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一)教材分析
单元分析
本课选自《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20世纪初,世界形成联系密切的整体,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爆发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出现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斗争与相互渗透,并成为世界的长期内容。
本课分析
本课上接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下承亚非拉民族运动高涨。通过十月革命所建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它主要叙述了在列宁主义指导下,进行的十月革命,以及在建立新政权后,所进行的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实践的探索过程。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物、世界历史中重要的内容,又对后来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们的反抗斗争起到了鼓舞作用。因此,在历史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该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通过三年的初中历史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初步掌握了历史学习的方法,也具备了一定的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缺乏比较系统的世界近代史的知识体系,再加上这节课所涉及的时间跨度比较大,这给本节课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
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简单学过相关知识点,再加上近代中国一直在贯彻以俄为师的原则,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内容有所了解,因此本课的教学内容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突出重难点,以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直观再现历史的教学方法,通过呈现丰富视频图文资料,让学生体会和感悟到十月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在充分形成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学习历史的最基本的前提,列宁主义更是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对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过程中,认识到只有运用唯物史观,才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以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
2、时空观念:在对十月革命以及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过程的探讨中,能将其置于具体的时间之下,在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并在此基础作出合理的论述。
3、史料实证:通过对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观点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在对苏联历史经验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问题上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论述。
4、历史解释: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十月革命、斯大林模式等历史概念进行解释说明;并且尝试从背景、过程、影响等多个角度,说明导致这些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
5、家国情怀:通过对十月革命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探究,能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形成对历史的反思,从苏联的实践探索中吸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现实社会问题,立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列宁主义形成的过程及其内容;
2、十月革命的过程及其影响;
3、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难点:依据学生的现有水平,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借鉴意义。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内容由于所涉及的时间跨度比较大,且包含的事件众多,主要采用时间轴方法、材料分析法、问题比较法来进行。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在课堂上主动学习,通过时间轴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个清晰明了的认识;对相关史料的对比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从而对历史能够进行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逻辑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2分钟)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先提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那么同学们知道当今世上,除了我们中国之外,还有哪些社会主义国家吗?
生:古巴、越南、朝鲜。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但是漏掉了一个国家,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一共有5个社会主义国家,分别是中国、越南、古巴、老挝和朝鲜,那么同学们知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哪国吗?它是怎样建立政权呢?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又进行了哪些探索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现在请同学们把书本打开到93页,先阅读一下书本上面的相关内容。
(二)讲授新课(39分钟)
一、十月革命的胜利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把视线拉回到上个世纪之初的俄国,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20世纪初的俄国当时是一个怎样的社会状况?通过初中知识的学习,我们都知道,在19世纪中后期,实行了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的矛盾,促进了俄国的工业发展,那么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俄国社会是个什么样的情况呢?(展示相关材料)
材料一:19世纪末,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的4/5,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1901年,西欧资本家控制了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
——(美)莫斯《俄国史》
材料二: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恫吓、束缚和监视…….
