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外文言文阅读(含比较)2020年全国中考真题汇编(7)
(130套真题抽取)
1.
2020年陕西省中考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12分)
郑和,云南人。成祖欲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①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②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③,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帝大悦,爵赏有差。十年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十四年冬,满剌加等十九国遣使朝贡。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节选自《明史:郑和传》》
【注释】侪(chái):同辈。②赍:携带。③占城:仿越南南部。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成祖欲示中国富强
(
)
(2)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
(
)
(3)帝大悦,爵赏有差
(
)
(4)所历凡三十余国
(
)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以次遍历诸番国”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
是(
)(2分)
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B.策之不以其道
C.全石以为底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20.请写出选文中能从侧面印证郑和下西洋是“盛事”的两个句子。(2分)
2.
2020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题
匡衡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②。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③。”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屐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⑤。”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选自《西京杂记》。有改编)
[注]①不逮:指烛光透不过来。②大学:很有学问的人。③解人颐(yí):让人欢笑。④屐(jī):有齿或无齿的木底鞋。⑤更理前论:再把前面说的梳理一番。
12.古时没有标点符号,称文辞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标3处)(3分)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13.文中两处写到他人佩服匡衡的具体行为:“时人”的行为是“为之语”,“邑人”的行为是“
”,他们的行为侧面衬托了匡衡的
。(3分)
3.
2020年山东省烟台市中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8分)
贞观十二年,太宗东巡狩,将入洛,次于显仁宫,宫苑官司①多被责罚。侍中魏征进言曰:“陛下今幸②洛州,为是旧征行处③,庶其安定,故欲加恩故老。城郭之民未蒙德惠,官司苑监多及罪辜,或以供奉之物不精,又以不为献食。此则不思止足,志在奢靡,既乖行幸本心④,何以副百姓所望?隋主先命在下⑤多作献食,献食不多,则有威罚。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载籍⑥所闻,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当战战栗栗,每事省约,参踪前列,昭训子孙,奈何今日欲在人之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万倍于此,亦不足也。”太宗大惊曰:“非公,朕不闻此言。自今已后,庶几无如此事。”
【注】①官司:待从,待卫,②幸:临幸,到。③为是旧征行处:因这里是以前征战之地(百
姓遭了罪)。④乖行幸本心:违背了巡游的初衷。⑤在下:下人。⑥载籍;史书。⑦不啻(chì):不止,不仅仅。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次于显仁宫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故欲加恩故老
桓侯故使人问之
C.隋主先命在下多作献食
一食或尽栗一石
D.陛下若以为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
10.下列各项中的“以”与”或以供秦之物不精”中的“以”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徐以杓酌油沥之
B.此独以跛之故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何以战
10.(
山东烟台·2分)下列各项中的“以”与“或以供奉之物不精”中的“以”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11.翻译句子。(2分)
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
11.(山东烟台·2分)翻译句子。
12.魏徵举隋主之例是为了。(2分)
12.(山东烟台·2分)
4.
2020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至18题11分。
赵轨,河南洛阳人也。父肃,魏廷尉卿。轨少好学,有行检①。周蔡王引为记室,以清苦闻。迁卫州治中。隋高祖受禅②,转齐州别驾,有能名。其东邻有桑,葚落其家,轨遣人悉拾还其主,诫其诸子曰:“吾非以此求名,不愿侵人。汝等宜以为诫。”在州四年,考绩连最。持节使者郃阳公梁子恭状上,高祖嘉之,赐物三百段,米三百石,征轨入朝。父老相送者各挥涕曰:“别驾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公清若水,请酌一杯水奉饯。”轨受而饮之。既至京师,诏与奇章公牛弘撰定律令格式。时卫王爽为原州总管,上见爽年少,以轨所在有声,授原州总管司马。在道夜行,其左右马逸入田中,暴人禾。轨驻马待明,访禾主酬直而去。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后数年,迁硖州刺史,抚缉萌夷(安抚聚合各族人民),甚有恩惠。寻除寿州总管长史。芍陂旧有五门堰③,芜秽不修。轨于是劝课人吏,更开三十六门,灌田五千余顷,人赖其利。秩满归乡里,卒于家,时年六十二。
[注]①行检:品德,操守。②受禅:新皇帝接受禅让的帝位。③堰:用于灌溉的水利工程。
15.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轨遣人悉拾还其主
悉:
(2)暴人禾
暴:
(3)人赖其利
赖:
15.(1)全部
,全都。(2)践踏,损坏(3)依靠,依赖(每小题1分,每小题答出一点即可。)
16.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东邻有桑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B.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
以我酌油知之
(欧阳修《卖油翁》)
C.轨受而饮之
公将鼓之
(《左传·曹刿论战》)
D.卒于家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诸葛亮《出师表》)
16.(2分)D
(“于”介词,在。A“其”:代词,他的/副词,加强诘问语气。B“以”:介词,用/介词,凭借。C“之”:代词,代前面说的事物/助词,补足音节。)
1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吾非以此求名,不愿侵人。
(2)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
18.简要概括赵轨“有行检”的两个具体事例,每个事例不超过10个字。(2分)
18.(2分)①将桑葚送还主人。②赔偿百姓的禾苗。(每点1分。)
5.
2020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语文试题
(三)文言文阅读Ⅱ(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19题。
隆虑公主①子昭平君尚②武帝女夷安公主。隆虑公主病困,以金千斤、钱千万为昭平君豫③赎死罪,上许之。公主卒,昭平君日骄,醉杀主傅,系狱。廷尉以公主子上请,左右人人为言:“前又入赎,陛下许之。”上曰:“吾弟④老,有是一子,死,以属我。”于是为之垂涕,叹息良久,曰:“法令者,先帝所造也,因弟故而诬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又下负万民。”乃可其奏,诛之。哀不能自止,左右尽悲。东方朔前赞曰:“臣闻圣王为政,赏不避仇雠⑤,诛不择骨肉。《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此二者,五帝所重,三王⑥所难也,陛下行之,天下幸甚!”上初怒朔,既而是之,以朔为中郎。
(选自《资治通鉴·卷四》,有删改)
【注】
①隆虑公主:汉武帝的妹妹。
②尚:专指娶公主为妻。
③豫:事先。
④弟,妹妹,指隆虑公主。⑤雠:chóu,仇敌。⑥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18.(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死,以属我
属:
又下负万民
负:
18.(1)属:通“嘱”,托付(嘱托)。
负:辜负(对不起,对不住)。(2分。每个1分。意思答对即可)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上初怒朔,既而是之,以朔为中郎。
(2)汉武帝起初对东方朔非常恼火,不久又认为他是正确的,让他担任中郎一职。(2分。是:认为……正确。以……为:让……担任。各1分。句意基本正确、关键词语解释恰当即可)
19.请简要概括文中汉武帝的形象特点。(4分)
19.(1)执法严明(严格执法、执法不徇私情)。(2)重亲情(重感情)。(3)善于用人(知人善任)。(4分。第一个要点2分,第二、三个要点各1分。意思答对即可)
6.
2020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语文试题
(三)文言文阅读(12分)
张友正自少学书,常居一小阁上,杜门不治他事,积三十年不辍。有别馆,直三百万,尽鬻①以买纸。其书笔迹高简,有晋宋人风味。故庐在甜水巷,一日忽弃去,赁小屋于水柜街,与染工为邻。众人异之,或问其故。友正答曰:“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与染工约: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一端②酬二百金。如是日书数端,笔未尝停。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至尽乃已。
素与苏子瞻相善。元祐末,子瞻自扬州召还,友正乃具饭遨之。既至,则对设长案,各以精笔、佳墨、纸三百列其上,而置肴其旁。子瞻见之,大笑。就坐,二人每酒一巡,即展纸挥毫。一二小僮磨墨,几不能供。饮酒终,纸亦尽,俱自以为平日书莫及也。
友正未尝仕。其性直,恐为名声所累,少与人交,故知其书者少。
(选自宋代叶梦得《避暑录话》,有删改)
注:①鬻(yù),卖。②端,长度单位。布帛二丈(或六丈)为一端。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积三十年不辍
辍:收拾
B.众人异之
异:认为……奇怪
C.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
假:借
D.凡有欲染皂者
皂:黑色
12.下列句中,加点“于”的含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赁小屋于水柜街
A.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B.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D.荀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B.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C.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D.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1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张友正从小学习书法,并专心练习。为了购买纸张,他卖掉了价值三百万钱的别馆。
B.张友正搬离旧居,与染工为邻,是因为染坊里有染过的绢,可以用来练习书法。
C.子应邀到友正家吃饭,看到长案上放置着笔墨纸等,而饭菜放在旁边,大笑起来。
D.友正、子瞻二人每饮一巡酒,就展开纸张,进行书法创作,酒喝完了,纸也用完了。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其性直,恐为名声所累,少与人交,故知其书者少。
7.
