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八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五四学制)(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八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五四学制)(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12-12 21:1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八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五四学制)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分)下列仪器不能直接加热的是(  )
A.试管
B.烧杯
C.燃烧匙
D.坩埚钳
2.(2分)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现象,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铁丝弯曲
B.木柴燃烧
C.玻璃破碎
D.水结成冰
3.(2分)为了区别酱油和陈醋,小光提出:“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陈醋。”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猜想与假设
B.设计实验
C.收集证据
D.解释与结论
4.(2分)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加热液体
B.添加液体
C.取用固体粉末
D.塞紧胶塞
5.(2分)“一家炒菜十家香”,这句话说明分子具有的主要性质是(  )
A.分子的体积很小
B.分子间间隔很小
C.分子可以再分
D.分子不断运动
6.(2分)下列行为中,符合实验室安全规则要求的是(  )
A.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他人,要对着自己
B.为提高实验操作效率,没有毒性的药品可以直接用手抓取
C.实验结束后,剩余药品要倒入下水道
D.离开实验室前,务必关闭电源和水源
7.(2分)红糖具有益气补血、健脾暖胃等作用。下列由甘蔗制作红糖的主要步骤中,属于过滤操作的是(  )
A.削蔗去杂
B.石辘碎蔗
C.渣汁分离
D.热锅熬糖
8.(2分)专家们在废水中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若要对自然界中的水进行净化处理,其中可以杀灭病毒的方法是(  )
A.吸附
B.沉降
C.过滤
D.煮沸
9.(2分)人们的习惯性动作中也大有学问,例如:生活中常有揭开盖子(塞子)的动作,如茶杯盖子、锅盖、酒瓶、饮料瓶的盖子等,这些盖子取下后应该怎样放在桌面上,才符合良好的卫生习惯呢?(  )
A.倒放
B.正放
C.随意放
D.侧放
10.(2分)托盘天平是利用杠杆原理制造的一种称量仪器。如果仅用一个20g的砝码取19.5g的食盐,现有如下操作步骤,正确的称量方法是(  )
①在天平两边托盘上各放一张质量、大小相同的白纸
②将20g砝码放在左盘
③将20g砝码放在右盘④将游码拨至0.5g处
⑤在右盘添加食盐至天平平衡
⑥在左盘添加食盐至天平平衡。
A.②④⑤
B.③④⑥
C.①③④⑥
D.①②④⑤
11.(2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人民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打赢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在日常防疫中,75%的酒精可有效灭活新型冠状病毒,下列对酒精性质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易挥发
B.具有可燃性
C.熔点﹣114℃、沸点78℃
D.具有特殊香味
12.(2分)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覆盖了地球表面约的面积,因此不存在水危机
B.井水经过煮沸后,其硬度降低
C.天然水是混合物,蒸馏水是纯净物
D.电解水实验中正极收集到的是氧气
13.(2分)下列四个化学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碳酸→二氧化碳+水
B.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C.酒精+氧气二氧化碳+水
D.碳酸钙+盐酸→二氧化碳+水+氯化钙
14.(2分)小宇用量筒量取液体,开始仰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6mL.倒出部分液体后,又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8mL,这位同学实际倒出液体体积为(  )
A.8
mL
B.小于8
mL
C.大于8
mL
D.无法判断
15.(2分)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内的液体时先移动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固定在外焰部分加热
B.用过的滴瓶上的滴管立即用水清洗并插回原瓶内,以备再用
C.若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土盖灭
D.倾倒液体时细口瓶的塞子应倒放在桌面上,瓶口紧挨着试管口倾倒液体
16.(2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室里,我们常要进行药品取用、物质加热、仪器洗涤等基本操作,其中往往涉及到用量问题。下列关于用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B.使用酒精灯时,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
C.取用液体时,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一般取2mL~3mL
D.取用粉末状固体时,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17.(2分)我们学习了水的天然循环,下列说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主要是通过物理变化实现的
B.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其三态变化实现的
C.水的天然循环中水分子和水分子的能量都不变
D.水的天然循环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18.(2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B.化学变化的过程常会伴随能量变化
C.物质本身并无优与劣之分,但应用方法和目的却存在好与坏的差别
D.化学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19.(2分)化学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化学已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下列选项中都属于化学学科研究范畴的是(  )
①信息科学;②功能材料研制;③地壳运动规律;④设计新程序,开发计算机新功能;⑤物质的运动状态;⑥环境保护;⑦能源开发利用;⑧生命过程探索。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⑥⑦
C.③④⑥⑦⑧
D.①②⑥⑦⑧
20.(2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推理错误的是(  )
A.6000L氧气经加压可装入40L的钢瓶中,是因为氧分子变小
B.氢气与氧气属于不同物质,是因为它们由不同分子构成
C.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
D.冰水共存物属于纯净物,是因为冰和水都由水分子构成
二、理解与应用(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40分)
21.(23分)化学改变了世界。作为初三学生我们要学好化学,首先要明确以下问题:
(1)化学是什么?