1861年获得解放之后,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恶化了。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
——《人类文明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材料三:1916年底,前线俄军尚有29多万士兵连步枪都没有,只能几个人合用一支。1917年春,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近一半被强征入伍,使得农田荒芜,交通不畅,造成粮食供应紧张…..沙皇政府在战场上频吃败仗,国内危机四伏。
——《大国崛起》
师:通过以上阅读材料,我们一起探讨20世纪初俄国的社会状况。现在将全班分成三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并派一个代表分享你们的观点。
小组一:通过材料一,可以看出20世纪初期的俄国是一个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帝国主义国家,虽然经历了农奴制改革,但是社会上仍然存在较为浓厚的封建残余。
小组二:材料二,我们可以看出在俄国统治者严重,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恫吓、束缚和监视。1861年农奴制改革之后,人们的生活不但没有提高,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反而比以前更加恶化,这种巨大的反差感,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沙皇制度和农奴制残余与人们大众之间有极大的矛盾;除此之外,我们前面说到俄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工业的发展必定少不了工人的推动作用,当时的俄国无产阶级在促进工业发展,奉献自己劳动力的同时,却遭到了资产阶级大肆压榨和剥削,劳动和薪金的不平等,资产阶级无情的剥削无产阶级,可以看出当时垄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在政治上:俄国的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小组三:材料三看出一战期间,俄国也派兵参加,战争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前线战场的战败,更是引起国内人民的反抗,战争期间工人罢工的次数和人数都在急剧上涨,俄国人们都在反对这场战争,一战激化了本就沉重的各种社会矛盾,此外,当时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卷入到战争中,客观上为国内人民的反抗斗争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师:刚刚同学们总结的很好,通过刚刚的材料可以看出,20世纪初的俄国已经举步维艰,人们生活中水深火热之中,社会矛盾重重。
【设计意图】时间距今已有一段距离,学生对俄国的相关社会状况不熟悉,通过一系列的史实材料,引领学生逐步分析出20世纪初俄国的环境,锻炼学生从史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时空观念。
二、列宁主义的形成
师:俗话说,时势造英雄,既然要发动一场革命,不仅仅需要有客观环境的塑造,还离不开主观条件的作用,肯定需要领导人物,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位伟人出现了,他是谁呢?他就是列宁。
师:请同学们阅读书本92页,简单介绍一下列宁主义形成的过程。
生:1898年,在列宁的催促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1900年,成立《火星报》,为俄国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列宁主义的形成。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1903年召开的第二次代表大会,正式标志着列宁主义的形成,那么列宁主义都包含哪些内容呢?它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请同学们阅读书本93页,待会请同学们进行回答。
生:列宁认为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此外,他还认为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师:这位同学总结的很好,列宁根据当时俄国自身的发展情况,创造性的提出了这两条观点。除此之外,我们在前面的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中了解到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而共产主义必然取得胜利的客观规律性,列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阐释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的前夜。此外,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要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前提下在全世界同时发生,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取得胜利,建立社会主义政权。
师:列宁主义是发展中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具体的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形成对20世纪的俄国和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设计意图】列宁主义的形成和内容属于比较基础的史实部分,因而选择以提问总结的方式进行,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提取信息,提炼凝聚的能力。
师:到目前为止,人们进行革命的主客观条件都已经具备由此就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即将在俄国展开,这就是我们在初中时就已经掌握的二月革命,二月革命的过程以及革命的结果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初中所学习的知识,待会请同学作答。
生:1917年3月,即俄历2月,爆发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形成了以工农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
师:回答的很好,二月革命之后,俄国形成了两个政权,由于苏维埃政权缺乏工农群众的斗争经验,认为自身尚无能力管理国家,就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达成协议,由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权,管理国家大事。那么临时政府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他们采取怎样的措施呢?有没有满足人们群众最迫切需要的东西呢?(展示材料)
临时政府……从一开始就拒绝考虑绝大多数俄国人所需要的两样东西——和平和土地。……坚持认为,土地重新分配这样的重大改革,必须等到能真正代表人民并有权决定这一基本问题的立宪会议召开才能进行。同样,政府也不愿结束战争。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师:人们进行革命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啊?
生:面包和和平。
师:对,但是临时政府却不顾人们的需求,从一开始就拒绝考虑大多数俄国人所需要的和平和土地,同时,还继续履行俄国在国际上的“义务”,不愿退出一战,但却在前线战场上惨遭失败。这样一来,人们希望通过革命换来和平和面包就成为了奢望。革命进入了瓶颈期,苏维埃政权又会采取何种措施来应对呢?让我们继续来学习。
师:在革命存活的紧要关头,列宁从国外回到了彼得格勒,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在提纲中,他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并且主张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变成社会主义民主革命,为了减轻对无辜人们的伤害,主张采取和平转移的手段。
师:同学们认为和平转移的方法取得成功了吗?
