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学法指导:
1.查阅资料,了解这五首诗词曲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熟读成诵,积累名句。
2.搜集了解诗词曲的文体知识。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诗歌作品,及各自的形式特点与审美风格。
3.从意象,意境,典故,表现手法等角度鉴赏诗歌,并总结方法。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乐府。
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
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2.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
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北朝出现了“府兵制”。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明朝实行“卫所制”。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3.散曲。
到了元代,出现新兴的体裁——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和小令两种基本形式。套数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有标题的小令。本课的“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
二、预习任务
1.查阅资料,了解这五首诗词曲的作者及写作背景,并简单了解古乐府、歌行、律诗、词和曲的文体知识。
2.熟读并试着背诵这五首诗词曲。
3.画出你喜欢的句子,感受其中的意蕴。摘录这这五首诗词曲里的名句。
三、预习检测
1.积累生字。
冢( ) 舂( ) 羹( ) 饴( )
雉( )
狐裘( )
宫阙( )
踌躇( )
答案:zhǒng chōng gēng yí zhì qiú què chóu
chú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B.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解析:C
项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
打萍。
3.文学常识填空。
(1)辛弃疾( )词人。原字坦夫,改字( ),别号(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作品集有( )。
(2)( )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3)元曲又称( ),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 )和( )。
答案:(1)南宋 幼安 稼轩 《稼轩长短句》
(2)乐府诗
(3)长短句 杂剧 散曲
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松柏冢累累
累累: 众多的样子。这里形容坟丘众多 ?
(2)不知饴阿谁
饴: 同“贻”,送给 ?
(3)瀚海阑干百丈冰
阑干: 纵横交错的样子 ?
(4)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 宴请 ?
(5)风掣红旗冻不翻
掣: 拉,扯 ?
(6)何处望神州
神州: 中原地区 ?
(7)坐断东南战未休
坐断: 占领,占据 ?
(8)零丁洋里叹零丁
零丁: 孤苦无依的样子 ?
(9)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 这里指史册 ?
(10)望西都,意踌躇
踌躇: 迟疑不决。这里形容心潮起伏 ?
5.默写。
(1)兔从狗窦入,____________________。
(2)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
(5)____________________,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6)《十五从军征》中揭露汉代兵役极度不合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以春花比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抒发词人千古兴亡之感、不尽愁绪和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下的以死明志,表达自己视死如归、忠心报国、名垂青史的崇高气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潼关的壮景,并巧妙注入了作者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答案:(1)雉从梁上飞
(2)千树万树梨花开
(3)生子当如孙仲谋(4)山河破碎风飘絮
(5)伤心秦汉经行处
(6)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7)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8)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9)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0)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
)
A.《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既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难舍与留恋,也表现了自己因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
B.《十五从军征》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段描写,有人物言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环境描写。
C.《过零丁洋》的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山河表里潼关路”突出写潼关的险要。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关系着兴亡的战斗在这里展开。
解析:诗中没有心理描写。
【课中导读】
导学《十五从军征》
一、朗读明意
1.正音句读。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ā)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zhǒng)累累。”
兔/从狗窦(dòu)入,雉(zhì)/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kuí)。
舂(chōng)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gēng)。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yí)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2.字词解释。(PPT)
3.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
二、整体感知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为什么?
明确:“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残酷的兵役制度。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3.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
明确:远望:松柏冢累累。
近看:狗窦:兔入;梁上:雉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4.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
明确:“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
5.主人公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面对这一切,老人的心情如何?)
明确:“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动作描写: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突出老兵“出门东向看”与“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三、品味赏析
1.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2.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四、讨论探究
1.分析老兵形象。
2.造成老兵悲惨命运的根源是什么?
3.诗的写作特色什么?
明确:【1】以叙述抒发所见所感;【2】用环境描写、动作描写刻画人物。
导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诗题解读
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天气:雪天;人物:武判官、诗人;事件:送别;线索:一天雪景的变化。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二、朗读译诗。
1.正音节奏。
北风卷地白草折(zhé),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sàn)入珠帘湿罗幕,狐裘(qiú)不暖锦衾(qīn)薄(bó)。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zhuó)。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pípa)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chè)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
结合注释疏通大义。
北风席卷大地,白色的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
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
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
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
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的蹄印。
三、整体感知
1.再读诗歌,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
明确: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送别地点是如何转换的?
明确:中军→辕门→轮台→天山
四、细读感悟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两句诗点明了风和雪有何特点?