化学是在 
 、 
 水平上研究 
 及其 
 的一门基础学科,它能指导我们更好的认识、 
 和 
 物质;化学改变世界的途径是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
(2)为什么学化学?
化学很神奇,人类在利用化学变化过程中,能实现 
 和 
 的转化,同时还能消除我们不需要的有害物质;如:煤燃烧主要是获取 
 ,铁矿石炼成铁主要是获取 
 。
(3)怎样学好化学?
Ⅰ.要明确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科学探究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而有效的方式, 
 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怎样开展化学科学探究呢?下面是某学习小组针对科学探究提出的几个问题,请将下列所述基本环节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完成空白:
①“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提出问题环节;
②“呼出的气体中一定有二氧化碳”属科学探究中的 
 环节;
③“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有二氧化碳”属科学探究中的 
 环节;
④将呼出的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变浑浊,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收集证据环节;
⑤“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某同学的这句话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反思与评价环节。
上述各环节的正确顺序是 
 (填上述数字序号)。
Ⅱ.要学会观察实验现象。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是学好化学的基本要求。请将在学习过程中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填写在下列空白处。
①用坩埚钳夹持镁条在酒精灯火焰上引燃后,会看到镁条剧烈燃烧、发出 
 、生成 
 ,放出大量的热;
②取少量硫酸铜晶体,放入试管中,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会观察到试管内壁上产生水雾,蓝色的硫酸铜晶体逐渐变成 
 色。
Ⅲ.要建立化学学科基本观念。
①微粒观是化学基本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化学基本观念中最基础的部分,从微观视角认识和考察物质世界是学习化学应掌握的重要思维方法。
如图是二氧化碳分子的结构。二氧化碳是由 
 构成的,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 
 个碳原子和 
 构成的。
②分类观也是化学基本观念,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请将下列四种物质进行分类:
a.自来水
b.氧气
c.氧化镁
d.空气
上述四种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属于混合物的是 
 (填序号)。
22.(4分)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并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实验,才能保障实验的成功和安全。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 
 里(填仪器名称)。
(2)取液后的滴管,平放或倒置可能造成的后果是 
 (答一点即可)。
(3)过滤液体时,玻璃棒的作用是 
 。
(4)用托盘天平称量12.6g氯化钠时,向左盘中加入氯化钠后,发现指针向右偏转,应进行的操作是 
 。
(5)用量筒量取10mL水时,仰视读数,会导致水的实际体积 
 。
23.(13分)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爱护水资源,人人有责。
(1)如图所示,电解水的实验中,通电一段时间后,玻璃管b中收集到的气体是 
 ,可用 
 检验,该端与电源的 
 相连;玻璃管a与玻璃管b中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约是 
 ;通过实验可以得出水是由 
 组成的。
(2)通电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 
 ,保持不变的粒子是 
 ,生成的新粒子是 
 。该实验证明,在化学反应中, 
 可以再分, 
 不能再分。
(3)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4)氢气被誉为21世纪能源,作为新能源,绿色能源;其最主要优点为 
 (填序号)。
A.制取成本低
B.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
C.制备时以水为原料,来源广
D.贮存方便,安全
三.实验与探究(本题共2个小题,共20分)
24.(13分)晓月同学去鲁山爬山时,用瓶装了一些山上的泉水,带回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按如图1所示流程进行实验,制取蒸馏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加入明矾的作用是 
 。
(2)操作A的名称为 
 ,在进行该项操作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 
 、玻璃棒,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该同学进行该操作时设计了如图2所示装置,请你指出该图2中存在的两处明显错误 
 、 
 ;将错误改正后,完成了实验,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是 
 、 
 。
(3)向液体中加入物质甲可除去水样中的色素和异味,则该物质为 
 ,利用其具有较强的 
 作用。
(4)操作B的名称为 
 ,上述步骤中,加入试剂后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填“①或②或③”)。
25.(7分)某研究小组围绕着蜡烛的性质做了如下探究活动。
【实验一】(1)小亮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说明蜡烛具有的性质是 
 。点燃蜡烛,蜡烛能够燃烧,说明蜡烛具有的性质是 
 。
(2)请你设计实验验证蜡烛燃烧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写出实验步骤和预期现象。
①验证水;
②验证二氧化碳。
【实验二】同学们发现:铁丝燃烧没有火焰,蜡烛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3)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 
 (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4)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
物质
熔点/℃
沸点/℃
燃烧时温度/℃
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1535
2750
约1800

97.8
883
约1400
由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 
 (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
由此推测:钠在燃烧时, 
 (填“有”或“没有”)火焰;根据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实事,请你推测镁的沸点 
 镁燃烧时的温度(填“>”或“<”或“=”)。
(5)李梅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2020-2021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八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五四学制)
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解:试管、燃烧匙和坩埚钳可以直接用来加热,烧杯需要垫上石棉网才能加热。
故选:B。