2020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七月,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起兵于蕲,是时,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因天下之愁怨,乃杀将尉,召令徒属曰:“公等皆失期当斩;假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众皆从之。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坛而盟,称大楚。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拔之。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酇、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尉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不胜、守丞死、陈胜乃入据陈。
陈涉既入陈,张耳、陈馀①诣门上谒,陈涉素闻其贤,大喜。陈中豪杰父老请立涉为楚王,涉以问张耳、陈馀。耳、馀对曰:“秦为无道,灭人社稷:暴虐百姓。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馀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②,自为树党③,为秦益敌;敌多则力分,与④众则兵强,如此,则野无交兵⑤,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⑥,以德服之,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懈也。”陈涉不听,遂自立为王,号“张楚”。当是时,诸郡县苦秦法,争杀长吏以应涉。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七)
【注释】①张耳、陈馀:魏国名士,秦灭魏后改名换姓逃到陈地。②立六国后:扶持六国国君的后裔。③树党:培植党羽。④与:跟随,朕合。⑤交兵:军队交锋。⑥亡而得立:灭亡后得到复兴。
8.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发闾左戍渔阳
发
(2)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比
(3)自为树党,为秦益敌
益
替自己培植党羽,以此为秦王朝增树敌人。益:增加。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为坛而盟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B.
①死则举大名耳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C.
①据咸阳,以令诸侯
②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D.
①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10.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
在您才到达陈地即要称王,是向天下人显露您的私心。故句子划分为: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
11.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陈涉既入陈,张耳、陈馀诣门上谒。陈涉素闻其贤,大喜。
示例:陈胜率义军已进入陈地,张耳、陈馀便前往陈胜的驻地通名求见。陈胜一向听说他
12.
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属于张耳、陈馀所说的“帝业成”条件的一组是(
)
①秦为无道,灭人社稷,暴虐百姓
②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
③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
④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
⑤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
⑥遂自立为王,号“张楚”
A.
①③④
B.
②⑤⑥
C.
①③⑥
D.
②④⑤
8.
2020年山东省聊城市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8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连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行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③间。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觕⑤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⑥’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②南迁:贬谪到南方。③梧、藤:梧州、藤州。④鬻(yi):卖。⑤觕(cū):同“”粗”。⑥饮湿:指润湿嘴巴。
5.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①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共买食之
④饮酒但饮湿
6.翻译句子.
<4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②黄门置箸面叹.东坡已尽之矣。
②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苏轼已经吃完汤饼了。
7.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甲]文中“亦”和“相与”点出两人相似的遭遇和心境。
B.
[乙]文描写了被贬后的艰难生活。大笑”看似写乐,实则写人物的苦闷。
C.
[甲]文以第一人称写寻友赏月的悠闲。
[乙]文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徐”和“大笑”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风采。
D.
[甲][乙]两文都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式来写被贬后的生活,最后都以议论结尾。
8.如果你是东坡先生在[乙]文的情境中,会对九三郎说什么?
(2
分)
9.
2020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
?
(二)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第6—9题(12分)
【甲】橘逾淮为枳(节选)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公输(节选)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千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6.两段选文都讲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橘逾淮为枳》选自《??》,《公输》选自诸子百家中??????家的经典著作。(2分)
6.(2分)晏子春秋???墨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好句子。(3分)
齐人固善盗乎?
7.(3分)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
8.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甲】文体现了楚王是个善于纳谏、知错能改的人。。??
B.【乙】文突出公输盘是个狂妄自大、固执己见的人。
C.晏子的辩驳义正辞严、墨子的说理诙谐幽默。??
D.言辞交锋后,晏子使对方理屈,墨子令对方折服。
8.(3分)D
9.选文通过对话,表现出晏子和墨子都具有?????和????的特点。(4分)
9.(4分)机智??善言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12分)
刘弇遇东坡
刘伟明弇①少以才学自负,擢高第,中词科,意气自得,下视同辈。绍圣初,因游一禅刹,时东坡谪岭南,道庐陵,亦来游,因相遇,互问爵里②姓氏。伟明遽对曰:“庐陵刘弇。”?盖伟明初不知其为东坡。自谓名不下人,欲以折服之也。乃复问东坡所从来。公徐应曰:“罪人苏轼。”伟明始大惊,逡巡,致敬曰:“不意乃见所畏③。”东坡亦嘉其才气,相与剧④谈而去。
【注】①刘伟明弇(yǎn):弇是刘伟明的字。②爵里:爵,爵位;里,故乡。③不意乃见所畏:没想到竟然见到我敬畏的人。④剧:痛快。
?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⑴盖伟明初不知其为东坡(?????
)⑵自谓名不下人()
11.对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伟明)于是又问东坡从什么地方来
B.(伟明)于是反复问东坡从什么地方来
C.(伟明)于是又问东坡是跟着谁来的
D.(伟明)于是反复问东坡是跟着谁来的
12.文中两人互问爵里姓氏,刘弇“遽对曰:‘庐陵刘弇’”的目的是“???”而东坡则回避答爵里只答“罪人东坡”,原因是??,??,最终东坡以“??”的举动,展现了一代大家的风范。(5分)
(三)12分
10.(4分)(1)是
??(2)名声、名望
11.(3分)
A(3分)?
???B
(1分)
?C
(1分)
12.(5分)?欲以折服之?
?
当时被贬岭南,以此抑制刘弇的傲气??嘉其才气
10.
2020年兰州市初中语文试题卷
(二)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8~11题。(17分)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睢不辱使命》)?
【乙】上①尝欲遣人使朔方,谕中书②选才而可责以事者,蒙正③退以名上,上不许。他日,三问,三以其人对。上曰:“卿何执耶?”蒙正曰:“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固称:“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同列悚息不敢动。上退谓左右曰:“蒙正气量,我不如。”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
(节选自《宋史》)
[注]①上:这里指宋太宗赵光义。②中书:官署名,中书省的简称,掌拟诏、出令之权。③蒙正:吕蒙正,北宋名臣,以敢言著称。
8.参考表格中提示的词语含义的推断方法,解释加点词。(4分)
文言词句
推断方法
解释
(1)徒以有先生也
联想成语法:家徒四壁
(2)上尝欲遣人使朔方
课内迁移法: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3)谕中书选才而可责以事者
查阅词典法:①理解,明白;②比喻;③告诉,
一般用于上告下。
(4)卿何执耶
联系语境法:上文中“三问,三以其人对”和下
文中蒙正的回答。
8.(1)徒,只、仅仅。(2)使,出使。(3)谕,命令。(4)执,固执。
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B.长跪而谢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蒙正退以名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其人可使/其真无马邪
9.A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2)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
10.(1)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愿,这不是轻视我吗?
(2)
于是就用了吕蒙正所推荐的人,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11.阅读[甲]
[乙]
两文,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分析唐雌和吕蒙正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4分)
(1)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2)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
11.乎,表责问语气。唐雎大义凛然,不惧强暴,据理力争,质问秦王;尔,表示非常肯定
的语气,面对君王据理力争,果敢坚定。共同特点:不畏强权,据理力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6张PPT)
【备考2021】2020年全国中考真题汇编之课外文言文阅读
(7)
(130套真题抽取)
1.
2020年陕西省中考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12分)
郑和,云南人。成祖欲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①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②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③,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帝大悦,爵赏有差。十年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十四年冬,满剌加等十九国遣使朝贡。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节选自《明史:郑和传》》
【注释】侪(chái):同辈。②赍:携带。③占城:仿越南南部。
【分析】参考译文:
郑和,云南人。明成祖想要显示中国的富强,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六月,命令郑和与侪王朱景弘等出使西洋。带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携带了很多金银财物。建造了大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船有六十二艘。从苏州刘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扬帆出发,首先到达了占城(印度支那古国),依次走遍了各国,向他们宣读天子的诏书。永乐五年九月,郑和等人回到明朝,各国派的使者也跟随郑和的船只来朝见明成祖。皇帝非常高兴,对出海者都不同程度的进行了封赏、赐爵。永乐十年,明成祖又派郑和出使,到了苏门答腊国。永乐十四年冬天,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都派使者来朝廷进贡。
郑和历经三朝,先后七次奉命出使,所经历的国家共有三十多个。从宣德年间以来,远方各国不时也有来中原的。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所以世人把三保太监下西洋传为明朝初年的盛事。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成祖欲示中国富强
(
)
(2)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
(
)
(3)帝大悦,爵赏有差
(
)
(4)所历凡三十余国
(
)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①句意为:明成祖想要显示中国的富强。显:显示。
②句意为:带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多人。将:带领。
③句意为:皇帝非常高兴,不同程度的奖赏了将士们。爵:封爵。
④句意为:所经历的国家共有三十多个。凡:总共,共。
答案:
(1)①显示;②带领;③封爵;④总共,共。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以次遍历诸番国”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
是(
)(2分)
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B.策之不以其道
C.全石以为底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以”的辨析能力。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来理解“以”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例句:句意为:依次走遍了各国;以:按照。
A.句意为:想挖洞进去以从后面攻击他;以:来。
B.句意为: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以:按照。
C.句意为:石潭以一整块石头作为底;以:把。
D.句意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而或喜或悲;以:因为。
故选:B。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重点词:造,建造。修,长。广,宽。句意为:建造了大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船有六十二艘。
(3)建造了大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船有六十二艘。
20.请写出选文中能从侧面印证郑和下西洋是“盛事”的两个句子。(2分)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结合内容可知,从侧面印证郑和下西洋是“盛事”的句子是:十四年冬,满刺加等十九国成咸遣使朝贡;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
(4)十四年冬,满刺加等十九国成咸遣使朝贡;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
【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2.
