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节选)》同步习题
一、 现代文阅读
(一)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列夫·托尔斯泰(节选)
茨威格
①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②因此,那些第一次见到他的人,一开始都无一例外地感到失望。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他们早就形成了对他的主观概念,希望从他身上找见威严非凡的东西,希望看到一个美髯公,集尊贵、轩昂、伟岸、天才于一身。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门终于开了,进来的却是一个矮小敦实的人,由于步子轻快,连胡子都跟着抖动不停。他刚进门,差不多就一路小跑而来,然后突然收住脚步,望着一位惊呆了的来客友好地微笑。他带着轻松愉快的口气,又迅速又随便地讲着表示欢迎的话语,同时主动向客人伸出手来。来访者一边与他握手,一边深感疑惑和惊讶。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
③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做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④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 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⑤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苍;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这种虚无犹如蛇发女怪那样,看到她的人就会变成石头。在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让它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白日梦中,在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默无声地享乐。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⑥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有删改)
1.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抓住托尔斯泰面部多毛,须发浓密的特征反复描写,不但不给人以啰唆之感,反而一下子让读者对托翁的面部特征产生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浓墨重彩的描绘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B. 第⑤段中,“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一句点明前文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为了反衬他灵魂的高贵,这是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C. 本文通过肖像描写揭示了托尔斯泰形貌的矛盾统一,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与自己阶级身份的矛盾统一。可以说,他既是伟大的,又是可笑的。
D. 本文细致地描摹了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2. 选文第①段中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试举例说明。
3. 选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另一方面又说“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前后矛盾?请根据你对托尔斯泰的了解,谈谈你的看法。
1.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C 项,“他既是伟大的,又是可笑的”错误。作者写托尔斯泰形貌的矛盾统一,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他既是伟大的,又是可笑的”不是作者要表达的本意。故选 C 。
2. 【答案】 主要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极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如“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等,这些描写,不仅使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人产生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解析】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积累常见修辞的类型及作用。作答时认真审题,明确赏析范围,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按照指出手法、分析手法、分析效果的模式进行整理作答。
解答本题,需要回归文本,找到关键信息,由“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 胡子”等内容可以看出,主要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运用这些手法主要是为了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这里主要是为了突出托尔斯泰须发茂密的特点,让读者对托尔斯泰的容貌产生极其深刻的印象。
3. 【答案】 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人,自然是幸福的;但“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又常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加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世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试图通过毕生努力去改变这一切,但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这样的经历便可说明这一点。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明确表达出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围绕观点组织材料,并形成答案。
作答本题,我们要联系现实去思考问题,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都有其两面性,“幸福”也是如此。由文本可以看出,托尔斯泰能够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人,这是大家所期盼的,从这一点看,托尔斯泰无疑是幸福的;“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句话充分表达了智者的痛苦,看透了一切并试图去改变,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是托尔斯泰最大的痛苦。解答本题,可以从上面的角度去探究。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聂赫留朵夫在小屋的门楣上和门廊的门楣上又接连碰了两次头,才来到街上。几个孩子都在门外等他,还有几个抱婴儿的女人,包括那个抱着脸色苍白的娃娃的瘦女人。他打听这个女人是谁。
“她就是我对你说的那个阿尼霞。”岁数大些的男孩说。
聂赫留朵夫转身招呼阿尼霞。“你靠什么过活?”
