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一 古代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
知识点一:禅让制
1.内容:相传在皇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即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2.表现:尧、舜、禹的传说是禅让制的具体体现。
知识点二:世袭制
禹的儿子启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
知识点三:分封制
1.含义:周天子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对象:同姓王族、异姓功臣、先代贵族。
3.标准: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4.内容
(1)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2)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知识点四:春秋战国的纷争
1.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春秋末期,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2.战国七雄:战国初年,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3.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确立县制、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变法后,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五: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1.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1)君主专制: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2)中央集权
①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②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影响
(1)这套政治制度基本符合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发展要求,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2)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知识点六:西汉的建立、汉武帝的“推恩令”及刺史制度等
1.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2.“推恩令”: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颁布“推恩令”。
3.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个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察地方。
4.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西汉建立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知识点七:东汉的建立与中后期的政治特点
1.建立: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2.中期以后的政治特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知识点八: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概况
1.三国鼎立:220年曹丕建魏、221年刘备建蜀、229年孙权称帝建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2.西晋:266年,司马炎称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八王之乱”后西晋从此衰落;316年,被匈奴族所灭。
3.东晋:317年,司马睿称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
4.南朝:420—589年,中国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史称南朝;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梁武帝萧衍时,发生大规模的叛乱。
5.北魏孝文帝改革: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北魏;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494年,迁都洛阳;孝文帝顺应民族交融的趋势,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
1.“把天下传给舜,全天下便都可以得到好处,只是丹朱痛苦;传给丹朱,全天下便都痛苦,只是丹朱得到好处。”尧说道:“总不能拿全天下人的痛苦,去造福一个人。”符合这段文字记载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刺史制度
2.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国家制度演变示意图中,体现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制度有( )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②③
3.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表中的选项、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汤建立商朝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B
武王伐纣
使西周走向灭亡
C
启继承王位
“家天下”代替“公天下”
D
周初实行分封制
缩小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
4.《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A.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
B.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经济
C.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
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
5.某同学画了古代某制度的思维导图(如图)。这一制度创立于( )
A.秦朝 B.汉朝
C.三国时期 D.南北朝时期
6.史书记载,秦朝“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秦朝此举( )
A.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D.直接有效地控制了地方
7.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要求诸侯王将封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他还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这些措施( )
A.使中央政府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B.彻底解决了匈奴对边疆的威胁
C.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加强了政府对人民思想的控制
8.西汉时,主父偃提出的“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的办法非常高明,被武帝立即采用。这主要是因为该办法( )
A.缓解了皇族内部矛盾
B.抑制了地方的豪强
C.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9.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A政权的建立者是( )
A.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女真族
10.(2020云南昆明西山区二模)“……姓拓跋的人穿鲜卑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语,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 )
A.商鞅变法 B.秦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C.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D.北魏孝文帝改革
11.中国古代国家制度决策关系到社会的治世和稳定。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建立之初,百废待兴,外有匈奴的威胁,内部生产凋敝,经济萧条,民不聊生。汉高祖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之后,他的后继者们继承这一政策,便有“文景之治”这一治世局面的出现。
材料二 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 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词
材料三 东汉的光武……重行西汉初年三十税一旧制;遣散军队还乡务农;九次下诏释放奴婢, 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兴修水利;等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请你说说“文景之治”这一治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回答,汉武帝为完成“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他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光武帝建立的王朝是哪一王朝?汉光武帝重行西汉初年政策,出现了怎样的治世局面?
(4)根据上述材料,试归纳出现治世局面的因素。
12.阅读有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
(1)写出示意图中①和②处政权(或王朝)的名字。
材料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示意图
(2)依据上图,指出该时期人口迁徙的特点。人口迁徙对南方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材料三 知识结构图
(3)写出图示中改革者的名称及改革对北方民族关系的影响。
(4)综上所述,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征。(从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三方面概括)
期末专题复习
专题复习一 古代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
1.A 2.D 3.C 4.A 5.A
6.D 7.C 8.D 9.B 10.D
11.(1)原因: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汉文帝和汉景帝提倡勤俭治国,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
(2)政治方面: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建立刺史制度。经济方面: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军事上: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消除边境隐患。思想文化方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长安兴办太学。
(3)东汉。“光武中兴”。
(4)国家统一;采取注重民生的政策;民族关系友好;对外交往活跃等。(其他答案符合问题要求,言之有理即可)
12.(1)①吴、②东晋。
(2)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人口南迁。影响:促进南方经济发展,为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3)北魏孝文帝。影响:促进了北方各民族间的交融。
(4)政权分立动荡;南方经济得到发展;民族交融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