2020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题
匡衡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②。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③。”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屐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⑤。”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选自《西京杂记》。有改编)
[注]①不逮:指烛光透不过来。②大学:很有学问的人。③解人颐(yí):让人欢笑。④屐(jī):有齿或无齿的木底鞋。⑤更理前论:再把前面说的梳理一番。
【分析】参考译文:
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同乡有个大户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文不识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最终(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没有人会讲解《诗经》,请匡鼎来。匡鼎来讲授《诗经》,能解除人们的疑问。”“鼎”是匡衡的小名。当时的人们竟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街上有个人讲解《诗经》,匡衡前去听讲,与这个人讨论《诗经》中的疑难问题,这个人辩论不过,对他十分佩服,倒穿着鞋子跑了。匡衡追上去说:“先生请留步,听听我和你讨论刚才的问题。”那个人说:“我讲不出什么来了。”于是就跑了,不再返回。
12.古时没有标点符号,称文辞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标3处)(3分)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据此断句为: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答案:
(1)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13.文中两处写到他人佩服匡衡的具体行为:“时人”的行为是“为之语”,“邑人”的行为是“
”,他们的行为侧面衬托了匡衡的
。(3分)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梳理语段内容,抓住相关语句来概括即可。
根据“邑人挫服倒屐而去”可知,邑人的行为是“挫服倒屐而去”。根据“穷矣”“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等描写表现了匡衡的博学。
(2)挫服倒屐而去???
博学
【点评】断句的基本方法
1.整体把握语段含义;
2.尽量分清语段的层次;
3.从最容易把握的句子入手,借助技巧加以判断,前后延伸;
4.用翻译的方式验证句子间是否意思连贯。
3.
2020年山东省烟台市中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8分)
贞观十二年,太宗东巡狩,将入洛,次于显仁宫,宫苑官司①多被责罚。侍中魏征进言曰:“陛下今幸②洛州,为是旧征行处③,庶其安定,故欲加恩故老。城郭之民未蒙德惠,官司苑监多及罪辜,或以供奉之物不精,又以不为献食。此则不思止足,志在奢靡,既乖行幸本心④,何以副百姓所望?隋主先命在下⑤多作献食,献食不多,则有威罚。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载籍⑥所闻,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当战战栗栗,每事省约,参踪前列,昭训子孙,奈何今日欲在人之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万倍于此,亦不足也。”太宗大惊曰:“非公,朕不闻此言。自今已后,庶几无如此事。”
【注】①官司:待从,待卫,②幸:临幸,到。③为是旧征行处:因这里是以前征战之地(百
姓遭了罪)。④乖行幸本心:违背了巡游的初衷。⑤在下:下人。⑥载籍;史书。⑦不啻(chì):不止,不仅仅。
【参考译文】
贞观十二年,唐太宗东巡狩猎,将要进入洛阳,驻扎在显仁宫,宫里的侍从(因为侍候不周)受到很多责罚。对此,侍中魏徵向唐太宗进谏,说:“陛下如今到洛阳,因这里是以前征战之地(百姓遭了罪),陛下希望这里获得安宁,所以想要对对洛阳的百姓施以特别的恩惠。但事到如今,这里的百姓非但没得到恩惠,相反,显仁宫的侍从还受到了很多无辜的责罚。他们有的是因为进献的物品不精致,或者因为食物不甘美而受罚。这是因为陛下不知足,太奢侈造成的。这样做已经违背了巡游的初衷,怎么对得起老百姓的期望?过去,隋炀帝命令下人多多进献食物,只要食物不丰美,就要受到责罚。上面有什么样的喜好,下面必定会加倍效仿,这样下去,人就会变得贪得无厌,最后走向灭亡。这不只是史书所载,也是陛下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正因为隋炀帝昏庸无道,所以上天才委派你来代替他。陛下应当战战兢兢,凡事从俭,以前人的风范为楷模,来告诫子孙后代。为什么今天要步隋炀帝的后尘?如果陛下意足了,那么现在就能感到满意,反之,即使比现在好过千倍万倍,也不会感到满足的。”唐太宗听后大惊失色,说:“没有你,我绝不会听到这样的诤言。从今以后,再也不会有此类事情发生了。”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次于显仁宫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故欲加恩故老
桓侯故使人问之
C.隋主先命在下多作献食
一食或尽栗一石
D.陛下若以为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
9.(山东烟台·2分)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答案】A
【】A.两个“次”都是动词,解释为“驻扎”;B.第一个“故”解释为“旧的,原来的”,第二个“故”解释为“特意”;
C.第一个“食”解释为“食物”,第二个“食”解释为“吃”;D.第一个“足”解释为“满足”,第二个“足”解释为“值得”。所以答案选A。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要掌握常用的实词的用法,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推敲词义。
10.下列各项中的“以”与”或以供秦之物不精”中的“以”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徐以杓酌油沥之
B.此独以跛之故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何以战
10.(
山东烟台·2分)下列各项中的“以”与“或以供奉之物不精”中的“以”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答案】B
【】例句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A.“以”解释为“介词,用”;B.“以”解释为“因为”;C.“以”是表目的的连词,解释为“来”;D.“以”解释为“介词,凭、靠”。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虚词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要掌握常用的文言虚词的用法,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推敲其用法及意思。所以答案选B。
11.翻译句子。(2分)
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
11.(山东烟台·2分)翻译句子。
【答案】因为隋炀帝昏庸无能,所以上天才委派陛下来代替他。
【】句中“为”解释为“因为”;“其”,代词,代隋炀帝,他;“故”,所以;“代”,代替、取代;“之”,代词,代隋炀帝,他。落实这些重点词语的释义,翻译通顺即可。
12.魏徵举隋主之例是为了。(2分)
12.(山东烟台·2分)
【答案】劝谏太宗,让其明白追求享乐奢靡能导致亡国的道理(大意对即可)
【】结合魏徵举隋炀帝因为奢靡暴虐亡国的例子后,唐太宗的反应“自今已后,庶几无如此事”,可见魏徵举例目的在于劝谏,让他从隋炀帝追求奢靡亡国的例子中获得警示。梳理答题即可。
4.
2020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至18题11分。
赵轨,河南洛阳人也。父肃,魏廷尉卿。轨少好学,有行检①。周蔡王引为记室,以清苦闻。迁卫州治中。隋高祖受禅②,转齐州别驾,有能名。其东邻有桑,葚落其家,轨遣人悉拾还其主,诫其诸子曰:“吾非以此求名,不愿侵人。汝等宜以为诫。”在州四年,考绩连最。持节使者郃阳公梁子恭状上,高祖嘉之,赐物三百段,米三百石,征轨入朝。父老相送者各挥涕曰:“别驾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公清若水,请酌一杯水奉饯。”轨受而饮之。既至京师,诏与奇章公牛弘撰定律令格式。时卫王爽为原州总管,上见爽年少,以轨所在有声,授原州总管司马。在道夜行,其左右马逸入田中,暴人禾。轨驻马待明,访禾主酬直而去。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后数年,迁硖州刺史,抚缉萌夷(安抚聚合各族人民),甚有恩惠。寻除寿州总管长史。芍陂旧有五门堰③,芜秽不修。轨于是劝课人吏,更开三十六门,灌田五千余顷,人赖其利。秩满归乡里,卒于家,时年六十二。
?
[注]①行检:品德,操守。②受禅:新皇帝接受禅让的帝位。③堰:用于灌溉的水利工程。
15.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轨遣人悉拾还其主
悉:
(2)暴人禾
暴:
(3)人赖其利
赖:
15.(1)全部
,全都。(2)践踏,损坏(3)依靠,依赖(每小题1分,每小题答出一点即可。)
16.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东邻有桑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B.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
以我酌油知之
(欧阳修《卖油翁》)
C.轨受而饮之
公将鼓之
(《左传·曹刿论战》)
D.卒于家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诸葛亮《出师表》)
16.(2分)D
(“于”介词,在。A“其”:代词,他的/副词,加强诘问语气。B“以”:介词,用/介词,凭借。C“之”:代词,代前面说的事物/助词,补足音节。)
1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吾非以此求名,不愿侵人。
(2)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
17.(4分)(1)我并不是要凭借这事求取好名声,是不愿意侵占别人的东西。(2分,“求”“侵”各1分。语句不通顺,扣1分)
(2)原州的百姓和官吏听说这件事后,没有人不改变(原来的)操守。(2分。“莫”“操”各1分,语句不通顺,扣1分。)
18.简要概括赵轨“有行检”的两个具体事例,每个事例不超过10个字。(2分)
18.(2分)①将桑葚送还主人。②赔偿百姓的禾苗。(每点1分。)
5.