生:没有。
师,回答的很好。并没有,就在苏维埃政权与临时政府洽谈之际,前线传来噩耗,1917年7月,俄军在前线惨败,引发了国内50万工人士兵示威游行,但临时政府却出动军队进行血腥镇压。七月流血事件让苏维埃政权意识到和平转移政权已经成为幻想,只有通过武装起义才能维护自身的权益,于是就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十月革命。
师:同学们,十月革命我们在初中就已经详细的掌握相关内容,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老师的提示,回顾一下有关十月革命的相关内容。
生: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11月,也就是俄历10月,是由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所领导,在当时俄国首都彼得格勒所爆发的一场革命运动,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在攻占冬宫的第二天,苏维埃就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被选举为委员长,正式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设计意图】由于本节课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比较多,对学生的接受能力要求比较高,但由于初中时期已经很详细的进行学习,让学生结合书本,对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加深印象。
师: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建立之初,就相继颁布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案》满足了人们最迫切的需要,受到人们的拥护和爱戴。那么十月革命又有哪些影响呢?(展示材料)
师:为什么会用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标点符号来形容十月革命呢?他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让我们继续来探讨。首先让我们看一下,为什么说对于俄国来说,十月革命是一个句号,请同学们通以下两则材料来分析一下。(展示材料)
材料一:十月革命使经济文化不发达的俄国,在短时间内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岳麓书社第20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
材料二: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超过德、英、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过程,开创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开辟出一条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大国崛起》
生一:十月革命的爆发,在政治上使经济落后的俄国结束了剥削阶级在俄国的统治,建立了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生二:在经济上,十月革命开启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新模式。
师:两位同学总结的都很好,十月革命使俄国推翻沙皇统治,建立起人民主权的国家,在经济上开启了独特的现代化强国进程。这是对俄国的影响,我们继续往下看对于世界来说为什么是一个感叹号?(展示材料和图片)
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我们通过之前的学习了解到,十月革命胜利之后,我国以李大钊等人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国率先掀起马克思主义的大旗,开始在中国出版期刊和杂志来宣传马克思思想,用先进的思想观点来拯救危亡的国家。不仅仅包括中国,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也鼓舞了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们的自身救亡图存的斗争活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生:十月革命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世界上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斗争运动。
师:回答的很好。此外,
苏俄作为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此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局面,逐渐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设计意图】十月革命的影响是比较抽象,但很重要的知识点,倘若直接得出结论学生很难理解,通过史料和图片的展示,让学生自行归纳提炼出历史意义,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将俄国革命与中国自身革命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师:经过四年的世界大战和沙皇政府多年剥削统治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发展异常苦难,社会矛盾尖锐。面对如此严峻的社会现状,苏俄又作出了哪些探索呢?这些探索有没有让苏俄摆脱这些困扰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索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师:新生的革命政权在建立之初,想要有一番作为,来维护自身权益,但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什么样子呢?(展示材料)
师:首先我们看一下材料一,当时的革命诗人杰米扬在诗中这样呼吁同胞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他口中的野兽和暴徒指的是什么呢?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我们在学晚清中国的时局图,那张图片上亦是用不同的动物来表示西方列强国家,同样的道理,这里的野兽指的是什么啊?
