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件共18张PPT+4音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件共18张PPT+4音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13 17:57:03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934.10——1936.10)
1
1、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体会长征精神。
2、通过对长征的学习,真切地体验长征精神的伟大,革命的艰辛,从而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学习目标
第一篇章:为什么长征?
农村革命根据地图
中央
左右江
鄂豫皖
海陆丰
湘鄂赣
湘赣
闽浙赣
湘鄂西、湘鄂边、洪湖
川陕
时间


领导人
战略战术
结果
第一至四次
1930年

1933年
10万
4万
20万
3万
30万
3万
50万
7万
毛泽东
(前三次)
胜利
博古
李德
避敌主力诱敌深入
集中优势
各个击破
失利
分散兵力,进攻冒险,防御保守。
1933年10月至
1934年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周恩来
朱德
(第四次)
50万
第五次
8万
军队人数
左倾错误
第二篇章:重走长征路
小组合作:
完善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图
005
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
冲破四道封锁线
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吴起镇
甘肃会宁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重走长征路
展示与评价
优胜小组
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2.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3.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长征胜利的意义
遵义会议
(1935年)
新中国成立
(1949年)
中共诞生
(1921年)
由胜利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
经历“右”和“左”的错误,经受了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14年
14年
转折点
曲折摸索的幼年
走向成熟
历史的反思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你支持谁?
毛泽东
贵州
敌人力量薄弱
博古、李德
湘西
敌人已布下口袋阵
博古
遵义会议
地点
时间
1935年1月
遵义
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正确军事主张;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如何看待遵义会议?
1.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2.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第三篇章:伟大的长征精神
红军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争,长征路上,红军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365华里才休整一次,日平均行军74华里,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通过6个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红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时86000人,到陕北时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献出生命。
数字长征
B、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雄主义
长征精神
A、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C、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