2.解:A、铁丝弯曲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木柴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玻璃破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水结成冰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3.解:A、小光提出“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陈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而不是猜想与假设,故选项错误。
B、小光提出“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陈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故选项正确。
C、小光提出“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陈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而不是收集证据,故选项错误。
D、小光提出“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陈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不是解释与结论,故选项错误。
故选:B。
4.解: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试管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瓶口没有紧挨、标签没有向着手心,所示操作错误。
C、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5.解:“一家炒菜十家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故选:D。
6.解:A、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以防止液体沸腾时喷出伤人,故选项说法错误。
B、实验室的药品很多是有腐蚀性、毒性,在取用时不能用手接触药品,故选项说法错误。
C、实验完成后,剩余药品不能放回药品、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故选项说法错误。
D、离开实验室前,为了安全以及节约用水,务必关闭电源和水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7.解: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渣汁分离,是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属于过滤操作。
故选:C。
8.解:A.吸附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不能杀灭病毒,不合题意;
B.沉降可以除去水中较大的难溶性杂质,不能杀灭病毒,不合题意;
C.过滤可以除去水中难溶性杂质,不能杀灭病毒,不合题意;
D.煮沸可以杀灭病毒,符合题意。
故选:D。
9.解:已知“试剂瓶的瓶盖拿下后,要倒放桌面上,防止污染瓶盖,从而污染瓶内药品”,所以利用知识迁移的方法,生活中常有揭开盖子(塞子)的动作,如:茶杯盖子、锅盖、酒瓶和饮料瓶盖等,这些盖子取下后放置比较合理的也应为倒放,以防止污染食品,分析题给的选项可以知道A是正确的。
故选:A。
10.解:由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可知,当左盘放砝码,右盘放食盐时,砝码质量=物体质量+游码的质量,所以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如果仅用20g的砝码称取19.5g的食盐,可以进行以下操作:在天平两边托盘上各放一张质量、大小相同的白纸;将20g砝码放在左盘;将游码拨至0.5g刻度处;在右盘添加食盐至天平平衡。
故选:D。
11.解:A、酒精易挥发,挥发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酒精具有可燃性,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C、酒精熔点﹣114℃、沸点78℃,熔沸点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酒精具有特殊香味,气味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2.解:A、水覆盖了地球表面约的面积,地球上的总储水量很大,但淡水很少,为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节约用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B、井水经过煮沸后,能除去水中的一些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其硬度降低,故选项说法正确。
C、天然水中含有水、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等,是混合物;蒸馏水中只含有水一种物质,是纯净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电解水时,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少,正极收集到的是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13.解:A、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B、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正确;
C、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D、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4.解:仰视液体,看到的读数偏小,但量取的实际液体偏大,由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6mL实际比16mL大;俯视液体,看到的读数偏大,但量取的实际体积正好偏小,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8mL,实际小于8mL,所以倾出液体的体积是大于8mL。
故选:C。
15.解:A、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内的液体时先移动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固定在外焰部分加热,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用过的滴瓶上的滴管不能用水清洗,操作错误,符合题意;
C、若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土盖灭,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D、倾倒液体时细口瓶的塞子应倒放在桌面上,瓶口紧挨着试管口倾倒液体,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解:A、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为防止液体过多导致液体溅出伤人,液体不超过容积的,故正确;
B、使用酒精灯时,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故正确;
C、取用液体时,为节约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一般取1mL~2mL,故错误;
D、取用粉末状固体时,为节约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故正确。
故选:C。
17.解:A、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过程中只是水的三态发生变化,由于没有新物质生成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说法正确;
B、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其三态变化实现的,故说法正确;
C、水的天然循环中水分子不发生变化,由于该过程中,水的温度发生变化,水分子的能量月发生变化,故说法错误;
D、水的天然循环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故说法正确。
故选:C。