“怎么过活吗?要饭。”阿尼霞说着哭起来。
聂赫留朵夫掏出皮夹子,给了那女人十个卢布。还没走两步,另一个抱娃娃的女人就追上了他,然后是一个老太婆,接着又是一个女人。她们都说自己穷,要求周济。聂赫留朵夫把皮夹子里的六十卢布零钱都散发掉,十分忧郁地走回管家的厢房。管家笑眯眯地迎接他,告诉他农民将在傍晚集合,然后走到花园里,在撒满白色苹果花瓣、杂草丛生的小径上徘徊,思索着刚才见到的种种情景。
“老百姓纷纷死亡,食品普遍不足。老百姓一步一步落入这种悲惨的境地,他们自己却没有发觉,也不怨天尤人。而我们认为这种状况历来如此,理所当然。”现在他十分清楚,老百姓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唯一能用来养家糊口的土地被地主霸占了……这种现象再也不能这样继续存在下去。现在他才恍然大悟,为什么他想到处理库兹明斯科耶土地的办法,就感到害臊。他在欺骗自己。他明明知道谁也无权占有土地,却还要肯定自己享有这种权利。他心里拟定了一个方案,把土地交给农民,收取租金,并规定地租是农民的财产,由他们自己支配,缴纳税款和用作公益事业。
晚饭后,聂赫留朵夫对管家讲了自己的方案,征求他的意见。管家笑笑,装出一副似乎早就想到过这问题,并且乐于听取聂赫留朵夫的意见的样子。其实他对这个方案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因为根据这个方案,聂赫留朵夫必须放弃自己的利益。管家头脑里有一个根深帝固的信条——人人都在损人利己。
“我懂了。就是说这笔公积金的利息归您收取,是不是?”管家满面堆笑说。
“绝对不是。土地不能成为私有财产,收益应归大家共享。”
“这样一来,您岂不是没有收入了?”管家收起笑容说。
“我就是不要。”
管家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又笑了,现在他明白了,聂赫留朵夫这人头脑有毛病。于是他就研究聂赫留朵夫放弃土地的方案,看能不能从中找到对他有利的东西。当他明白没有这样的可能时,他对方案就不再感兴趣,只是为了讨好东家,脸上才保持笑容。
……村长的院子里人声沸腾,聂赫留朵夫一到,农民们就停止谈话,纷纷脱下帽子。这里的男人几乎个个穿着树皮鞋、土布衫和老式长外衣。有几个光着脚板。
聂赫留朵夫向农民们宣布,他打算把土地都交给他们。农民都不作声,脸上表情也毫无变化。
“因为我认为,”聂赫留朵夫涨红了脸说,“不种地的不应该占有土地,而且人人都有权使用土地。”
“这个当然。这话说得很对。”几个农民响应说。
聂赫留朵夫又说,土地的收入应该大家平分,因此他建议他们接受土地,付出他们自己定的价钱作为公积金,这笔公积金今后仍归他们享用。农民们脸色越来越严肃了,他们通过祖祖辈辈的经验知道,地主总是以损害农民的利益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的。因此,要是地主把他们召集过来,向他们提出什么新办法,那准是想用更狡猾的手段来欺骗他们。
“那么,你们打算定个什么价钱使用土地呢?”聂赫留朵夫问。
“怎么要我们来定价钱?地是老爷您的,权柄在老爷您手里。”人群中有人回答。
“不,这些钱将来都要用在你们村社的公益事业上。”
“这我们不能定。村社是村社,钱是钱。”
“你们要明白,”管家含笑说,“公爵老爷把土地交给你们,要你们出一笔钱,但这笔钱又当作你们的本钱,供村社使用。”
“这号事我们太明白了,”一个牙齿脱落的老头没有抬起眼睛,怒气冲冲地说,“这事有点像银行,到时候就得付钱。我们不来这一套,因为我们已经够苦的了。再来这一套,非得破产不可。我们还是照老规矩办吧。”
聂赫留朵夫提出要立一个契约,他将在上面签字,他们也得签字。他们听了,反对得更加激烈。
……聂赫留朵夫就这样一无所获,回到帐房里。
……“他这人真鬼!”一个皮肤黝黑、胡子蓬乱的庄稼汉摇摇晃晃地骑着一匹肥马,对旁边那个身穿破旧老式长外衣、又老又瘦的庄稼汉说。他们夜里到大路上放马,纵容他们的马溜到地主的树林里吃草。“‘你只要签个字,我就把土地白白送给你。’哼,他们捉弄咱们还不够吗?不成,老兄,办不到,如今我们也学乖了。”
“他说‘你签个字吧’,”胡子蓬乱的庄稼汉继续评论东家的话,“你一签字,他就会把你一口活活呑下肚子去。”
“这话一点不错。”年纪老的那一个应和说。
他们不再说什么。只听得坚硬的大路上响起嗒嗒的马蹄声——
(有删改)
4 .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们自己却没有发觉……而我们认为这种状况历来如此,理所当然”这些话体现出当时俄国农民麻木不仁、地主视盘剥农民为理所当然的事实。
B. “‘这个当然。这话说得很对。’几个农民响应说”“我们还是照老规矩办吧”两处语言描写说明农民认同聂赫留朵夫说的话,但并不理解他的做法。
C. 聂赫留朵夫的计划不但遭到管家的反对,也遭到农民的反对。管家反对是因为他感到从中无利可图,农民反对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不过是地主的新把戏。
D. 聂赫留朵夫认为包括自己在内的贵族和地主占有土地是造成农民苦难的原因之一,于是决定把土地分给农民以赎罪,这也是他“复活”的途径之一。
