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出师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写作脉络。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掌握重点词句。
2.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学习难点:
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学法指导:
运用’分类集聚”的方法,梳理一些常见的文言现象,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梳理文中叙述与议论的语句,进而把握本文夹叙夹议的手法的特点。
圈画出文中称“先帝”“陛下”“臣”的句子,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关于“表”。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是臣子写给帝王的一种特殊奏章,用于表达臣子对帝王的忠诚和希望。表文采用的表达方式一般是议论和叙事,但往往又带有强烈的抒彩。“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其内容,或表明精忠报国之心,或献攻略之策。
“出师表”就是军队出征前,主帅写给帝王的表文。诸葛亮的《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写给后主刘禅的表文。
2.关于“陛下”
“陛下”是封建时代臣民对皇帝的称谓,“陛”本来是指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战立,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以示皇权的崇高。
二、预习任务
1.初读课文,正音标注节奏。
2.结合注释,口译和笔译全文。
3.完成“思考探究二、三题”及“积累拓展五”
三、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1)《出师表》的作者是
,他是
时期著名的
家,
家。“表”是古代
的一种文体。
(2)表文一般采用
和
的表达方式,又往往带有
色彩,如本文就是以
为主,兼用______
和
。
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崩殂(
)
陟罚臧否(
)
昭(
)
攘除(
)
郭攸之(
)
裨补阙漏(
)
猥自枉屈(
)
桓()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
(2)以光先帝遗德__________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__________
(4)悉以咨之__________
(5)由是感激__________(6)遂许先帝以驱驰__________(7)深入不毛__________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4)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6)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5.根据要求填空。
(1)《诸葛亮集》中有这样一句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
,
”一致。?
(2)“妄自菲薄,引喻失义”造成的结果是:
。
(3)文中揭示西汉兴隆原因的句子是“
,
”。?
(4)文中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
,
”。?
(5)文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
”。?
6.理解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文章起笔即从蜀国的不利因素谈起,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为什么?
(3)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先帝,有何用意?
(4)《出师表》一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决心?
7.下面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第一部分(1—5段)寓情于议,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B、前五段一开始提到“先帝创业”,接着依次说先帝对贤臣的“殊遇”、“简拔”的标准和论史时的“叹息痛恨”,既表达了对先帝的崇敬、爱戴之情,又有激发刘禅效法先人的作用。
C、第二部分(6、7段)也是寓情于议,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命以来”的工作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D、第三部分(8段)中,“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辞情恳切,更足以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体现。
【课中导读】
一、朗读课文
要求:认真听读、跟读,注意字的读音标注句的节奏。
二、整体感知
1.本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
明确:
2.
诸葛亮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三、疏通文句,解读内容
(一)细读第1自然段
1.译读第1自然段。(PPT)
2.朗读第1段,再理解分析。
(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明确:
(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明确:
(3)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明确:
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明确:
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对国君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明确:
(7)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明确:
(8)这段分析天下大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二)细读第2自然段
1.译读第2自然段。(PPT)
2.朗读第2段,再理解分析。
(1)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
明确:
(2)如何具体执行????????
明确:
(3)提出怎样的劝诫???????
明确:
(4)“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明确:
(三)细读第3、4自然段
1.译读第3、4自然段。(PPT)
2.朗读第3、4段,再理解分析。
(1)这两段列举了哪些人?他们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
提出亲贤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明确:
亲贤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
(4)概括第3段的内容。
明确:
(5)为何举荐向宠?具体如何举用?亮认为举用向宠将军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
(6)概括第4段的内容。
明确:
(四)细读第5自然段
1.译读第5自然段。(PPT)
2.朗读第5段,再理解分析。
(1)本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明确:
先汉兴隆后汉倾颓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明确:
“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
明确:
(4)“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明确:
3.小结: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
4、5两段,提出“亲贤远小”的建议。
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
(五)细读第6自然段
1.译读第6自然段。(PPT)
2.朗读第6段,再理解分析。
①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语句。
明确:
②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
明确:
③“感激”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④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
明确:
⑤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明确:
⑥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明确:
(六)细读第7自然段
1.译读第7自然段。(PPT)
2.朗读第7段,再理解分析。
(1)第7段主要内容有哪些?
