级要求蒋方保护,使商界免受总工会“压迫”这样蒋介石集团的到了上海资产阶级经济上的支持。
——北师大版《中华民国史》
帝国主义支持蒋介石叛变革命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支持蒋介石叛变革命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原因
五、国民革命的失败
2、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时间
地点
性质
1927年4月
南京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
五、国民革命的失败
3、宁汉合流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他们公然叫嚣“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这就是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汪精卫
1927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同武汉国民政府合并,因南京简称"宁",武汉简称"汉",史称"宁汉合流",标志着国民革命的最终失败。
五、国民革命的失败
4、东北易帜
1928年,张学良发表通告,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了一全国。
五色旗
青天白日满地红
五、国民革命的失败

想一想
北伐战争取得胜利,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
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五四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时间、中心、开始传播
原因
过程
意义
诞生条件
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诞生意义
中共二大
国共合作
国民革命
背景
实现
意义
准备
高潮
结果:失败
1927
武汉政府
五四运动
1919
中共诞生
1921
中共三大
1923
国共合作
1924
广州国民政府
1925
北伐
1926



南京政府



合作破裂
革命失败
宁汉合流
1919
1927
【时空定位】
(四)知识总结
思辨拓展: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有何不同?
时期
五四运动前
五四运动后
性质
指导
思想
阵营
资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属于旧民革命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民主,科学
马克思主义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组成
的反封建阵营
新文化运动阵营分化,
展开论战
共产党
国民党
国共两党的“左”
“右”
左倾:冒险、激进
右倾:保守、妥协
左派:倾向革命
右派:反对、破坏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资产阶级领导)
(无产阶级领导)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中国近代史
1840——1919
——1949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