2020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语文试题
(三)文言文阅读Ⅱ(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19题。
隆虑公主①子昭平君尚②武帝女夷安公主。隆虑公主病困,以金千斤、钱千万为昭平君豫③赎死罪,上许之。公主卒,昭平君日骄,醉杀主傅,系狱。廷尉以公主子上请,左右人人为言:“前又入赎,陛下许之。”上曰:“吾弟④老,有是一子,死,以属我。”于是为之垂涕,叹息良久,曰:“法令者,先帝所造也,因弟故而诬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又下负万民。”乃可其奏,诛之。哀不能自止,左右尽悲。东方朔前赞曰:“臣闻圣王为政,赏不避仇雠⑤,诛不择骨肉。《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此二者,五帝所重,三王⑥所难也,陛下行之,天下幸甚!”上初怒朔,既而是之,以朔为中郎。
(选自《资治通鉴·卷四》,有删改)
【注】
①隆虑公主:汉武帝的妹妹。
②尚:专指娶公主为妻。
③豫:事先。
④弟,妹妹,指隆虑公主。⑤雠:chóu,仇敌。⑥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18.(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死,以属我
属:
又下负万民
负:
18.(1)属:通“嘱”,托付(嘱托)。
负:辜负(对不起,对不住)。(2分。每个1分。意思答对即可)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上初怒朔,既而是之,以朔为中郎。
(2)汉武帝起初对东方朔非常恼火,不久又认为他是正确的,让他担任中郎一职。(2分。是:认为……正确。以……为:让……担任。各1分。句意基本正确、关键词语解释恰当即可)
19.请简要概括文中汉武帝的形象特点。(4分)
19.(1)执法严明(严格执法、执法不徇私情)。(2)重亲情(重感情)。(3)善于用人(知人善任)。(4分。第一个要点2分,第二、三个要点各1分。意思答对即可)
6.
2020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语文试题
(三)文言文阅读(12分)
张友正自少学书,常居一小阁上,杜门不治他事,积三十年不辍。有别馆,直三百万,尽鬻①以买纸。其书笔迹高简,有晋宋人风味。故庐在甜水巷,一日忽弃去,赁小屋于水柜街,与染工为邻。众人异之,或问其故。友正答曰:“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与染工约: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一端②酬二百金。如是日书数端,笔未尝停。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至尽乃已。
素与苏子瞻相善。元祐末,子瞻自扬州召还,友正乃具饭遨之。既至,则对设长案,各以精笔、佳墨、纸三百列其上,而置肴其旁。子瞻见之,大笑。就坐,二人每酒一巡,即展纸挥毫。一二小僮磨墨,几不能供。饮酒终,纸亦尽,俱自以为平日书莫及也。
友正未尝仕。其性直,恐为名声所累,少与人交,故知其书者少。
(选自宋代叶梦得《避暑录话》,有删改)
注:①鬻(yù),卖。②端,长度单位。布帛二丈(或六丈)为一端。
【分析】参考译文:
?
张友正从小学习书法,常常待在一个小阁楼上,闭门不做其他的事,坚持30年不停止。有一个别墅,价值三百万,全卖了来买纸。他的书法笔迹高简,有晋宋人的风格味道。原来的房子在甜水巷,一天忽然舍弃离开。在水柜街租了小房子,和染工成为邻居。众人对此非常惊异。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想要借白色的绢学习书法罢了。”凡是有想要染黑色的(绢),先借给他,布帛二丈酬谢二百金。像这样每天写好几个二丈,笔没有停过。有人送纸给他,不问多少,到手就行,到写完才停止。
???他向来和苏子瞻交好。元祐末年,苏子瞻从扬州被召还,友正准备饭菜款待子瞻。子瞻到了后,就相对着摆设了长桌子。上面分别放上好笔、好墨、纸三百列,却把酒菜放在一旁。子瞻看到这种情形,大笑着就座。二人每喝过一轮酒就展开纸写字。有一两个小童磨墨,几乎不能供应。喝完酒,纸也写完了。二人都认为自己平日的书法比不上这些。
??友正不曾出仕做官,他的性子刚直,担心被名声所累,很少和人交往,所以知道他书法成就的人很少。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积三十年不辍
辍:收拾
B.众人异之
异:认为……奇怪
C.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
假:借
D.凡有欲染皂者
皂:黑色
【解答】(1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有误,句意为:坚持三十年不停止。辍:停止。
BCD.正确;
故选:A。
12.下列句中,加点“于”的含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赁小屋于水柜街
A.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B.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D.荀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1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赁小屋于水柜街”意思是“在水柜街租了小房子”,于,在。
A.句意为:对于用不道义的手段而得到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微不足道。于:对于;
B.句意为:(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于:比;
C.句意为:客人称赞我美,是因为他有求于我。于:对,向;
D.句意为: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于:在;
故选:D。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B.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C.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D.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1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有人送纸给他,无论多少,他拿到手就写”,据此断句为: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故选:A。
1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张友正从小学习书法,并专心练习。为了购买纸张,他卖掉了价值三百万钱的别馆。
B.张友正搬离旧居,与染工为邻,是因为染坊里有染过的绢,可以用来练习书法。
C.子应邀到友正家吃饭,看到长案上放置着笔墨纸等,而饭菜放在旁边,大笑起来。
D.友正、子瞻二人每饮一巡酒,就展开纸张,进行书法创作,酒喝完了,纸也用完了。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梳理语段内容,结合选项,找出理解有误的一项即可。ACD.正确;
B.有误,根据“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可知,友正得到的是白色的绢,还没有染色。“是因为染坊里有染过的绢,可以用来练习书法”说法错误;
故选:B。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其性直,恐为名声所累,少与人交,故知其书者少。
(1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其,代词,指友正。直,刚直,正直。恐,担心。句意为:他的性子刚直,担心被名声所累,很少和人交往,所以知道他书法成就的人很少。
(15)他的性子刚直,担心被名声所累,很少和人交往,所以知道他书法成就的人很少。
7.
2020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七月,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起兵于蕲,是时,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因天下之愁怨,乃杀将尉,召令徒属曰:“公等皆失期当斩;假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众皆从之。
【点睛】参考译文
秋季,七月,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在蕲县聚众起兵。当时,秦王朝征召闾左贫民百姓往渔阳屯戍守边,九百人途中屯驻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是屯长。恰巧遇上天降大雨,道路不通,推测时间已无法按规定期限到达渔阳;延误戍期,按秦法规定,一律处斩。于是陈胜、吴广趁着天下百姓(因秦)愁苦怨恨,就杀掉押送他们的将尉,召集戍卒号令说:“各位都已经延误了戍期,应当被杀头。即使不被杀头,因长久在外戍边而死去的人本来也要占到十之六七。况且壮士不死就算了,要死就图大事!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吗!”众人都响应他们。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坛而盟,称大楚。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拔之。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酇、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尉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不胜、守丞死、陈胜乃入据陈。
于是就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用土筑成高台并在台上宣誓,号称大楚。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他们攻打大泽乡,收编大泽乡的义军之后攻打蕲县。攻下蕲以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军巡行蕲县以东的地方,陈胜则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地,都攻占下来。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等到到达陈县,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士兵好几万。攻陈县时,那里的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只有守丞带兵在城门洞里同起义军作战。守丞不能胜,被人杀死了,起义军才进城占领了陈县。
陈涉既入陈,张耳、陈馀①诣门上谒,陈涉素闻其贤,大喜。陈中豪杰父老请立涉为楚王,涉以问张耳、陈馀。耳、馀对曰:“秦为无道,灭人社稷:暴虐百姓。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馀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②,自为树党③,为秦益敌;敌多则力分,与④众则兵强,如此,则野无交兵⑤,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⑥,以德服之,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懈也。”陈涉不听,遂自立为王,号“张楚”。当是时,诸郡县苦秦法,争杀长吏以应涉。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七)
【注释】①张耳、陈馀:魏国名士,秦灭魏后改名换姓逃到陈地。②立六国后:扶持六国国君的后裔。③树党:培植党羽。④与:跟随,朕合。⑤交兵:军队交锋。⑥亡而得立:灭亡后得到复兴。
陈胜率义军已进入陈地,张耳、陈馀便前往陈胜的驻地通名求见。陈胜一向听说他俩很贤能,故而非常高兴。恰逢陈地中有声望的地方人士和乡官请求立陈胜为楚王,陈胜就拿这件事来询问张耳、陈馀的意见。二人回答说:“秦王朝暴乱无道,兼灭别人的国家,残害百姓。而今您冒万死的危险起兵反抗的目的,就是要为天下百姓除害啊。现在您才到达陈地即要称王,是向天下人显露您的私心。因此希望您不要称王,而是火速率军向西,派人去扶立六国国君的后裔,替自己培植党羽,以此为秦王朝增树敌人。秦的敌人多了,兵力就势必分散,大楚联合的国家多了,兵力就必然强大。这样一来,在野外军队不必交锋,遇到县城没有兵为秦守城。铲除残暴的秦政权,占据咸阳,以号令各诸侯国。灭亡的诸侯国得到复兴,您施德政使它们服从,您的帝王大业就完成了!如今只在一个陈县就称王,恐怕会使天下人斗志松懈了。”陈胜不听从这一意见,即自立为楚王,号称“张楚”。在当时,各郡县的百姓都苦于秦朝法令的残酷苛刻,因此争相诛杀当地官吏,以响应陈胜。
8.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发闾左戍渔阳
发
(2)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比
(3)自为树党,为秦益敌
益
8.