明确:
(1)亮夙夜忧叹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2)第7段追忆“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关于刘备托孤:
刘备临终前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即阿斗)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勒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3)出师之前作者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是哪句?
明确:
(4)诸葛亮出师的目的是什么?(确切的说是哪几句话?)
明确:
3.小结第六、七段。
说说6、7段在表达方式上与前文有何不同。
明确:
(七)细读第8自然段
1.译读第8自然段。(PPT)
2.朗读第8段,再理解分析。
(1)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明确:
第二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明确:
第三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
明确:
(4)哪一句话表现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明确:
(5)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体现了诸葛亮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6)领会第8段的写作思路。
明确:
3.小结第七、八段。
(1)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
明确:
(2)作者对贤臣和后主提出的这些要求,目的是什么?
明确:
四、深入探究
1.文章主要向后主进谏,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既然“益州疲弊”,又为何要出师伐魏?
明确:
2.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
明确:
3.全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果用原文句子表述应是哪一句?
明确:
4.主旨归纳:
本文叙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人物形象
文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你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讨论)
六、层次结构
1.以表达方式为主,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文中标记)
2.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的特点是如何阐明的?
明确:
3.课文全文着眼于以情感人,这个“情”是怎样的“情”?
明确:
4.第二部分“寓情于叙”的特点是如何阐明的?
明确:
5.本文是如何把议论、抒情和叙事融为一体的?
明确:
七、写作借鉴
1.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整个作品贯穿着一条情线,即“报先帝,忠陛下”。文中____次提到先帝,____次提到陛下,发自肺腑,辞情恳切,催人泪下。
《出师表》中表現的父子、君臣之情十分感人。
父子之情:
君臣之情:
(2)《出師表》中多次提及先帝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
2.骈散结合,音韵和谐。
文章多用四字句、对偶句、排比句等,在形式上字数相等,音韵和谐,句子对称,给人以整齐的美感。除此之外,作品还间杂用了一些长句,长短句相间,节奏整齐又富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不仅形成视觉上的句式美,而且又为听觉上的节奏美与音韵美奠定了基础。
3.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整个作品,按照“_________——规劝进言——___________——临表惜别”的结构展开,形势如何、什么建议、什么目标,人员安排和使用,事实与道理都讲述得清楚明白,展现出严谨的结构美。
八、拓展延伸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许多多著名的政治家,如何衡量他们?你认为一个比较完美的政治家,应该具备那些条件?
明确:
九、文言知识积累(PPT)
十、随堂训练(PPT)
【课后导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由是感激 由:
?
(2)北定中原
北:
?
(3)庶竭驽钝
竭:
?(4)察纳雅言
纳:
?
(5)臣不胜受恩感激
胜: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请结合选文内容,试着分析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4.选文中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对当今社会有哪些现实意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出师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写作脉络。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掌握重点词句。
2.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学习难点:
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学法指导:
运用’分类集聚”的方法,梳理一些常见的文言现象,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梳理文中叙述与议论的语句,进而把握本文夹叙夹议的手法的特点。
圈画出文中称“先帝”“陛下”“臣”的句子,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关于“表”。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是臣子写给帝王的一种特殊奏章,用于表达臣子对帝王的忠诚和希望。表文采用的表达方式一般是议论和叙事,但往往又带有强烈的抒彩。“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其内容,或表明精忠报国之心,或献攻略之策。
“出师表”就是军队出征前,主帅写给帝王的表文。诸葛亮的《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写给后主刘禅的表文。
2.关于“陛下”
“陛下”是封建时代臣民对皇帝的称谓,“陛”本来是指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战立,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以示皇权的崇高。
二、预习任务
1.初读课文,正音标注节奏。
2.结合注释,口译和笔译全文。
3.完成“思考探究二、三题”及“积累拓展五”
三、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1)《出师表》的作者是
诸葛亮
,他是
三国
时期著名的
政治
家,
军事
家。“表”是古代
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
的一种文体。
(2)表文一般采用
记叙
和
议论
的表达方式,又往往带有
抒情
色彩,如本文就是以
议论
为主,兼用
记叙
和
抒情
。
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崩殂(
)
陟罚臧否(
)
昭(
)
攘除(
)
郭攸之(
)
裨补阙漏(
)
猥自枉屈(
)
桓()
答案:cú
pǐ
zhāo
rǎng
yōu
quē
wǎng
huán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
(2)以光先帝遗德__________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__________
(4)悉以咨之__________
(5)由是感激__________(6)遂许先帝以驱驰__________(7)深入不毛__________
答案:(1)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2)发扬光大
(3)给予(4)都
(5)感奋激发
(6)奔走效劳
(7)不生长草木。句中指贫瘠、未开垦的地方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
(2)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发扬有志之士的气节。
(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对于他们的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
(4)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倾覆衰败的原因。
(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
(6)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询问(治国的)好方法,识别和采纳正直的进言。
5.根据要求填空。
(1)《诸葛亮集》中有这样一句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 陟罚臧否 , 不宜异同 ”一致。?
