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山水》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本课通过对意境、处理空间关系的“三远法”和画家情感的表达等观察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追求和表现方法的理解。
本课设计比较与感悟,让学生理解中国山水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的表现方法。
通过欣赏《富春山居图》和《千里江山图》,欣赏和评述两位画家运用不同笔墨风格表现的山水画,分析作品中的透视、造型、构图的不同并做描述,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景随步移、散点透视的特点,了解山水画透视的“三远法”,体会山水画“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节课,八年级的学生对中国画的笔墨技法有极为粗浅的认识,但对“怎样欣赏古代中国山水长卷”是个空白,尤其是本课内容。关于《富春山居图》、《千里江山图》所欣赏的方方面面,取其中任何一点欣赏都非一节课能完成。另外由于年代久远,学生有多大的欣赏兴趣也很难说。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古代哲学、文学、文人的情怀、历代山水画论中阐述的山水画创作法则等息息相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用相关诗句体会作者作画时的意境之美,处理空间关系的三远法,理解散点透视等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让学生加深对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追求和表现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山水画的艺术魅力,学会观察自然,抒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让学生知道,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我们的学习与热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山水画作品的特点,会分析三远法以及景随步移等方法。
教学难点: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和感悟山水画,让学生体会山水画的意境的表达,并感悟画家的意境之美。
【教学方法】
范例观察法:分析三远法的特点,学会欣赏不同的画作。
对比法:通过分析艺术作品中的各个形象,对比富春山居图原图和处理过后的图,才能更好地感知“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这一概念。
活动探究法:通过探究,了解不同艺术家在创作美术作品时的创新精神,让学生体会画家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欢迎来到美术课堂,许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三张富有诗意的山水画作品,此时你脑海中会浮现出哪些诗句呢?第一张:一汪平静的湖水中间,只有一位老翁垂钓。《千山鸟飞绝,万境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第二张:古道上凄冷,只有一人一马,《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第三张:江面冷清,春潮上涨,湖面横了两艘渔船。《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听完同学们的回答,我感觉原本美丽的画配上大家的诗变得更有意境了。
我们之所以能迅速的将画面和相关诗句联想到一起,正是中国山水画家就是追求这样一种诗的意境,将所有情感寄托于山水中,营造可有。可居的画面,今天就让我们踏寻古人的足迹,一同寄情山水。
(设计意图:通过画配诗,了解画家就是追求诗意的画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由浅入深的对本课进行学习探索。)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通过三张自然风景和《富春山居图》的结合了解三远法。
A三远法构图
中国有着许多锦绣山川和独一无二的自然风光,接下来许老师为大家推荐这一一处美丽的江南风光,它位于浙江省富春江两岸,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那里的美景。
同学们你们能感受到摄影师在拍摄这三组作品时的视角是怎样的吗?是位于山脚还是置身山顶或是远望后山呢?哪位同学能分享一下你的理由。
北宋中期卓越的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一书中提出中国山水画表现“远”的三种艺术手法。那便是高远、深远、平远。
走进画中,播放视频欣赏并寻找三远法,黄公望就是使用这种自近山而望远山的平远视角绘制出了富春江水泱泱。正是由于黄公望运用了自山前而窥山后的俯视的视角,才能既看到整座山的全貌,还能描绘远处蜿蜒的河水,林木疏秀。我们既能看到山脚,又能仰望山巅,于是我们说运用了这种仰视的视角来描绘看到高峰突起远岫渺茫的美景。
师小结:“三远法”的确立是中国传统山水画成熟的一个体现。它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性,把人的视线引发开去,导向无限的空间,充分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创造性。
B虚实相生
师:接下来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处理过后的《富春山居图》,和原画相比,景色发现了什么样的变化,还有美感吗?
不,同学们都异口同声的说不好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不好看呢?
生:不美。老师将留白去掉了。
师:留白承担了哪些景色呢?
生:分明在空白处看到了天/地/水/云,
师:这就是山水画中神奇的留白。留白还带给人了怎样的感觉?
生:无限的闲暇!
师:这种无限的遐想我们称之为虚,画处则代表实!。中国画里还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吗?那哪里又是疏呢?哪里又是密呢?