①征发②等到③增加
【8题详解】
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1)句意:朝廷征发贫民调派去驻守渔阳,发:征发。
(2)句意:等到到达陈县,已有战车六七百辆。比:等到。
(3)句意:替自己培植党羽,以此为秦王朝增树敌人。益:增加。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为坛而盟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B.
①死则举大名耳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C.
①据咸阳,以令诸侯
②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D.
①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9.
C
【9题详解】
A.表承接/表转折;
B.就,便/用于加强判断,就是;
C.都是表目的,“来”的意思;
D.于是,就/竟,竟然;
故选C。
10.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
10.
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5)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6)句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句末语气词前,要停顿。根据句意:如今您冒万死的危险起兵反抗的目的,就是要为天下百姓除害啊。现在您才到达陈地即要称王,是向天下人显露您的私心。故句子划分为: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
11.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陈涉既入陈,张耳、陈馀诣门上谒。陈涉素闻其贤,大喜。
11.
示例:陈胜率义军已进入陈地,张耳、陈馀便前往陈胜的驻地通名求见。陈胜一向听说他俩很贤能,故而非常高兴。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既:已经;诣:到;谒:拜见。
12.
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属于张耳、陈馀所说的“帝业成”条件的一组是(
)
①秦为无道,灭人社稷,暴虐百姓
②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
③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
④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
⑤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
⑥遂自立为王,号“张楚”
A.
①③④
B.
②⑤⑥
C.
①③⑥
D.
②④⑤
12.
D
【12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张耳、陈馀的语言描写“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则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则帝业成矣。”意思是派人去扶立六国国君的后裔,替自己培植党羽,以此为秦王朝增树敌人。秦的敌人多了,兵力就势必分散,大楚联合的国家多了,兵力就必然强大。这样一来,在野外军队不必交锋,遇到县城没有兵为秦守城。铲除残暴的秦政权,占据咸阳,以号令各诸侯国。灭亡的诸侯国得到复兴,您施德政使它们服从,您的帝王大业就完成了!可知⑥句在“帝业成”之外,排除BC,①句是张耳、陈馀劝陈胜不要称王“秦王朝暴乱无道,兼灭别人的国家,残害百姓。而今您冒万死的危险起兵反抗的目的,就是要为天下百姓除害啊。现在您才到达陈地即要称王,是向天下人显露您的私心。”与“帝业成”无关。排除A,故选D。
8.
2020年山东省聊城市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8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连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行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③间。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觕⑤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⑥’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②南迁:贬谪到南方。③梧、藤:梧州、藤州。④鬻(yi):卖。⑤觕(cū):同“”粗”。⑥饮湿:指润湿嘴巴。
5.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①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共买食之
④饮酒但饮湿
5.①高兴的样子
②考虑,想到
③吃
④只.仅
说明:本题4分.
6.翻译句子.
<4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
②黄门置箸面叹.东坡已尽之矣。
6.①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
②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苏轼已经吃完汤饼了。
说明:本题4分.
7.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甲]文中“亦”和“相与”点出两人相似的遭遇和心境。
B.
[乙]文描写了被贬后的艰难生活。大笑”看似写乐,实则写人物的苦闷。
C.
[甲]文以第一人称写寻友赏月的悠闲。
[乙]文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徐”和“大笑”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风采。
D.
[甲][乙]两文都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式来写被贬后的生活,最后都以议论结尾。
7.
B
说明:本题2分。
8.如果你是东坡先生在[乙]文的情境中,会对九三郎说什么?
(2
分)
8.示例:弟弟.人生中的磨难再所难免。与其哀声叹气,不如乐观面对。
说明:本题2分。只要体现出劝慰弟弟乐观面对挫折,符合语境,言之有理即可。
9.
2020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
?
(二)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第6—9题(12分)
【甲】橘逾淮为枳(节选)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公输(节选)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千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6.两段选文都讲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橘逾淮为枳》选自《??》,《公输》选自诸子百家中??????家的经典著作。(2分)
6.(2分)晏子春秋???墨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好句子。(3分)
齐人固善盗乎?
7.(3分)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
8.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甲】文体现了楚王是个善于纳谏、知错能改的人。。??
B.【乙】文突出公输盘是个狂妄自大、固执己见的人。
C.晏子的辩驳义正辞严、墨子的说理诙谐幽默。??
D.言辞交锋后,晏子使对方理屈,墨子令对方折服。
8.(3分)D
9.选文通过对话,表现出晏子和墨子都具有?????和????的特点。(4分)
9.(4分)机智??善言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12分)
刘弇遇东坡
刘伟明弇①少以才学自负,擢高第,中词科,意气自得,下视同辈。绍圣初,因游一禅刹,时东坡谪岭南,道庐陵,亦来游,因相遇,互问爵里②姓氏。伟明遽对曰:“庐陵刘弇。”?盖伟明初不知其为东坡。自谓名不下人,欲以折服之也。乃复问东坡所从来。公徐应曰:“罪人苏轼。”伟明始大惊,逡巡,致敬曰:“不意乃见所畏③。”东坡亦嘉其才气,相与剧④谈而去。
【注】①刘伟明弇(yǎn):弇是刘伟明的字。②爵里:爵,爵位;里,故乡。③不意乃见所畏:没想到竟然见到我敬畏的人。④剧:痛快。
?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⑴盖伟明初不知其为东坡(?????
)⑵自谓名不下人()
11.对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伟明)于是又问东坡从什么地方来
B.(伟明)于是反复问东坡从什么地方来
C.(伟明)于是又问东坡是跟着谁来的
D.(伟明)于是反复问东坡是跟着谁来的
12.文中两人互问爵里姓氏,刘弇“遽对曰:‘庐陵刘弇’”的目的是“???”而东坡则回避答爵里只答“罪人东坡”,原因是??,??,最终东坡以“??”的举动,展现了一代大家的风范。(5分)
(三)12分
10.(4分)(1)是
??(2)名声、名望
11.(3分)
A(3分)?
???B
(1分)
?C
(1分)
12.(5分)?欲以折服之?
?
当时被贬岭南,以此抑制刘弇的傲气??嘉其才气
10.
2020年兰州市初中语文试题卷
(二)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8~11题。(17分)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睢不辱使命》)?
【乙】上①尝欲遣人使朔方,谕中书②选才而可责以事者,蒙正③退以名上,上不许。他日,三问,三以其人对。上曰:“卿何执耶?”蒙正曰:“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固称:“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同列悚息不敢动。上退谓左右曰:“蒙正气量,我不如。”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
(节选自《宋史》)
[注]①上:这里指宋太宗赵光义。②中书:官署名,中书省的简称,掌拟诏、出令之权。③蒙正:吕蒙正,北宋名臣,以敢言著称。
文言词句
推断方法
解释
(1)徒以有先生也
联想成语法:家徒四壁
?
(2)上尝欲遣人使朔方
课内迁移法: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3)谕中书选才而可责以事者
查阅词典法:①理解,明白;②比喻;③告诉,
一般用于上告下。
?
(4)卿何执耶
联系语境法:上文中“三问,三以其人对”和下
文中蒙正的回答。
?
8.参考表格中提示的词语含义的推断方法,解释加点词。(4分)
?
8.(1)徒,只、仅仅。(2)使,出使。(3)谕,命令。(4)执,固执。
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B.长跪而谢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蒙正退以名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其人可使/其真无马邪
9.A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2)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
10.(1)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愿,这不是轻视我吗?
(2)
于是就用了吕蒙正所推荐的人,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11.阅读[甲]
[乙]
两文,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分析唐雌和吕蒙正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4分)
(1)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2)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
11.乎,表责问语气。唐雎大义凛然,不惧强暴,据理力争,质问秦王;尔,表示非常肯定
的语气,面对君王据理力争,果敢坚定。共同特点:不畏强权,据理力争。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外文言文阅读(含比较)2020年全国中考真题汇编(7)
(130套真题抽取)
1.