生:野兽指的是外国,暴徒指的是国内反革命势力。
师:回答的很好。苏俄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把它视为“毒瘤”,就与国内反革命势力联合起来,想尽一切办法把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欲彻底处之而后快。此外,在苏维埃政权管辖区内,还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他们的原料、燃料供应及其困难,还随时面临着断粮的考验,粮食严重匮乏,经济发展异常贫困。
师:在国内外反对势力的夹击以及严峻的社会危机下,苏俄为了解决这些困境,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请同学们结合书本和表格的提示,完成表格的内容,待会抽同学回答,(展示表格)。
生:时间是1918—1920年,背景是为了反击国内外敌人的进攻,保卫苏维埃国家,主要内容是在农业上实行的是余粮收集制,工业上实行的是中小企业国有化,在商业上主张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的展示,使学生能够感受苏俄建立之初面临的困境,加深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理解。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带领学生回顾初中知识点。
师:总结的很正确。在三年卫国战争时期,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余粮收集制,即农民按照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以此来保证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城市的饥荒。那么苏俄的这些主张有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吗?(展示材料)
材料一:……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列宁《论粮食税》,《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
材料二: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
师:列宁在,他们取得了胜利,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一种功劳,由此可以看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帮助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渡过难关,粉碎了武装进攻,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是列宁又说“他们错了”,列宁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
生:因为其所实行的余粮收集制,以及其低廉的价格从农民手中征购粮食,但是却卖出很高的价格,损伤了农民的利益。
师:回答的很好。余粮收集制,虽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但是这种巨大的差价,严重损害了农民阶级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
师:为了纠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带来的弊端,列宁又进行了怎样的探索呢?
生:实习了新经济政策。
师:对,就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为了纠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实施的,它又心在哪里?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又有哪些新的变化呢?让我们一起填写这个表格进行对比。
师:大家总结的很好,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俄经济得到了恢复,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回复与发展,同时也巩固了政权,实践证明,新经济政策是一条适合俄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设计意图】新经济政策是为了纠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而制定的,将两者制作成表格进行对比,认识到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意识到新经济政策是一条适合国情的正确的探索道路。
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经济方面的探索,在政治方面列宁又有哪些探索呢?
师:1922年底,在列宁的领导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在成立之初只有4个国家加盟,到了1940年,已经变成了15个国家的社会主义联盟,苏联的成立和扩大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逐步壮大,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话语权也越来越大,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师:人的一生总是短暂的,生老病死,谁也不能左右,1924年,列宁因病去世,历史选择了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接力棒交到了斯大林手中,由斯大林带领苏联人民开始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这样评价斯大林:他接手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鬼,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丘吉尔为何会发出这样的评价呢?斯大林在上任之初,就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比别人落后五十到一百年,一周都是敌人,我们必须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路程,要么做到,要么则是被打倒,面临死亡。为此,斯大林制定了两个五年计划。这一部分我们在初中就已经很详细的掌握,请一个同学结合书本的内容,带领大家回顾斯大林政策的主要内容。
生:在工业上,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注重军事工业的发展;农业上实行农业集体化(集体农庄);在经济体制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以计划经济的手段来管理经济生活。
师:这位同学总结的很正确。老师再来补充一点,1936年公布的新宪法,正式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式,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设计意图】在苏联的现代化探索道路上,斯大林模式是及其重要的一部分,由于初中已经很详细的有所掌握,本课的教材只有两行教材描述内容,注重讲述斯大林的影响和意义,因而斯大林内容基本史实的学习,采取学生结合书本并回顾知识点的学习方法,并未接下来的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埋下伏笔。
师:斯大林为了苏联实现共产主义呕心沥血,他的这些措施获得了怎样的效果呢?给苏联带来怎样的变化呢?(展示材料)
材料二:人类社会自此有了两种现代化途径,即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途径和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途径。前者走的是轻工业先行,通过市场调节经济生活的道路,……后者走的是重工业先行的道路,中央政府通过强有力的计划手段对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
——沈宗武所著《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
》
材料三: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师: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有人说它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传奇,为什么这样讲呢?请同学们通过以上的三则材料,将同学分成三组来依次总结这样评价的依据。