师:我们来指一下,是不是很神奇,刚好我们刚才说空白的地方又是疏,画处又是实。于是我们说中国画里空白处重要吗?对空白处与画处一样重要,有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于是中国画家讲究虚实结合,疏密有致。正因为这种虚实结合,疏密有致,艺术家才能展示这种辽阔宏大与细腻生动。
活动二:视频欣赏—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并学习移步换景、散点透视
北宋徽宗年间,18岁的天才少年王希孟应宋徽宗的指示,要求描绘出大宋的锦绣山川。没成想数月之后,王希孟一大青绿山水的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渺的江河湖水。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成为我国青绿山水的典范之作。
师:你能谈谈观看后的感受吗?
生:当我们跟随是站在这幅画卷前面的时候,你真的不得不感叹,青绿山水的巅峰,我泱泱大国艺术的璀璨,确实会带给我们无法形容的没和震撼。
生:我觉得看到这幅千里江山图后,这种青绿山水的颜色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我也能感受到,当王希孟将作品交给宋徽宗时,宋徽宗流露出的喜悦之情。
A:移步换景
师:这幅《千里江山图》足足有12米长,我们现在来思考一个问题,你在欣赏这幅长卷时,你的视角是只停留在一处景物上吗,是静止不动的吗?
生:不是。
师:那么你从这12米长卷中都看到了哪些景色?
生:山、水、云、桥、房子、等等
师:刚才我们所说的眼睛跟随景色不停的移动在我们中国画中,就叫做景随步移。画家再加以桥梁、游船、渔舟衔接或呼应,使各段山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巧妙地连成一体。B:散点透视
我们以这幅画为例,每个部分都成为独立的景点。由于我们跟随景点不同的移动的脚步。就会使我们看到景物越来越多,越来越多。我们把独立的点连接起来,就会形成数十米,百十米的画作。我们将这种独特的观察方法成为散点透视。
C:寄情于景
通过对王希孟的传奇身世,和通过提问“为什么家国天下的任务宋徽宗要让一位少年完成。”
生:老师我觉得也行宋徽宗正是由于欣赏王希孟的18岁,18岁的人,能有哪些人生阅历呢,这个年纪既有一定对世界的认识又没有被世俗所污染。也许徽宗正是想用他的这种纯真,去描绘大宋江山。
生:老师我觉得《千里江山图卷》不仅仅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也是他们师徒共同的千里江山。我感受王希孟以惊人的毅力和耐心把自己全部的才华和魂魄都注入到了这幅画中,也感受到了宋徽宗看到此画后的骄傲与欣慰,
中国山水画绝不仅仅只讲三远的运用,虚实的结合、移步换景的艺术效果,更讲究画家对于画面的真情流露。
活动三:请同学们观山水,品佳画!
同学们中国山水名画数不胜数,接下来,老师再为大家推荐几幅名作,我带来了5个信封,每个信封里各有一张山水作品?你会怎样介绍这些作品的意境之美呢?一会请大家观山水,品佳画!
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打开信封,你会得到关于这组绘画作品的基本信息,3分钟后,请同学们派组内代表为我们做讲解。接下来我们欣赏一下老师和同学们的作品,谁来谈谈看过后的感受?画作一赏析:范宽《溪山行旅图》、画作二赏析:李可染《漓江山水》、画作三赏析陆俨少《黄山图》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两方面了解了中国画意境的表现和技法的表达,面对自然景观,我们不能照搬现实。而是要将客观景物和自己内心的情感相结合,只有情景交融,才能营造一定的艺术境界。中国山水画以“搜近奇峰打草稿”的创作思维方式和“因心造境”的艺术特点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块瑰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讲我们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下节课请同学们带来笔墨纸砚等中国画使用的工具,我们进行山水画绘画练习。
【拓展活动】
最后留给同学们一些思考。我们都知道宋朝有个书画院,也是科举考试的一部分来看几道考题,老师先揭秘题目2和题目4的答案,我们一起看一下踏花归去马蹄香,画面中并没有花瓣和花香,而是在马蹄下吸引来了一群闻到花香的蝴蝶题目四,深山藏古寺,画面中也没有看到古寺,而是看到了一个挑水的小和尚,想必古寺就在不远处。另外两道题目留给下节课我们一同分享你的答案。
【板书设计】
寄情山水
三远法.平远、深远、高远
虚实结合,疏密有致
景随步移动、散点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