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有关文学常识及本文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美好的祝愿将古诗词拓展到现实生活,深刻领悟词中的感情能初步鉴赏品评名句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一起坐在这里,听着悠扬的曲调,在这屏幕上欣赏到了中秋的月色,如果我们一起由历史的长河向上追溯,追溯到上百年、上千年前,在我国古代,有很多文人,他们在欣赏中秋月的时候,产生了很多感触,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就是大文学家苏轼的一首咏月词。我们先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的词评家胡仔曾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余词尽废”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这首词是一朵特别美丽的奇花,当它开放后,其他的花朵都失去了光彩。从“余词尽废”,可见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之高。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词。先了解作者
二、走近苏轼,检测字词读音\词意
①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他在诗、词、文、画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
②他既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③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宫阙(què)
玉宇(yǔ
)
朱阁(gé)
绮户(qǐ
)
无眠(mián)
婵娟(chánjuān)
三、讲授新知
1、解读小序。小序,交代了写词的时间和缘由。
中秋意味着什么?(团圆);子由是苏辙的字。
2.背景:写作此词时,苏轼41岁,为密州太守.
此时苏轼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苏轼、苏辙两兄弟从小志同道合,在文学上珠联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苏轼因乌台诗案倍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
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3.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圈划停顿
4.学生朗读练习(小组合作)
5.根据注释小组讨论疏通这首词的大意。提问检测重点字词句的解释
四、分析课文
1.共读课文,赏析诗词。
①诗的上阙主要写什么?表现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上阕:写望月。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②质疑二:阅读下片,回答问题
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问什么无眠?学生齐读
夜已深了,失意与离愁涌上心头,使词人难以成眠。(结合背景)
师:这几句又应该怎样读?注意揣摩
2.词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
由怨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到感悟人生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最后又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共赏人间美景作结。表现出作者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豁达胸襟。
4师小结:上阕:写望月。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写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乐观的情致和旷达的胸襟。(板书)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词,我想单靠这一节课粗浅的学习,我们是无法完全体会到的这首词所蕴含的意境,也许当我们待到成年时,再来读这这首词,可能会咀嚼到更深层的情感。
五、结束语
师:结束语: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用一生的阅历去体验。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引起了亿万人的共鸣,激荡着亘古不变的思亲情怀,深触每个人的心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