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课一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课一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13 10:2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课堂作业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选择题
1.
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在内迁的少数民族中灭掉西晋的是(
)
A.
鲜卑
B.
匈奴
C.

D.

2.
东晋建立时,开国皇帝晋元帝倚重王氏,任王导为丞相、王敦专掌军事,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这里的“马”指的是(
)
A.
司马炎
B.
司马懿
C.
司马睿
D.
司马迁
3.
东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繁荣景象。这都得益于(
)
A.
北伐成功
B.
汉化政策
C.
合并州县
D.
社会稳定
4.
公元五~六世纪,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被合称为南朝的是(
)
A.
宋、齐、梁、陈
B.
北齐、北周、东魏、西魏
C.
羌、氐、鲜卑、匈奴
D.
梁、唐、晋、汉
5.
东晋灭亡后,南方出现了四个政权更替的局面,历史上统称为“南朝”,都城都在(
)
A.
洛阳
B.
建康
C.
咸阳
D.
长安
6.
认识文物是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如图所示的文物对于研究我国哪一时期制瓷业的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青瓷莲花尊
A.
秦朝
B.
西汉
C.
南朝
D.
东汉
7.
西晋永嘉之乱后,大量人口从中原迁往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A.
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
北方战乱频繁
C.
南方生产技术先进
D.
南方经济发达
8.
某同学在阅读《晋朝那些事儿》时,了解到了西晋和东晋的建立与灭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东晋进行北伐收复中原
B.
内迁的鲜卑人灭掉西晋
C.
淝水之战东晋统一全国
D.
420年武将夺权东晋亡
9.
“自东汉末年以来,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苦于长期战乱的中原人大量迁移到他们视为畏途的南方……而这里的局势又相对安定,往往能在较长时期内‘无风尘之警’,水利兴修和农田垦辟在持续进行,位处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尤为突出。”材料表明江南地区“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的原因有(
)
①中原人大量南迁
②社会比较安定
③统治者的重视
④自然条件优越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10.
东晋后期,我国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迅速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
A.
推广和改进犁耕
B.
推广选种、育种
C.
水稻采用育秧移栽
D.
普遍种植双季稻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魏晋南北朝朝代更替图
(1)东晋时期,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景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东晋之后政局混乱,朝代更替频繁,说说东晋之后的南朝依次出现的政权的名称。这种混乱导致了什么后果?
12.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农业的发展与否直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老百姓做榜样。
(1)材料反映的西汉初年统治者对待农业生产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材料二
“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江南地广人稀,或(有的地区)火耕水耨(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
—《汉书》
(2)根据材料总结江南地区汉代的农业生产状况。
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3)材料反映的宋代江南地区经济状况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1.
B
2.
C
3.
D
4.
A
5.
B
6.
C
7.
B
8.
D
9.
A
10.
D
11.
答:(1)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
(2)宋、齐、梁、陈。导致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12.
答:(1)奖励农业生产。
(2)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火耕水耨”“以渔猎山伐为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无千金之家”“地广人稀”)。
(3)经济重心开始南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