(2)“妄自菲薄,引喻失义”造成的结果是:
以塞忠谏之路也
。
(3)文中揭示西汉兴隆原因的句子是“ 亲贤臣 , 远小人 ”。?
(4)文中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 苟全性命于乱世 , 不求闻达于诸侯 ”。?
(5)文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 , 奉命于危难之间 ”。?
6.理解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文章起笔即从蜀国的不利因素谈起,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告诫后主形势危急,应修明内政,为后文提出的三点建议做铺垫。
(2)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为什么?
①开张圣听;②赏罚严明;③亲贤远佞。其中最主要的是第三条,因为它是这三条建议的核心。
(3)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先帝,有何用意?
勉励后主继承先帝的遗志,完成先帝未完成的大业,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4)《出师表》一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决心?
主要表达了作者想要报答先帝的深厚恩德和效忠刘备父子的真挚情感以及“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或:成霸业,兴汉室)的决心。
7.下面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本文第一部分(1—5段)寓情于议,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B、前五段一开始提到“先帝创业”,接着依次说先帝对贤臣的“殊遇”、“简拔”的标准和论史时的“叹息痛恨”,既表达了对先帝的崇敬、爱戴之情,又有激发刘禅效法先人的作用。
C、第二部分(6、7段)也是寓情于议,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命以来”的工作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D、第三部分(8段)中,“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辞情恳切,更足以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体现。
【课中导读】
一、朗读课文
要求:认真听读、跟读,注意字的读音和句的节奏。
(一)正音
崩殂(cú)
疲弊(bì)
侍(shì)卫
郭攸(yōu)之
费祎(yī)
恢弘(huīhónɡ)
攘除(rǎnɡ)
咨诹(zōu)
遗诏(yízhào)
猥(wěi)
夙(sù)夜
斟酌(zhēn
zhuó)
倾颓(qīnɡ
tuí)
妄自菲薄(fěi)
裨(bì)补阙(quē)漏
以遗(wèi)陛下
性行淑均(xínɡ
shū)
行(hánɡ)阵和睦
以彰(zhānɡ)其咎(jiù)
以塞忠谏(sè)
陟(zhì)罚臧否(zānɡpǐ)
庶竭驽钝(shù
jié
nú
dùn)
(二)你读准节奏了吗?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3.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4.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5.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6.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7.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8.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二、整体感知
1.本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
明确:写于蜀汉建兴五年蜀汉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犹亭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
2.
诸葛亮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
三、疏通文句,解读内容
(一)细读第1自然段
1.译读第1自然段。(PPT)
2.朗读第1段,再理解分析。
(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明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
(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明确: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
(3)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明确:主要原因是:先帝中道崩殂;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明确: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对国君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明确:“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7)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明确:意在激发刘禅继父之志和启示他学先帝用人之明。
(8)这段分析天下大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分析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希望刘禅“居安思危”。
3.小结。
概括段意。
明确:本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二)细读第2自然段
1.译读第2自然段。(PPT)
2.朗读第2段,再理解分析。
(1)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
明确: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不应异法。
(2)如何具体执行????????