2020年陕西省中考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12分)
郑和,云南人。成祖欲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①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②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③,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帝大悦,爵赏有差。十年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十四年冬,满剌加等十九国遣使朝贡。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节选自《明史:郑和传》》
【注释】侪(chái):同辈。②赍:携带。③占城:仿越南南部。
【分析】参考译文:
郑和,云南人。明成祖想要显示中国的富强,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六月,命令郑和与侪王朱景弘等出使西洋。带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携带了很多金银财物。建造了大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船有六十二艘。从苏州刘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扬帆出发,首先到达了占城(印度支那古国),依次走遍了各国,向他们宣读天子的诏书。永乐五年九月,郑和等人回到明朝,各国派的使者也跟随郑和的船只来朝见明成祖。皇帝非常高兴,对出海者都不同程度的进行了封赏、赐爵。永乐十年,明成祖又派郑和出使,到了苏门答腊国。永乐十四年冬天,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都派使者来朝廷进贡。
郑和历经三朝,先后七次奉命出使,所经历的国家共有三十多个。从宣德年间以来,远方各国不时也有来中原的。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所以世人把三保太监下西洋传为明朝初年的盛事。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成祖欲示中国富强
(
)
(2)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
(
)
(3)帝大悦,爵赏有差
(
)
(4)所历凡三十余国
(
)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①句意为:明成祖想要显示中国的富强。显:显示。
②句意为:带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多人。将:带领。
③句意为:皇帝非常高兴,不同程度的奖赏了将士们。爵:封爵。
④句意为:所经历的国家共有三十多个。凡:总共,共。
答案:
(1)①显示;②带领;③封爵;④总共,共。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以次遍历诸番国”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
是(
)(2分)
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B.策之不以其道
C.全石以为底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以”的辨析能力。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来理解“以”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例句:句意为:依次走遍了各国;以:按照。
A.句意为:想挖洞进去以从后面攻击他;以:来。
B.句意为: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以:按照。
C.句意为:石潭以一整块石头作为底;以:把。
D.句意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而或喜或悲;以:因为。
故选:B。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重点词:造,建造。修,长。广,宽。句意为:建造了大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船有六十二艘。
(3)建造了大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船有六十二艘。
20.请写出选文中能从侧面印证郑和下西洋是“盛事”的两个句子。(2分)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结合内容可知,从侧面印证郑和下西洋是“盛事”的句子是:十四年冬,满刺加等十九国成咸遣使朝贡;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
(4)十四年冬,满刺加等十九国成咸遣使朝贡;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
【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2.
2020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题
匡衡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②。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③。”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屐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⑤。”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选自《西京杂记》。有改编)
[注]①不逮:指烛光透不过来。②大学:很有学问的人。③解人颐(yí):让人欢笑。④屐(jī):有齿或无齿的木底鞋。⑤更理前论:再把前面说的梳理一番。
【分析】参考译文:
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同乡有个大户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文不识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最终(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没有人会讲解《诗经》,请匡鼎来。匡鼎来讲授《诗经》,能解除人们的疑问。”“鼎”是匡衡的小名。当时的人们竟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街上有个人讲解《诗经》,匡衡前去听讲,与这个人讨论《诗经》中的疑难问题,这个人辩论不过,对他十分佩服,倒穿着鞋子跑了。匡衡追上去说:“先生请留步,听听我和你讨论刚才的问题。”那个人说:“我讲不出什么来了。”于是就跑了,不再返回。
12.古时没有标点符号,称文辞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标3处)(3分)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据此断句为: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答案:
(1)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13.文中两处写到他人佩服匡衡的具体行为:“时人”的行为是“为之语”,“邑人”的行为是“
”,他们的行为侧面衬托了匡衡的
。(3分)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梳理语段内容,抓住相关语句来概括即可。
根据“邑人挫服倒屐而去”可知,邑人的行为是“挫服倒屐而去”。根据“穷矣”“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等描写表现了匡衡的博学。
(2)挫服倒屐而去???
博学
【点评】断句的基本方法
1.整体把握语段含义;
2.尽量分清语段的层次;
3.从最容易把握的句子入手,借助技巧加以判断,前后延伸;
4.用翻译的方式验证句子间是否意思连贯。
3.
2020年山东省烟台市中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8分)
贞观十二年,太宗东巡狩,将入洛,次于显仁宫,宫苑官司①多被责罚。侍中魏征进言曰:“陛下今幸②洛州,为是旧征行处③,庶其安定,故欲加恩故老。城郭之民未蒙德惠,官司苑监多及罪辜,或以供奉之物不精,又以不为献食。此则不思止足,志在奢靡,既乖行幸本心④,何以副百姓所望?隋主先命在下⑤多作献食,献食不多,则有威罚。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载籍⑥所闻,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当战战栗栗,每事省约,参踪前列,昭训子孙,奈何今日欲在人之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万倍于此,亦不足也。”太宗大惊曰:“非公,朕不闻此言。自今已后,庶几无如此事。”
【注】①官司:待从,待卫,②幸:临幸,到。③为是旧征行处:因这里是以前征战之地(百
姓遭了罪)。④乖行幸本心:违背了巡游的初衷。⑤在下:下人。⑥载籍;史书。⑦不啻(chì):不止,不仅仅。
【参考译文】
贞观十二年,唐太宗东巡狩猎,将要进入洛阳,驻扎在显仁宫,宫里的侍从(因为侍候不周)受到很多责罚。对此,侍中魏徵向唐太宗进谏,说:“陛下如今到洛阳,因这里是以前征战之地(百姓遭了罪),陛下希望这里获得安宁,所以想要对对洛阳的百姓施以特别的恩惠。但事到如今,这里的百姓非但没得到恩惠,相反,显仁宫的侍从还受到了很多无辜的责罚。他们有的是因为进献的物品不精致,或者因为食物不甘美而受罚。这是因为陛下不知足,太奢侈造成的。这样做已经违背了巡游的初衷,怎么对得起老百姓的期望?过去,隋炀帝命令下人多多进献食物,只要食物不丰美,就要受到责罚。上面有什么样的喜好,下面必定会加倍效仿,这样下去,人就会变得贪得无厌,最后走向灭亡。这不只是史书所载,也是陛下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正因为隋炀帝昏庸无道,所以上天才委派你来代替他。陛下应当战战兢兢,凡事从俭,以前人的风范为楷模,来告诫子孙后代。为什么今天要步隋炀帝的后尘?如果陛下意足了,那么现在就能感到满意,反之,即使比现在好过千倍万倍,也不会感到满足的。”唐太宗听后大惊失色,说:“没有你,我绝不会听到这样的诤言。从今以后,再也不会有此类事情发生了。”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次于显仁宫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故欲加恩故老
桓侯故使人问之
C.隋主先命在下多作献食
一食或尽栗一石
D.陛下若以为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
9.(山东烟台·2分)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答案】A
【】A.两个“次”都是动词,解释为“驻扎”;B.第一个“故”解释为“旧的,原来的”,第二个“故”解释为“特意”;
C.第一个“食”解释为“食物”,第二个“食”解释为“吃”;D.第一个“足”解释为“满足”,第二个“足”解释为“值得”。所以答案选A。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要掌握常用的实词的用法,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推敲词义。
10.下列各项中的“以”与”或以供秦之物不精”中的“以”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徐以杓酌油沥之
B.此独以跛之故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何以战
10.(
山东烟台·2分)下列各项中的“以”与“或以供奉之物不精”中的“以”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答案】B
【】例句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A.“以”解释为“介词,用”;B.“以”解释为“因为”;C.“以”是表目的的连词,解释为“来”;D.“以”解释为“介词,凭、靠”。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虚词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要掌握常用的文言虚词的用法,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推敲其用法及意思。所以答案选B。
11.翻译句子。(2分)
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
11.(山东烟台·2分)翻译句子。
【答案】因为隋炀帝昏庸无能,所以上天才委派陛下来代替他。
【】句中“为”解释为“因为”;“其”,代词,代隋炀帝,他;“故”,所以;“代”,代替、取代;“之”,代词,代隋炀帝,他。落实这些重点词语的释义,翻译通顺即可。
12.魏徵举隋主之例是为了。(2分)
12.(山东烟台·2分)
【答案】劝谏太宗,让其明白追求享乐奢靡能导致亡国的道理(大意对即可)
【】结合魏徵举隋炀帝因为奢靡暴虐亡国的例子后,唐太宗的反应“自今已后,庶几无如此事”,可见魏徵举例目的在于劝谏,让他从隋炀帝追求奢靡亡国的例子中获得警示。梳理答题即可。
4.
2020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至18题11分。
赵轨,河南洛阳人也。父肃,魏廷尉卿。轨少好学,有行检①。周蔡王引为记室,以清苦闻。迁卫州治中。隋高祖受禅②,转齐州别驾,有能名。其东邻有桑,葚落其家,轨遣人悉拾还其主,诫其诸子曰:“吾非以此求名,不愿侵人。汝等宜以为诫。”在州四年,考绩连最。持节使者郃阳公梁子恭状上,高祖嘉之,赐物三百段,米三百石,征轨入朝。父老相送者各挥涕曰:“别驾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公清若水,请酌一杯水奉饯。”轨受而饮之。既至京师,诏与奇章公牛弘撰定律令格式。时卫王爽为原州总管,上见爽年少,以轨所在有声,授原州总管司马。在道夜行,其左右马逸入田中,暴人禾。轨驻马待明,访禾主酬直而去。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后数年,迁硖州刺史,抚缉萌夷(安抚聚合各族人民),甚有恩惠。寻除寿州总管长史。芍陂旧有五门堰③,芜秽不修。轨于是劝课人吏,更开三十六门,灌田五千余顷,人赖其利。秩满归乡里,卒于家,时年六十二。
[注]①行检:品德,操守。②受禅:新皇帝接受禅让的帝位。③堰:用于灌溉的水利工程。
15.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轨遣人悉拾还其主
悉:
(2)暴人禾
暴:
(3)人赖其利
赖:
15.(1)全部
,全都。(2)践踏,损坏(3)依靠,依赖(每小题1分,每小题答出一点即可。)
16.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东邻有桑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B.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
以我酌油知之
(欧阳修《卖油翁》)
C.轨受而饮之
公将鼓之
(《左传·曹刿论战》)
D.卒于家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诸葛亮《出师表》)
16.(2分)D
(“于”介词,在。A“其”:代词,他的/副词,加强诘问语气。B“以”:介词,用/介词,凭借。C“之”:代词,代前面说的事物/助词,补足音节。)
1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吾非以此求名,不愿侵人。
(2)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
17.(4分)(1)我并不是要凭借这事求取好名声,是不愿意侵占别人的东西。(2分,“求”“侵”各1分。语句不通顺,扣1分)
(2)原州的百姓和官吏听说这件事后,没有人不改变(原来的)操守。(2分。“莫”“操”各1分,语句不通顺,扣1分。)
18.简要概括赵轨“有行检”的两个具体事例,每个事例不超过10个字。(2分)
18.(2分)①将桑葚送还主人。②赔偿百姓的禾苗。(每点1分。)
5.