明确: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
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2.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明确:这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而展开的联想: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诗人忽然觉得自己好象已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那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竟吹开了这千树万树的梨花,一个“忽”字,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实乃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
比喻辞格的运用,把雪比作梨花,十分新奇,使读者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形象而生动。既清新而贴切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3.赏析“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明确: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4.“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几句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这两句与前两句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
5.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明确:“百丈冰”,是夸张的写法,极言奇寒,寓意“行路难”之意;“愁云惨淡”,是为了写气氛。这一幅图景跟开头一幅形成鲜明的对照,显示了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的特有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他的乡土之思。豪放的情怀和惆怅的思绪是兼而有之。
6.“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烘托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对偶、夸张;烘托出诗人的离愁别绪,也说明前途充满艰险。
7.赏析“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明确:写送别宴会,点明地点是在中军营帐。“饮归客”说明举行这次宴会是为了送武判官归京。此句紧扣诗题,连举三种乐器,以借代的方式,写出了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情景。
8.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示的画面,并谈谈这句细节描写的作用。
明确:傍晚时分,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风刮得挺猛,红旗却一动也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9.赏析“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明确: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担忧。
10.诗的最后一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体现了中国绘画中的“留白”这一艺术手法,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运用留白手法,写得含蓄,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不见”和一个“空”字,均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
五、深入探究
1.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
明确: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正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侧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2.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明确: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和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大雪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
3.诗人在句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惜别之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明确: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4.诗歌主旨。
明确:描绘了西北边陲的奇雪奇寒,抒发了送别朋友时真挚友情。
六、小结(PPT)
七、随堂练习(PPT)
导学《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一、整体感知
1.
朗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2.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二、品味赏析
1.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何处望神州”的感叹?
明确:这首词是作者到镇江去做知府时所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想到大好中原已沦陷金人之手,心中不禁悲愤不已,触景生情,故而发问。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这一句是自问自答,这一问一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悠悠”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此透露作者情感:无奈,伤感,抑郁。
3.赏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明确:一是突出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4.赏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明确:词人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呼声。
5.再读全词,概括本词的主旨。
明确: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全词饱含着作者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三、小结
上片写景,以问起句,以答结句,使人触景生情,不胜感慨;下片怀古,借对孙权的赞美,暗含对当朝的忧虑和讽刺。
四、写作特色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词融经铸史,借古讽今。在写作技巧上有三个特点:
一是问答入词,三问三答,层层深入,层层推进,不仅表现感情的悲怆,也看出诗人不失雄壮的情怀。
二是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即景抒情,借古讽今。
三是融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作者通过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流露出他爱国、卫国情怀。
导学《过零丁洋》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二、赏析诗句,把握情感与主旨
1.诗的首联写了哪两件事?
明确:一是受到皇帝选拔,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年。
2.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除了运用对偶的修辞以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3.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的“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妙在何处?
明确:“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巧借两个地名,渲染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人难免一死,为祖国舍生取义,一片丹心永垂史册。这两句诗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现了民族气节。
5.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
明确: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最后一句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三、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类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明确: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
明·于谦《石灰吟》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四、小结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人生壮歌,慷慨悲壮、气吞山河。人固有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
一片爱国的丹心将永垂史册!这首慷慨激昂的诗歌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全诗也因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收尾而成为千古名作。
导学《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及诗歌体裁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文学家。他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山坡羊·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
散曲:到了元代,出现新兴的体裁——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和小令两种基本形式。套数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有标题的小令。本篇“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2.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华山,内有黄河,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
从秦汉宫殿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三、品读,把握内容与情感。
1.说说这首小令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共写了三层。
第一层:“峰峦如聚----山河表里潼关路。”写潼关地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第二层:“望西都----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由潼关的险要地势想到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及曾建都长安的历代王朝,抒发怀古情思。
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从对现实场景的描写转入议论抒情,诗人通过对历史清醒的认识,对老百姓的疾苦感到无比愤慨和深切同情。
2.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明确:“聚”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中,“怒”字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用“聚”“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
3.“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明确:写作者远望长安,往日辉煌的西都,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顿生悲哀伤感之情。
4.你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它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而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所以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在这首小令中是曲眼,有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人文关怀,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
四、点拨归纳
小令,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们的争城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还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它像一支高烧的红烛,照亮了人们的眼睛,使之认识到象征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它的倒塌也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
五、中心思想
本散曲由潼关而怀古,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本质。
六、写作特色
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怀古、议论三者有机结合的?
明确:作者先描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然后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了深沉的感慨,最后发表议论,得出结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七、随堂练习(PPT)
【课后导练】
1.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十五从军征》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词人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4)《过零丁洋》的首联叙写了诗人一生经历的哪两件大事?