18.解:A、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B、化学变化的过程常会伴随能量变化,有的化学变化放热,有的吸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C、物质本身并无优与劣之分,但应用方法和目的却存在好与坏的差别,如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等,排放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D、可以利用化学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和改善环境,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9.解:①信息科学、②功能材料研制、⑥环境保护、⑦能源开发利用、⑧生命过程探索,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
故选:D。
20.解:A.6000L氧气经加压可装入40L的钢瓶中,是因为氧分子之间有间隔,在受压时间隔变小,氧分子的体积不变,说法不正确;
B.氢气与氧气属于不同物质,是因为它们由不同分子构成,说法正确;
C.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说法正确;
D.冰和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所以冰水共存物属于纯净物,说法正确。
故选:A。
二、理解与应用(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40分)
21.解:(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学科.化学改变世界的途径是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产生新物质;
(2)人类研究化学是因为化学与我们息息相关,为了创造很多所需的物质,并带给我们能量所需,人类在利用化学变化过程中,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同时还能消除我们不需要的有害物质;如:煤燃烧主要是获取能量,铁矿石炼成铁主要是获取物质;
(3)Ⅰ.科学探究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而有效的方式,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化学学习的一般方法为:首先提出疑问,接着提出猜想与假设,然后进行实验探究,收集证据,根据实验证据得出结论,最后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呼出的气体中一定有二氧化碳”属科学探究中的获得结论环节;
“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有二氧化碳”属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环节;
Ⅱ.①镁条燃烧会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伴随的是烟;
②硫酸铜晶体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硫酸铜和水,取少量硫酸铜晶体,放入试管中,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会观察到试管内壁上产生水雾,蓝色的硫酸铜晶体逐渐变成白色;
Ⅲ.①根据二氧化碳分子的结构可知,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②a.自来水中含有水和可溶性矿物质,属于混合物;
b.氧气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c.氧化镁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d.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属于混合物。
故答案为:(1)分子;原子;物质;变化规律;改造;应用;有新物质生成;
(2)物质;能量;能量;物质;
(3)Ⅰ.实验;获得结论;猜想与假设;①③④②⑤;
Ⅱ.①耀眼的白光;白色固体;
②白;
Ⅲ.①二氧化碳分子;一;两个氧原子;
②bc;ad。
22.解:(1)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中。
(2)为防止腐蚀胶头滴管,滴管取液后的滴管,使用滴管的过程中不可平放或倒置;平放或倒置可能造成的后果是腐蚀胶头。
(3)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4)在称量食盐的过程中,步骤应该是:先调好砝码和游码,然后向左边托盘添加固体物质;若发现指针向右偏转,说明固体物质药品的质量小于砝码的质量,故应增加食盐,直至天平平衡。
(5)在使用试管时,仰视读数测出的液体体积小于液体的实际体积,所以量取的液体体积大于10mL
故答案为:
(1)广口瓶;
(2)腐蚀胶头;
(3)引流;
(4)向左盘添加氯化钠;
(5)偏大。
23.解:(1)如图所示,电解水的实验中,通电一段时间后,玻璃管b中收集到的气体是氢气,可用燃烧的木条检验,是因为氢气能够燃烧生成水;
该端与电源的负极相连;
玻璃管a与玻璃管b中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约是1:2;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故填:氢气;燃烧的木条;负极;1:2;氢元素、氧元素。
(2)通电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水分子,保持不变的粒子是氢原子、氧原子,生成的新粒子是氢分子、氧分子,该实验证明,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故填:水分子;氢原子、氧原子;氢分子、氧分子;分子;原子。
(3)该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水氢气+氧气,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分解反应。
故填:水氢气+氧气;分解反应。
(4)氢气被誉为21世纪能源,作为新能源,绿色能源;其最主要优点为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
故填:B。
三.实验与探究(本题共2个小题,共20分)
24.解:(1)加入明矾的作用是使水中悬浮物沉降。
故填:使水中悬浮物沉降。
(2)操作A的名称为过滤,在进行该项操作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该图2中存在的两处明显错误没有用玻璃棒引流、漏斗末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
将错误改正后,完成了实验,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是滤纸破损、漏斗内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故填:过滤;烧杯;漏斗;引流;没有用玻璃棒引流;漏斗末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滤纸破损;漏斗内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向液体中加入物质甲可除去水样中的色素和异味,则该物质为活性炭,利用其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
故填:活性炭;吸附。
(4)操作B的名称为蒸馏,上述步骤中,加入试剂后发生化学变化的是③,是因为消毒过程中生成新物质。
故填:蒸馏;③。
25.解:(1)小亮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说明蜡烛具有的性质是密度比水小;
点燃蜡烛,蜡烛能够燃烧,说明蜡烛具有的性质是具有可燃性。
故填:密度比水小;具有可燃性。
(3)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故填:气态。
(4)由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即沸点比燃烧温度低时产生火焰。
由此推测:钠的沸点比燃烧温度低,在燃烧时,有火焰;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不产生火焰,说明镁的沸点>镁燃烧时的温度。
故填:沸点;有;>。
(5)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该选项做法合理;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该选项做法合理;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该选项做法不合理;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该选项做法合理。
故填:C。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