2020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语文试题
(三)文言文阅读Ⅱ(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19题。
隆虑公主①子昭平君尚②武帝女夷安公主。隆虑公主病困,以金千斤、钱千万为昭平君豫③赎死罪,上许之。公主卒,昭平君日骄,醉杀主傅,系狱。廷尉以公主子上请,左右人人为言:“前又入赎,陛下许之。”上曰:“吾弟④老,有是一子,死,以属我。”于是为之垂涕,叹息良久,曰:“法令者,先帝所造也,因弟故而诬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又下负万民。”乃可其奏,诛之。哀不能自止,左右尽悲。东方朔前赞曰:“臣闻圣王为政,赏不避仇雠⑤,诛不择骨肉。《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此二者,五帝所重,三王⑥所难也,陛下行之,天下幸甚!”上初怒朔,既而是之,以朔为中郎。
(选自《资治通鉴·卷四》,有删改)
【注】
①隆虑公主:汉武帝的妹妹。
②尚:专指娶公主为妻。
③豫:事先。
④弟,妹妹,指隆虑公主。⑤雠:chóu,仇敌。⑥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18.(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死,以属我
属:
又下负万民
负:
18.(1)属:通“嘱”,托付(嘱托)。
负:辜负(对不起,对不住)。(2分。每个1分。意思答对即可)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上初怒朔,既而是之,以朔为中郎。
(2)汉武帝起初对东方朔非常恼火,不久又认为他是正确的,让他担任中郎一职。(2分。是:认为……正确。以……为:让……担任。各1分。句意基本正确、关键词语解释恰当即可)
19.请简要概括文中汉武帝的形象特点。(4分)
19.(1)执法严明(严格执法、执法不徇私情)。(2)重亲情(重感情)。(3)善于用人(知人善任)。(4分。第一个要点2分,第二、三个要点各1分。意思答对即可)
6.
2020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语文试题
(三)文言文阅读(12分)
张友正自少学书,常居一小阁上,杜门不治他事,积三十年不辍。有别馆,直三百万,尽鬻①以买纸。其书笔迹高简,有晋宋人风味。故庐在甜水巷,一日忽弃去,赁小屋于水柜街,与染工为邻。众人异之,或问其故。友正答曰:“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与染工约: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一端②酬二百金。如是日书数端,笔未尝停。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至尽乃已。
素与苏子瞻相善。元祐末,子瞻自扬州召还,友正乃具饭遨之。既至,则对设长案,各以精笔、佳墨、纸三百列其上,而置肴其旁。子瞻见之,大笑。就坐,二人每酒一巡,即展纸挥毫。一二小僮磨墨,几不能供。饮酒终,纸亦尽,俱自以为平日书莫及也。
友正未尝仕。其性直,恐为名声所累,少与人交,故知其书者少。
(选自宋代叶梦得《避暑录话》,有删改)
注:①鬻(yù),卖。②端,长度单位。布帛二丈(或六丈)为一端。
【分析】参考译文:
?
张友正从小学习书法,常常待在一个小阁楼上,闭门不做其他的事,坚持30年不停止。有一个别墅,价值三百万,全卖了来买纸。他的书法笔迹高简,有晋宋人的风格味道。原来的房子在甜水巷,一天忽然舍弃离开。在水柜街租了小房子,和染工成为邻居。众人对此非常惊异。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想要借白色的绢学习书法罢了。”凡是有想要染黑色的(绢),先借给他,布帛二丈酬谢二百金。像这样每天写好几个二丈,笔没有停过。有人送纸给他,不问多少,到手就行,到写完才停止。
???他向来和苏子瞻交好。元祐末年,苏子瞻从扬州被召还,友正准备饭菜款待子瞻。子瞻到了后,就相对着摆设了长桌子。上面分别放上好笔、好墨、纸三百列,却把酒菜放在一旁。子瞻看到这种情形,大笑着就座。二人每喝过一轮酒就展开纸写字。有一两个小童磨墨,几乎不能供应。喝完酒,纸也写完了。二人都认为自己平日的书法比不上这些。
??友正不曾出仕做官,他的性子刚直,担心被名声所累,很少和人交往,所以知道他书法成就的人很少。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积三十年不辍
辍:收拾
B.众人异之
异:认为……奇怪
C.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
假:借
D.凡有欲染皂者
皂:黑色
【解答】(1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有误,句意为:坚持三十年不停止。辍:停止。
BCD.正确;
故选:A。
12.下列句中,加点“于”的含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赁小屋于水柜街
A.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B.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D.荀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1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赁小屋于水柜街”意思是“在水柜街租了小房子”,于,在。
A.句意为:对于用不道义的手段而得到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微不足道。于:对于;
B.句意为:(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于:比;
C.句意为:客人称赞我美,是因为他有求于我。于:对,向;
D.句意为: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于:在;
故选:D。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B.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C.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D.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1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有人送纸给他,无论多少,他拿到手就写”,据此断句为: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故选:A。
1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张友正从小学习书法,并专心练习。为了购买纸张,他卖掉了价值三百万钱的别馆。
B.张友正搬离旧居,与染工为邻,是因为染坊里有染过的绢,可以用来练习书法。
C.子应邀到友正家吃饭,看到长案上放置着笔墨纸等,而饭菜放在旁边,大笑起来。
D.友正、子瞻二人每饮一巡酒,就展开纸张,进行书法创作,酒喝完了,纸也用完了。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梳理语段内容,结合选项,找出理解有误的一项即可。
ACD.正确;
B.有误,根据“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可知,友正得到的是白色的绢,还没有染色。“是因为染坊里有染过的绢,可以用来练习书法”说法错误;
故选:B。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其性直,恐为名声所累,少与人交,故知其书者少。
(1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其,代词,指友正。直,刚直,正直。恐,担心。句意为:他的性子刚直,担心被名声所累,很少和人交往,所以知道他书法成就的人很少。
(15)他的性子刚直,担心被名声所累,很少和人交往,所以知道他书法成就的人很少。
7.
2020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七月,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起兵于蕲,是时,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因天下之愁怨,乃杀将尉,召令徒属曰:“公等皆失期当斩;假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众皆从之。
【点睛】参考译文
秋季,七月,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在蕲县聚众起兵。当时,秦王朝征召闾左贫民百姓往渔阳屯戍守边,九百人途中屯驻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是屯长。恰巧遇上天降大雨,道路不通,推测时间已无法按规定期限到达渔阳;延误戍期,按秦法规定,一律处斩。于是陈胜、吴广趁着天下百姓(因秦)愁苦怨恨,就杀掉押送他们的将尉,召集戍卒号令说:“各位都已经延误了戍期,应当被杀头。即使不被杀头,因长久在外戍边而死去的人本来也要占到十之六七。况且壮士不死就算了,要死就图大事!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吗!”众人都响应他们。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坛而盟,称大楚。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拔之。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酇、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尉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不胜、守丞死、陈胜乃入据陈。
于是就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用土筑成高台并在台上宣誓,号称大楚。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他们攻打大泽乡,收编大泽乡的义军之后攻打蕲县。攻下蕲以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军巡行蕲县以东的地方,陈胜则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地,都攻占下来。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等到到达陈县,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士兵好几万。攻陈县时,那里的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只有守丞带兵在城门洞里同起义军作战。守丞不能胜,被人杀死了,起义军才进城占领了陈县。
陈涉既入陈,张耳、陈馀①诣门上谒,陈涉素闻其贤,大喜。陈中豪杰父老请立涉为楚王,涉以问张耳、陈馀。耳、馀对曰:“秦为无道,灭人社稷:暴虐百姓。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馀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②,自为树党③,为秦益敌;敌多则力分,与④众则兵强,如此,则野无交兵⑤,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⑥,以德服之,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懈也。”陈涉不听,遂自立为王,号“张楚”。当是时,诸郡县苦秦法,争杀长吏以应涉。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七)
【注释】①张耳、陈馀:魏国名士,秦灭魏后改名换姓逃到陈地。②立六国后:扶持六国国君的后裔。③树党:培植党羽。④与:跟随,朕合。⑤交兵:军队交锋。⑥亡而得立:灭亡后得到复兴。
陈胜率义军已进入陈地,张耳、陈馀便前往陈胜的驻地通名求见。陈胜一向听说他俩很贤能,故而非常高兴。恰逢陈地中有声望的地方人士和乡官请求立陈胜为楚王,陈胜就拿这件事来询问张耳、陈馀的意见。二人回答说:“秦王朝暴乱无道,兼灭别人的国家,残害百姓。而今您冒万死的危险起兵反抗的目的,就是要为天下百姓除害啊。现在您才到达陈地即要称王,是向天下人显露您的私心。因此希望您不要称王,而是火速率军向西,派人去扶立六国国君的后裔,替自己培植党羽,以此为秦王朝增树敌人。秦的敌人多了,兵力就势必分散,大楚联合的国家多了,兵力就必然强大。这样一来,在野外军队不必交锋,遇到县城没有兵为秦守城。铲除残暴的秦政权,占据咸阳,以号令各诸侯国。灭亡的诸侯国得到复兴,您施德政使它们服从,您的帝王大业就完成了!如今只在一个陈县就称王,恐怕会使天下人斗志松懈了。”陈胜不听从这一意见,即自立为楚王,号称“张楚”。在当时,各郡县的百姓都苦于秦朝法令的残酷苛刻,因此争相诛杀当地官吏,以响应陈胜。
8.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发闾左戍渔阳
发
(2)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比
(3)自为树党,为秦益敌
益
8.