5 .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聂赫留朵夫在小屋的门楣上和门廊的门楣上又接连碰了两次头,才来到街上”这个细节体现了农民贫困的现状。
B. 聂赫留朵夫与阿尼霞的对话让聂赫留朵夫进一步认识到农民的贫困,为下文他对农民问题的思考做了铺垫,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 文章在刻画管家的形象时,突出了他的笑。他的笑,有时表现了他的故作聪明,有时表现了他的奴性和世故,有时也表现了他对聂赫留朵夫的嘲笑。
D. 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一是将聂赫留朵夫与管家对比,二是将聂赫留朵夫与农民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丰满的理想与冰冷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6 . 聂赫留朵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 . 末尾两个农民对话的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选项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C 项,“遭到管家的反对”错。原文只是说“他对方案就不再感兴趣”,不感兴趣并不代表反对。故选 C 。
5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D 项,不是对比手法,是衬托手法。对比没有主次之分,而衬托有主次之分,此处聂赫留朵夫是主要人物形象,管家和农民们的形象对聂赫留朵夫起衬托作用。故选 D 。
6 .【答案】 ①心地善良,有仁爱之心。他同情阿尼霞和其他农民的疾苦,不仅把自己的钱给了穷女人们,更要把自己的土地分给农民。②勇于反思。他为自己明明知道谁也无权占有土地,却还要肯定自己享有这种权利的想法感动害臊。③行动果敢。他想到造成农民贫困的原因之一就是土地被地主箱占后,立刻行动,要把土地分给农民。④社会经验不足。他做亊凭一腔热血,因不了解农民的心理而碰壁,做事简单化。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能力。要把握人物的形象,注重分析人物的具体做法、心理以及神态、肖像等描写手法涉及的具体内容。注意审清题干要求,“简要分析”的意思是答案要呈现“面(概括性格特征)”+“点(举出例子证明)”模式。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提取文本相关信息,力求全面;然后细心筛选,力求准确;最后加以整合,力求简洁。
解答本题,需要通过对人物言行、心理等的描写和别人的评价进行概括。文本主要情节是聂赫留朵夫同情农民,要把土地无偿分给他们,这体现了他心地善良,有仁爱之心。文本提及他处理库兹明斯科耶土地的办法,为自己明明知道谁也无权占有土地,却还要肯定自己享有这种权利“感到害臊”,这表明他勇于反思自己。他一认识到土地问题是农民受苦的根源之一,就立刻付诸行动,这体现了他的果敢。后来方案实施不利,以及农民对他的评价,反映了他缺乏社会经验的事实。
7 .【答案】 ①塑造了农民贫穷、对地主阶级保持警惕、自以为聪明又有点狡猾的形象。②侧面表现了当时地主阶级长期对农民巧立名目进行盘剥的社会现状。③表明长期的阶级对立让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了隔阂乃至仇恨。④从情节上进一步补充和解释了前文农民拒绝接受好意的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对情节安排结构布局的理解分析能力。要求考生把握指定情节的内容,并从对情节(推动情节发展、构成情节逆转、掀起波澜)、对人物(展现人物性格)、对主旨及给读者的感受(增强文学色彩、历史厚重感,丰富文章内容、意蕴,引发读者思考、兴趣、共鸣等等)等方面来思考其作用。赏析情节安排的妙处一般表现为三大方面:(1)在结构上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或转、线索,贯穿全文。(2)内容上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表现了(突出了)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3)表达上明确写作特点或者语言特色,分析这种特色或者手法,最后点明对于情感或者人物塑造的作用。分析情节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达等方面考虑。对于本题来说,从塑造人物形象这方面看,两个农民对聂赫留朵夫要将土地分给农民怀有警惕之心,自以为看透了地主阶级的把戏,却未能领会聂赫留朵夫的好意,表现了农民贫穷、对地主阶级保持警惕、自以为聪明又有点狡猾的形象。从主题表达方面看,此情节侧面表现了地主阶级长期以来对农民巧立名目进行盘剥的社会现状:表明长期的阶级对立让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了隔阂乃至仇恨,个别仁慈的地主即使表现出对农民的善意,农民也未必理解和接受。从情节发展方面看,进一步补充和解释了前文农民拒绝接受好意的原因。