小组一:通过材料一,发现,苏联通过独特的发展模式,在很短的时间内疚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走上了现代化的工业发展道路,与此事西方国家的经济大危机形成鲜明的对比。
小组二:通过材料二发现,斯大林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全面的计划监管的经济发展体制,与西方国家优先发展轻工业,依靠市场进行调节的现代化发展途径截然不同,由此开创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发展模式。
小组三:通过材料三发现,苏联通过这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集中力量完成大事,此外,苏联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的发展,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和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好。斯大林模式的推行,使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成为了拥有核武器的现代化军事强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也逐渐提高。同学们我们看待任何一个历史现象、人物还是事件,都应该从全面的、客观的角度来分析研究,虽然斯大林模式带领苏联人民走上了现代强国的道路,那么他有没有缺点呢?又给苏联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展示材料)
材料二: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
——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
材料三:在列宁格勒生产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师:请同学们按照刚刚的分组,来依据老师给出的材料,尝试分析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所在。
生: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小组一:通过材料一的表格和图片发现,虽然经济得到发展,但是人们的生活水平非但没有提高,还有所下降的趋势;此外,还由于一味的注重重工业的发展,忽视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导致了苏联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发展的极度不平衡性。
小组二:通过材料二看到,农业集体化政策,吧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在这个过程中,农民的利益严重受损,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小组三:通过材料三发现,高度集中的计划集中体制由国家统一管理全部的经济活动,容易造成企业和地方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体制日益僵化。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好,都非常正确。斯大林模式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带来了苏联的现代化强国之路,但是由于没有尊重经济发展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模式发展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虽然此后的历届领导者都对此有所改变,但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也为此后苏联的解体埋下了隐患。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图片、表格以及学者的文献资料,逐步引导学生从史料中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史学观念;在分析史料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客观全面多角度研究历史,加强唯物史观的塑造。
(三)课堂小结(5分钟)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到此就讲完了,让我们一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十月的胜利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我们用时间轴的形式一起来总结一下,接下来我们做几道题来巩固一下。
1、下列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苏俄政府 ②沙皇政府
③苏联政府
④临时政府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①③②④
D.②①④③
2、1933年1月,斯大林在报告中指出:1932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与1928年相比,其水平增加到219%。对此分析错误的是
A.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计划经济体制发挥积极作用
C.政府重点发展重工业
D.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
3、2008年度中国“十大流行语”排行榜上,排在前两位的是“北京奥运会”、“金融危机”,如果1917年的俄国也有一个“年度十大流行语”排行榜,你认为排在前两位的应是
A.十月革命、人民委员会
B.苏联成立、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新宪法
D.一五计划、赫鲁晓夫改革
学生一:选B,1917年2革命推翻沙皇政府,建立临时政府;1917年10月,推翻临时政府,成立苏俄政府,1922年,苏联成立。
学生二:选D。两个五年计划后,苏联工业总产值世界第二,欧洲第一。
学生三:选A。苏联成立1922年,新经济政策1921年,农业集体化和属于两个五年计划时期,新宪法是1936年,赫鲁晓夫于1956年上台。
(四)课后作业:(2分钟)
师:在这节课结束的时候,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思考,下节课进行讨。
【设计意图】通过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引导学生探究从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中汲取的经验和教训,逐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起国家复兴的民族责任感。
板书设计
三、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运用大量的史料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到20世纪俄国的社会状况,能够获得更加直观的感受,帮助学生厘清十月革命、斯大林模式带来的影响,引导学生学会“论从史出”,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
2、步步设疑,让学生在探究中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利用问题情境引发思维冲突,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去突破已有知识的束缚,乐于对未知知识的学习与构建。
3、注重从多角度还原真实的历史。本课教学使用的材料设计列宁、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斯大林等人的文集、视频、学者观点的文字材料等,让历史呈现立体感,从多个角度让学生感悟真实的历史感。
(二)存在问题
1、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史料的阅读存在恐惧感。在高一教学中如何采用丰富的史料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仍需要长期的努力。
2、在引用材料时,应进一步重视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材料的信息,用足用好每一段史料。
3、在教学内容的细节处理上,仍存在部分内容衔接不是很流畅,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力求做到更加严谨、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