①征发②等到③增加
【8题详解】
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1)句意:朝廷征发贫民调派去驻守渔阳,发:征发。
(2)句意:等到到达陈县,已有战车六七百辆。比:等到。
(3)句意:替自己培植党羽,以此为秦王朝增树敌人。益:增加。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为坛而盟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B.
①死则举大名耳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C.
①据咸阳,以令诸侯
②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D.
①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9.
C
【9题详解】
A.表承接/表转折;
B.就,便/用于加强判断,就是;
C.都是表目的,“来”的意思;
D.于是,就/竟,竟然;
故选C。
10.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
10.
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5)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6)句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句末语气词前,要停顿。根据句意:如今您冒万死的危险起兵反抗的目的,就是要为天下百姓除害啊。现在您才到达陈地即要称王,是向天下人显露您的私心。故句子划分为: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
11.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陈涉既入陈,张耳、陈馀诣门上谒。陈涉素闻其贤,大喜。
11.
示例:陈胜率义军已进入陈地,张耳、陈馀便前往陈胜的驻地通名求见。陈胜一向听说他俩很贤能,故而非常高兴。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既:已经;诣:到;谒:拜见。
12.
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属于张耳、陈馀所说的“帝业成”条件的一组是(
)
①秦为无道,灭人社稷,暴虐百姓
②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
③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
④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
⑤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
⑥遂自立为王,号“张楚”
A.
①③④
B.
②⑤⑥
C.
①③⑥
D.
②④⑤
12.
D
【12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张耳、陈馀的语言描写“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则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则帝业成矣。”意思是派人去扶立六国国君的后裔,替自己培植党羽,以此为秦王朝增树敌人。秦的敌人多了,兵力就势必分散,大楚联合的国家多了,兵力就必然强大。这样一来,在野外军队不必交锋,遇到县城没有兵为秦守城。铲除残暴的秦政权,占据咸阳,以号令各诸侯国。灭亡的诸侯国得到复兴,您施德政使它们服从,您的帝王大业就完成了!可知⑥句在“帝业成”之外,排除BC,①句是张耳、陈馀劝陈胜不要称王“秦王朝暴乱无道,兼灭别人的国家,残害百姓。而今您冒万死的危险起兵反抗的目的,就是要为天下百姓除害啊。现在您才到达陈地即要称王,是向天下人显露您的私心。”与“帝业成”无关。排除A,故选D。
8.
2020年山东省聊城市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8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连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行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③间。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觕⑤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⑥’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②南迁:贬谪到南方。③梧、藤:梧州、藤州。④鬻(yi):卖。⑤觕(cū):同“”粗”。⑥饮湿:指润湿嘴巴。
5.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①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共买食之
④饮酒但饮湿
5.①高兴的样子
②考虑,想到
③吃
④只.仅
说明:本题4分.
6.翻译句子.
<4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②黄门置箸面叹.东坡已尽之矣。
6.①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
②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苏轼已经吃完汤饼了。
说明:本题4分.
7.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甲]文中“亦”和“相与”点出两人相似的遭遇和心境。
B.
[乙]文描写了被贬后的艰难生活。大笑”看似写乐,实则写人物的苦闷。
C.
[甲]文以第一人称写寻友赏月的悠闲。
[乙]文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徐”和“大笑”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风采。
D.
[甲][乙]两文都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式来写被贬后的生活,最后都以议论结尾。
7.
B
说明:本题2分。
8.如果你是东坡先生在[乙]文的情境中,会对九三郎说什么?
(2
分)
8.示例:弟弟.人生中的磨难再所难免。与其哀声叹气,不如乐观面对。
说明:本题2分。只要体现出劝慰弟弟乐观面对挫折,符合语境,言之有理即可。
9.
2020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
?
(二)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第6—9题(12分)
【甲】橘逾淮为枳(节选)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公输(节选)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千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6.两段选文都讲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橘逾淮为枳》选自《??》,《公输》选自诸子百家中??????家的经典著作。(2分)
6.(2分)晏子春秋???墨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好句子。(3分)
齐人固善盗乎?
7.(3分)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
8.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甲】文体现了楚王是个善于纳谏、知错能改的人。。??
B.【乙】文突出公输盘是个狂妄自大、固执己见的人。
C.晏子的辩驳义正辞严、墨子的说理诙谐幽默。??
D.言辞交锋后,晏子使对方理屈,墨子令对方折服。
8.(3分)D
9.选文通过对话,表现出晏子和墨子都具有?????和????的特点。(4分)
9.(4分)机智??善言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12分)
刘弇遇东坡
刘伟明弇①少以才学自负,擢高第,中词科,意气自得,下视同辈。绍圣初,因游一禅刹,时东坡谪岭南,道庐陵,亦来游,因相遇,互问爵里②姓氏。伟明遽对曰:“庐陵刘弇。”?盖伟明初不知其为东坡。自谓名不下人,欲以折服之也。乃复问东坡所从来。公徐应曰:“罪人苏轼。”伟明始大惊,逡巡,致敬曰:“不意乃见所畏③。”东坡亦嘉其才气,相与剧④谈而去。
【注】①刘伟明弇(yǎn):弇是刘伟明的字。②爵里:爵,爵位;里,故乡。③不意乃见所畏:没想到竟然见到我敬畏的人。④剧:痛快。
?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⑴盖伟明初不知其为东坡(?????
)⑵自谓名不下人()
11.对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伟明)于是又问东坡从什么地方来
B.(伟明)于是反复问东坡从什么地方来
C.(伟明)于是又问东坡是跟着谁来的
D.(伟明)于是反复问东坡是跟着谁来的
12.文中两人互问爵里姓氏,刘弇“遽对曰:‘庐陵刘弇’”的目的是“???”而东坡则回避答爵里只答“罪人东坡”,原因是??,??,最终东坡以“??”的举动,展现了一代大家的风范。(5分)
(三)12分
10.(4分)(1)是
??(2)名声、名望
11.(3分)
A(3分)?
???B
(1分)
?C
(1分)
12.(5分)?欲以折服之?
?
当时被贬岭南,以此抑制刘弇的傲气??嘉其才气
10.
2020年兰州市初中语文试题卷
(二)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8~11题。(17分)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睢不辱使命》)?
【乙】上①尝欲遣人使朔方,谕中书②选才而可责以事者,蒙正③退以名上,上不许。他日,三问,三以其人对。上曰:“卿何执耶?”蒙正曰:“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固称:“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同列悚息不敢动。上退谓左右曰:“蒙正气量,我不如。”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
(节选自《宋史》)
[注]①上:这里指宋太宗赵光义。②中书:官署名,中书省的简称,掌拟诏、出令之权。③蒙正:吕蒙正,北宋名臣,以敢言著称。
8.参考表格中提示的词语含义的推断方法,解释加点词。(4分)
文言词句
推断方法
解释
(1)徒以有先生也
联想成语法:家徒四壁
(2)上尝欲遣人使朔方
课内迁移法: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3)谕中书选才而可责以事者
查阅词典法:①理解,明白;②比喻;③告诉,
一般用于上告下。
(4)卿何执耶
联系语境法:上文中“三问,三以其人对”和下
文中蒙正的回答。
8.(1)徒,只、仅仅。(2)使,出使。(3)谕,命令。(4)执,固执。
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B.长跪而谢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蒙正退以名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其人可使/其真无马邪
9.A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2)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
10.(1)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愿,这不是轻视我吗?
(2)
于是就用了吕蒙正所推荐的人,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11.阅读[甲]
[乙]
两文,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分析唐雌和吕蒙正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4分)
(1)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2)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
11.乎,表责问语气。唐雎大义凛然,不惧强暴,据理力争,质问秦王;尔,表示非常肯定
的语气,面对君王据理力争,果敢坚定。共同特点:不畏强权,据理力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