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作文指导(五)
如何突出中心
学习导航
1. 借助课文,认识中心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性。
2. 从读到写,学习并体会如何提炼中心、梳理线索、安排详略。
3. 写作实践,通过一件小事、一个场景、一个物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方法导航
中心,是指作文通过其全部内容而表现出来的作者的基本观点或意图,也就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评价以及愿望、意向等。它的基本要求就是集中、鲜明。所谓“中心突出”, 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要集中和鲜明。中心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含蓄的;可以是理性的概括,也可以具有浓厚的感彩, 但它必须是鲜明的。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文章的思想仅仅是正确的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善于把这些思想表达得大家都能明白。”
那么,怎样才能突出中心呢?
1. 开门见山,点明中心。开门见山法是指作文一开头就直奔主题,把所要叙述的主要内容交代清楚,让读者一看就知道这篇作文描写的是什么人,讲述的是什么事,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2. 精心选材,紧扣中心。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选材要紧扣时代旋律,抓住时代脉搏,唱响和谐主旋律,才能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深度。
3. 要有贯串全文的线索。文章线索就是贯串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子或是情况等),并且在解读文章时可以依照用来解读文章含义、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词条。文章线索分为以下几类:人物线索、事情线索、物品线索、地点线索、时间线索、感情线索。
4. 变换手法,加深中心理解。①详略要得当。详略的安排不是取决于你对材料的占有量,也不取决于你对材料的喜好程度,而是取决于文章的中心。凡是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材料需泼墨如水,与中心思想
有关的次要材料不可不写,但要略写,而与中心思想无关的材料坚决不能写,要有忍痛割爱的牺牲精神。②对比须鲜明。“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在正反双方的碰撞中,真善美的东西必将闪出耀眼的火花。巧妙运用对比,更鲜明、有力地突出文章的中心。③点、扣题要适时。为使文章中心突出,可在开题中嵌入主题词,在行文中能用主题词表述的内容要尽量用主题词表述。结尾用一两句抒情议论句,画龙点睛,强化中心,往往会使读者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范文点评
(一)餐桌前的谈话
为爱让路,让爱在祖孙三代间传递,在畅行无阻中代代相传。
——题记
华灯初上,客厅灯火通明,妈妈在忙着做饭,爸爸在一旁打杂,奶奶和我坐在餐桌前边看电视边聊天。(开篇点题,从容下笔。)
昨天,爸爸从北京出差回来,难得在家休息两天,正巧这两天是周末,一家人终于被奶奶唠叨到了一块儿。“红烧肉来喽!”爸爸一手托着盘子,一边美美地喊。做好最后一道菜,妈妈又熬上小米红枣粥,这才坐到位子上,我们正式开饭。
爸爸常年出差在外,为这个家付出了很多,难得一聚。妈妈为爸爸斟满一杯白酒,为奶奶、我和她自己各倒了一杯鲜榨果汁,说:“来,我们敬爸爸一杯。”一家人说说笑笑,聊些家常,空气中溢满了快乐和幸福的气息。
我仔细地挑出一块个头较大、瘦肉最多的红烧肉,放在爸爸跟前,犒劳他。爸爸见状,笑笑,没说什么,眼睛里全是满足的喜悦。(神态描写,寥寥几笔,把爸爸内心的幸福表现了出来。)他拿起筷子,慢慢夹起来,我以为爸爸要放入口中,毕竟这是我的心意。可是我猜错了,爸爸将红烧肉夹给了奶奶,并对我说:“这个家奶奶操劳最多,功劳最大,最好的一块让奶奶吃。”奶奶忙不迭地说:“好!好!”将红烧肉接了过去。在我们说话的当儿,那块红烧肉竟飞到了我碗里。(奶奶表面上接受了红烧肉,接着却
将它给了“我”,出人意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奶奶!?”我故意嘟着嘴,佯装生气。奶奶笑了笑:“你上学天天用脑,正是需要它的时候,吃个头大的,考的分多。”奶奶的歪理儿真多,竟将红烧肉和考试成绩联系在一起,一家人一下子被逗笑了。让来让去,那块红烧肉最后还是被我消灭了。妈妈看着发生的这一切,笑在脸上,甜在心里。(看似闲笔,实则是亲情的见证,爱的传递得到了认可和赞美。)
吃着那块红烧肉,我的心里特别甜,特别幸福,不是为肉,而是为爱。在餐桌上流转的已不仅仅是小小一块红烧肉,而且是浓浓的亲情,浓浓的爱。(卒章显志,突出中心。)
(二)绽放的亲情
小院里的迎春花,那娇小的花骨朵,正等待着一股力量冲开花苞,绽放她的美丽与娇艳。(开篇略写景物,以景寓事!“娇小”寓年幼、可爱;“美丽与娇艳”意味着重新发现自我的价值;那么谁给它“力量”“绽放”呢?)