二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因为小时候一场重病被父母忽视而导致右眼斜视的缘故,我每天如惊弓之鸟,躲着那些专以揭别人伤疤为乐的“ 顽童 ”,我怕一不留神就成为他们挖苦的对象。于是,我每天选择背街小巷以避开人群,提心吊胆地上学回家,无时无刻不堤防着没来由的伤害。我异常敏感,字典中的“ 斜 ”字被我用笔抹掉。越是那样,内心就越是痛苦,无比压抑。
我所有的委屈一点点在积攒,矛头指向了母亲 。我觉得这一切都是母亲当年对我漠不关心造成的。我把愤恨凝聚成一座活火山,随时随地都会喷发 —— 我撕毁了唯一的全家福,把顶撞母亲当成报复的手段,也常和姐妹无端地争吵打闹,把家搅得鸡犬不宁。母亲常常被我气得偷偷抹泪,也曾高举着笤帚将我撵出家门,( )。我在一次次的懊悔和内疚中逐渐长大,即便想起在外所受的伤痛,也不会再歇斯底里。面对讥笑,我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火冒三丈,去争去拼 ; 只是装作若无其事,默默离开。
8 . 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9 .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把所有的委屈一点点在聚集起来,将矛头指向母亲。
B. 我的委屈在一点点积攒,我把所有的矛头指向母亲。
C. 我所有的委屈在一点点积攒,我把矛头指向了母亲。
D. 我把所有的委屈一点点积攒起来,矛头指向了母亲。
10 .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但大姐每次总会找我回家,锅里总是给我留着饭菜,还热乎乎的
B. 但每次总会让大姐找我回家,总是把热乎乎的饭菜给我留在锅里
C. 但每次总会让大姐找我回家,锅里也总是给我留着热乎乎的饭菜
D. 但大姐每次总会把我找回家,热乎乎的饭菜也总是给我留在锅里
8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书面上用于标明句读和语气的符号,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A项,“顽童”没有特殊含义,也不用突出强调,不用加引号。
B项,强调“斜”,应该用双引号。使用正确。
C项,“我撕毁了唯一的全家福……把家搅得鸡犬不宁”是对“我把愤恨凝聚成一座活火山,随时随地都会喷发”的解释说明,破折号应改为冒号。
D项,分号前后的句子是转折关系,分号应改为逗号。
故选B。
9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原句“在”位置不当,应放在“委屈”的后面;“矛头”前缺介词“将”,主语成了“矛头”。
A项,“把”多余,“在”位置不当,应放在“委屈”的后面。
B项,语序不当,“所有”应该放在“我”后面,把“矛盾”前的“的”去掉。
C项,正确。
D项,成分残缺,“矛头”前仍缺介词“将”。
故选C。
10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结合“母亲常常被我气得偷偷抹泪,也曾高举着暂帚将我撑出家门”分析,承前省略主语“母亲”,以突出母亲的关爱,排除A、D两项;结合主语一致的原则,第二句的主语应该是“母亲”,是母亲把热乎乎的饭菜给“我”留在锅里,排除C项。
故选B。
11 . 下面是一封自主招生推荐信,其中有六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推荐信
XX大学招生办:
兹有我校高三(一)班张华同学,拟参加你校自主招生考试。该生学习成绩倍儿棒,综合素质显著。一直荣任我校晨曦文学社社长,热爱文学,爱好写作,曾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有多篇大作发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上。希望该生能得到您的抬爱。
特此推荐。
XX中学
2019年3月19日
【答案】 ①“你校”改为“贵校”;②“倍儿棒”改为“优秀”;③“显著”改为“优良”;④“荣任”改为“担任”;⑤“大作”改为“作品”;⑥“抬爱”改为“垂青”。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 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你校”应用敬称“贵校”;“倍儿棒”是口语,改为“优秀”;“素质”和“显著”搭配不当,把“显著”改为“优良”;“荣任”是敬辞,使用不当,改为“担任”;“大作”是敬辞,使用不当,改为“作品”;“抬爱”敬辞,使用不当,改为“垂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