明确: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3)提出怎样的劝诫???????
明确: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4)“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明确:“宫中”“府中”。
3.小结。
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
(三)细读第3、4自然段
1.译读第3、4自然段。(PPT)
2.朗读第3、4段,再理解分析。
(1)这两段列举了哪些人?他们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第3段,宫中(内):人物:郭攸之、费讳、董允等。
特点: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第4段,府中(外):
人物:将军向宠。
特点: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提出亲贤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明确: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亲贤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必然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4)概括第3段的内容。
明确:述说文臣的安排——举荐贤才,着眼于思想品质。
(5)为何举荐向宠?具体如何举用?亮认为举用向宠将军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6)概括第4段的内容。
明确:述说武将的安排——举荐武将,赞其德才兼备。
3.小结第三、四段关系(PPT)
(四)细读第5自然段
1.译读第5自然段。(PPT)
2.朗读第5段,再理解分析。
(1)本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明确:第一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汉兴隆后汉倾颓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明确:(正面)亲贤臣,远小人;(反面)亲小人,远贤臣。
“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
明确:指先汉兴隆,后汉倾颓。
(4)“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明确:亲贤臣,远小人。
3.小结: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
4、5两段,提出“亲贤远小”的建议。
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
(五)细读第6自然段
1.译读第6自然段。(PPT)
2.朗读第6段,再理解分析。
①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语句。
明确: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②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
明确: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③“感激”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④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
明确: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⑤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明确: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⑥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明确:作者自叙本志,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出师伐魏,“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以报答先帝。
(六)细读第7自然段
1.译读第7自然段。(PPT)
2.朗读第7段,再理解分析。
(1)第7段主要内容有哪些?
明确:①叙托孤之事,提挈全段;②受命以来的心情、行动;③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出师目标;③补笔。
(1)亮夙夜忧叹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第7段追忆“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说明“出师”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这是他“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
●关于刘备托孤:
刘备临终前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即阿斗)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勒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3)出师之前作者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是哪句?
明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七擒孟获”,安抚夷人;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安定了后方,做好战备。
(4)诸葛亮出师的目的是什么?(确切的说是哪几句话?)
明确:“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3.小结第六、七段。
说说6、7段在表达方式上与前文有何不同。
明确:前文主要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向刘禅提出建议;第6和第7段主要用“叙述”(记叙)的表达方式,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
(七)细读第8自然段
1.译读第8自然段。(PPT)
2.朗读第8段,再理解分析。
(1)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明确: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第二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明确: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第三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
明确:诚宜开张圣听。
(4)哪一句话表现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明确: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5)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体现了诸葛亮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结尾是表文的结语,表明诸葛亮临行前的百感交集,无限眷恋之情。这本来是“表”这种文体的套语,但其声呜咽似泣,其情沛然如注,勤勤恳恳之态全现,耿耿忠心尽袒。
(6)领会第8段的写作思路。
明确:首先,严于律己,立下军令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其次,严格要求朝廷诸臣和后主:“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要有“兴德之言”;“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最后,表白不胜依依之情。
3.小结第七、八段。
(1)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
明确:以出师为己任:“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作者对贤臣和后主提出的这些要求,目的是什么?
明确:目的是消除北伐的后顾之忧,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
四、深入探究
1.文章主要向后主进谏,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既然“益州疲弊”,又为何要出师伐魏?
明确:文章开篇以蜀国形势谈起,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在这种情况下,“侍卫之臣,忠志之士”,他们不忘先帝遗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是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了三项治国主张。
“益州疲弊”是指蜀国在“三分”中处于不利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用了五年时间做准备,主要措施有:①跟吴国通好;②加强内政建设;③平定南方的叛乱。可见,出师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
2.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
明确:三条建议: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
亲贤远佞是三条建议的核心。因为“亲贤远佞”是前两条建议的思想基础,“广开言路”是前提,“赏罚分明”是关键,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
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3.全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果用原文句子表述应是哪一句?