“吱呀呀,吱呀呀……”我不经意间回头一看,爷爷正躺在摇椅上(“摇椅”是物,它连着爷爷,爷爷代表着“亲情”,这一经典细节在文中反复出现,言简意深。),嘴里偶尔会溜出一两句戏文,与小猫咪的叫声融合在一块儿,如同一首婉转的曲子。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习惯了凝视爷爷的一举一动, 有时甚至会被他的举手投足深深吸引,算算时间,大约是在那个雨天( “大约”“那个”提示重要情节即将详细展开。倒叙写法。)……
爷爷其实有很强的传统观念——重男轻女,而我恰恰是他不喜欢的——女孩儿。在我的感觉里,他从来没对我显露过亲热的样子,总是不太在乎我,一直到奶奶去世,我与爷爷也只是偶尔地接触而已。我以为我们将永远保持距离,彼此敬而远之。直到那个雨天,我与爷爷的关系开始转变,亲情的花在我的生命里悄然绽放,灿然盛开。
那天,我正在二楼的露天平台上欣赏夕阳西下。多雨的夏季里,雨常常会不期而至,先前还是彩霞满天,转瞬间就暴雨倾盆。我一下子慌了脚步,无处躲藏,就想赶紧跑到楼下去。因为雨季天气潮湿,楼梯上布满厚厚的苔藓,加上雨水的滋润,格外湿滑,我刚到楼梯口就差点摔倒。这时,爷爷听见响动,从屋里跑出来,手里拿了把伞,仰头看了看我,然后打开一扇大门就急匆匆地闪出去了。看着爷爷离去的背影,我心里一瞬间升腾起的温暖又一丝丝凉下去,我感到越来越冷,牙齿甚至不由自主地打起颤来——我
好怨爷爷,为什么他从来不关心我,难道就因为我是个女孩?我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小心翼翼地继续摸爬下去。只听大门“哐当”一响,像被什么东西撞开的声音,循声望去,爷爷重新出现在我的视线里:他浑身已经湿透,手里的伞却并没有撑开,肩上却扛着一把木梯。因为走得太急,眼见他脚下一滑,打了个趔趄。爷爷把木梯架在楼梯一侧,又用脚抵住梯子的底端,雨水打在他脸上,他睁不开眼,却仰起头眯着眼对我说:“小丫,给你伞,小心点!楼梯太滑,你从木梯这下来,我在这扶着。你左手打着伞,右手抓牢
梯子,脚底下踩稳了!”听到这些话,我的怨恨、委屈霎时全都跑到九霄云外了,泪水在眼眶里打了几个转,终究还是决堤而出。我拭去眼泪和雨水,扶着木梯向下走。我不再害怕,因为有爷爷在呵护着。原来,爷爷的爱从未缺席,只是静水深流。(叙事十分详尽,重笔描绘心理和动作,反反复复,波澜不断;段末的议论紧承叙事,只有十六字,却能画龙点睛。仔细体会“原来”,大悟亲情“静水深流”。)
从那以后,我几乎每次都是高高兴兴地去看爷爷,然后又开开心心地回家。他的脸上也多了几分笑容,几分慈祥。他依然喜欢躺在竹椅上,没有太多的话,偶尔也对我讲他和奶奶的过去,那椅子也“吱呀呀,吱呀呀……”地作着最忠诚也最和谐的伴奏。(再现连接着亲情的“摇椅”,照应前文;主题也点得很含蓄。)
今天天气晴好,春光明媚,爷爷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睡着了,看他睡得极其香甜的样子,我也很幸福。回过头一看,院子边的几株迎春花星星点点地开了,金灿灿的,在偷偷地对着我笑呢。(花开花笑,呼应开篇,再次点明主题,留下余韵袅袅。)
作文训练
下面是文章《夜访同学家》中的一段,根据提示把文段写得具体详细。
天很黑很黑,我害怕极了。可是我想到自己对同学作的保证,就鼓起勇气,坚持走到了同学家。
提示:根据下面三点进行详写。
(1)天到底有多黑?黑到什么程度?具体情况是怎样?
(2)自己到底有多害怕?
(3)当时自己又是怎么想的?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