(5)《山坡羊·潼关怀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抒发了诗人雪中送客的真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①借古讽今,抒发了词人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愤懑之情;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
寒窗苦读,明经入仕;烽烟四起,艰苦抗元。
(5)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苦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
2.赏析诗句。
(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4)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答案:
(1)十五岁就被应召去参军了,然而八十岁了才能回到久违的故乡。“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2)“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这句话是咏雪的千古名句。“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紧接下来,又渲染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情境。这句体现了作者的豪放风格。
(3)“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此透露作者情感:无奈,伤感,抑郁。
(4)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连,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劳苦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对偶,使句式更加整齐,深化了中心。
(5)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学法指导:
1.查阅资料,了解这五首诗词曲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熟读成诵,积累名句。
2.搜集了解诗词曲的文体知识。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诗歌作品,及各自的形式特点与审美风格。
3.从意象,意境,典故,表现手法等角度鉴赏诗歌,并总结方法。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乐府。
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
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2.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
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北朝出现了“府兵制”。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明朝实行“卫所制”。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3.散曲。
到了元代,出现新兴的体裁——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和小令两种基本形式。套数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有标题的小令。本课的“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
二、预习任务
1.查阅资料,了解这五首诗词曲的作者及写作背景,并简单了解古乐府、歌行、律诗、词和曲的文体知识。
2.熟读并试着背诵这五首诗词曲。
3.画出你喜欢的句子,感受其中的意蕴。摘录这这五首诗词曲里的名句。
三、预习检测
1.积累生字。
冢( ) 舂( ) 羹( ) 饴( )
雉( )
狐裘( )
宫阙( )
踌躇( )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B.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3.文学常识填空。
(1)辛弃疾( )词人。原字坦夫,改字( ),别号(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作品集有( )。
(2)( )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3)元曲又称( ),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 )和( )。
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松柏冢累累
累累:
?
(2)不知饴阿谁
饴:
?
(3)瀚海阑干百丈冰
阑干:
?
(4)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
?
(5)风掣红旗冻不翻
掣:
?
(6)何处望神州
神州:
?
(7)坐断东南战未休
坐断:
?
(8)零丁洋里叹零丁
零丁:
?
(9)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
?
(10)望西都,意踌躇
踌躇:
?
5.默写。
(1)兔从狗窦入,____________________。
(2)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
(5)____________________,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6)《十五从军征》中揭露汉代兵役极度不合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以春花比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抒发词人千古兴亡之感、不尽愁绪和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下的以死明志,表达自己视死如归、忠心报国、名垂青史的崇高气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潼关的壮景,并巧妙注入了作者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既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难舍与留恋,也表现了自己因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
B.《十五从军征》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段描写,有人物言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环境描写。
C.《过零丁洋》的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山河表里潼关路”突出写潼关的险要。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关系着兴亡的战斗在这里展开。
【课中导读】
导学《十五从军征》
一、朗读明意
1.正音句读。(文中标记)
2.字词解释。(PPT)
3.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
景物特点:
2.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为什么?
明确:
3.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
明确:远望:
近看:
4.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
明确:
5.主人公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面对这一切,老人的心情如何?)
明确:
三、品味赏析
1.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
2.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明确:其返乡经历是:
情感变化为:
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
四、讨论探究
1.分析老兵形象。
2.造成老兵悲惨命运的根源是什么?
3.诗的写作特色什么?
明确:
导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诗题解读
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
二、朗读译诗。
1.正音节奏。(文中标记)
2.结合注释疏通大义。(口述)
三、整体感知
1.再读诗歌,划分层次,概括大意。(文中标记)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
明确:
3.送别地点是如何转换的?
明确:
四、细读感悟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两句诗点明了风和雪有何特点?
明确:
2.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明确:
3.赏析“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明确:
4.“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几句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
5.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明确:
6.“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烘托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
7.赏析“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明确:
8.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示的画面,并谈谈这句细节描写的作用。
明确:
9.赏析“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明确:
10.诗的最后一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体现了中国绘画中的“留白”这一艺术手法,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五、深入探究
1.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
明确:
2.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明确:
3.诗人在句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惜别之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明确:
4.诗歌主旨。
明确:
六、随堂练习(PPT)
导学《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一、整体感知
1.
朗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2.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口述)
二、品味赏析
1.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何处望神州”的感叹?
明确: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这一句是自问自答,这一问一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3.赏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明确:
4.赏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明确:
5.再读全词,概括本词的主旨。
明确:
三、写作特色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词融经铸史,借古讽今。在写作技巧上有三个特点:
一是:
二是:
三是:
导学《过零丁洋》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口述)
二、赏析诗句,把握情感与主旨
1.诗的首联写了哪两件事?
明确:
2.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除了运用对偶的修辞以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明确:
3.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的“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妙在何处?
明确: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
5.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
明确:
三、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类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明确:
??
导学《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及诗歌体裁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文学家。他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山坡羊·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
散曲:到了元代,出现新兴的体裁——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和小令两种基本形式。套数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有标题的小令。本篇“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2.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口述)
三、品读,把握内容与情感。
1.说说这首小令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写的是什么内容?(文中标记)
2.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明确:
3.“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明确:
4.你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它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
四、点拨归纳
小令,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们的争城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还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它像一支高烧的红烛,照亮了人们的眼睛,使之认识到象征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它的倒塌也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
五、中心思想
本散曲由潼关而怀古,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本质。
六、写作特色
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怀古、议论三者有机结合的?
明确:
七、随堂练习(PPT)
【课后导练】
1.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十五从军征》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词人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4)《过零丁洋》的首联叙写了诗人一生经历的哪两件大事?
(5)《山坡羊·潼关怀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赏析诗句。
(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4)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