明确:抒发了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4.主旨归纳:
本文叙述了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言辞恳切地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他忧国忧民、鞠躬尽瘁的忠心。
五、人物形象
文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你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
明确1:忠心耿耿、淡泊名利、知恩图报、深谋远虑的忠臣形象。对先主刘备忠心耿耿,竭力辅佐后主刘禅;为建立蜀国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智慧的化身等。
明确2: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远是后代胸有抱负、腹有诗书,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武侯祠前的杜甫、61岁的陆游不就是例子吗?当我们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时,不也深深地体味出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吗?当我们解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时,不也深深地被陆游满腔豪情所感染吗?
另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是报知遇之恩。他只忠于刘备,忠于自己的才能,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行为。如果他爱国爱民,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不就是因为刘禅的昏聩无能吗?
六、层次结构
1.以表达方式为主,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寓情于议)
第二部分(6、7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寓情于叙)
第三部分(8段)分清责任,表明诚意。(抒发感情)
2.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的特点是如何阐明的?
明确: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3.课文全文着眼于以情感人,这个“情”是怎样的“情”?
明确:报先帝,忠陛下。
4.第二部分“寓情于叙”的特点是如何阐明的?
明确:这两段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5.本文是如何把议论、抒情和叙事融为一体的?
明确: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义,情理交融,言辞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七、写作借鉴
1.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整个作品贯穿着一条情线,即“报先帝,忠陛下”。文中13次提到先帝,7次提到陛下,发自肺腑,辞情恳切,催人泪下。
《出师表》中表現的父子、君臣之情十分感人。
父子之情:指出先帝创业艰难,盼后主能发奋积极;多次提及先帝,劝告后主追念先帝遗训,亲贤远佞;述身世,表明自己尽忠报先帝及为后主效力。
君臣之情:以臣子身份向后主提出建议及推荐人才;说明自己北伐的决心及各大臣职責。
(2)《出師表》中多次提及先帝的用意。
明确:感激先帝知遇之恩;感慨先帝创业艰辛,警惕后主;以父子之情感动激励后主;加强劝说后主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2.骈散结合,音韵和谐。
文章多用四字句、对偶句、排比句等,在形式上字数相等,音韵和谐,句子对称,给人以整齐的美感。除此之外,作品还间杂用了一些长句,长短句相间,节奏整齐又富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不仅形成视觉上的句式美,而且又为听觉上的节奏美与音韵美奠定了基础。
3.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整个作品,按照“分析形势——规劝进言——陈情述志——临表惜别”的结构展开,形势如何、什么建议、什么目标,人员安排和使用,事实与道理都讲述得清楚明白,展现出严谨的结构美。
八、本课小结
《出师表》以“形势”使对方震动,以“情感”使对方感动,以“措施”教导对方,以“事业”激励对方,肝胆相照,情深意厚,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封建统治者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之恩,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今天,人们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则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意。作为新世纪的热血青年,我们应该胸怀祖国,心系人民,做时代的骄子,做人民的公仆。
九、拓展延伸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许多多著名的政治家,如何衡量他们?你认为一个比较完美的政治家,应该具备那些条件?
明确:1.应该有远大的抱负,坚强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
2.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洞悉当时国家之形势,针对国计民生症结所在,提出兴利除弊的方案;
3.能知人善任,选拔贤才;
4.能集思广益,善于采纳群言,改进工作。请结合本文所学和《三国演义》对诸葛亮进行评价。
十、文言知识积累(PPT)
十一、随堂训练(PPT)
【课后导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由是感激 由: 因为
?
(2)北定中原
北: 向北
?
(3)庶竭驽钝
竭: 用尽(竭尽) ?(4)察纳雅言
纳: 采纳,接受 ?
(5)臣不胜受恩感激
胜: 经得住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只求能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贵。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了任命,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东吴)。
3.请结合选文内容,试着分析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忠于职守,严于律己,做事谨慎,知恩图报。
4.选文中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对当今社会有哪些现实意义?
示例:当今社会的进步依然需要广开言路,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才能办好事情;需要严明法纪,赏罚分明,才能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在选拔任用人才上,应任用有识之士,以更好地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答出两个方面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