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1.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毅然通电全国,宣布“改旗易帜”。国民政府遂将热河划归东北,并任命张学良为国民政府委员,东北边防司令长官。据此可知( )
A.国民政府实现了中央集权
B.国民政府完成了国家统一
C.东北已归属国民政府管辖
D.三民主义得到认可和实践
2.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其不能真正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是( )
A.国民党各派军阀争权夺利矛盾加重
B.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和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
C.蒋介石排斥异己,但力量不足以消灭其他军阀
D.国共对峙,斗争激烈
3.1920年到1936年,中国关内各省进口的棉纱及棉制品由占进口净值的32.4%锐减为1.7%,钢铁、机械、交通器材由14.1%增长为25.2%。这种变化说明了( )
A.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B.政府重视轻工业的发展
C.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
D.近代工业布局明显改善
4.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艰难发展。下列属于促进发展的条件是( )
A.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B.军阀混战造成广大民众流离失所
C.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
D.中国人民广泛开展反帝爱国运动
5.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一革命道路的开端是( )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遵义会议召开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6.毛泽东认为“中国的秘密在农村”。为此,他在20世纪20年代进行的探索是( )
A.参加中共一大
B.领导南昌起义
C.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D.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7.毛泽东在瑞金养病期间,曾和卫士钱昌鑫开玩笑:“你姓钱还不够,还要那么多金子!当心打你的土豪啊!”这段谈话出现于( )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全面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8.毛泽东曾说:“《水浒传》里有个水泊梁山,朝廷的千军万马拿他们没得办法。我们到了井冈山这样的地方,反动派也奈何不了我们,我们就是到那儿去当红色‘山大王’!”这实际反映了共产党要走( )
A.城市中心道路
B.“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C.统一战线道路
D.国共合作道路
9.朱德曾赋诗道:“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领导有方经百炼,人民专政靠兵权。”它所反映的历史大事是( )
A.南昌起义
B.八七会议
C.秋收起义
D.井冈山会师
10.朱德赋诗:“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领导有方经百炼,人民专政靠兵权。”这一现象( )
A.开启了党创建人民革命军队的征程
B.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探索
C.反映了党领导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始
D.促成了全国人民团结抗日的新局面
11.从中心城市暴动到向农村进军,是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新变化。这个变化始于( )
A.中共二大上海召开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D.红军三大主力长征胜利
12.一位著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所说的“伟大转移”是指红军( )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开辟井冈山根据地
C.两万五千里长征
D.开辟敌后战场
13.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革命中心从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转移。完成转移的直接因素是( )
A.红军长征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14.工农红军1934~1936年的长征是“伟大的战略转移”,这里的“转移”是指( )
A.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B.革命的中心地区发生转移
C.中国革命的性质发生转移
D.中国革命的方式发生变化
15.美国史学家曾指出;“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好像决意要阻挠他们前进而向他们提出的一切挑战……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 )
A.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取得胜利
B.沉重打击了各方军阀的势力
C.促进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产生
D.保存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火种
16.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说:“(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长征)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 )
①长征途中选举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②长征是一次武装宣传,沿途播撒了革命的种子 ③长征的胜利使中共摆脱了蒋介石的围剿,转危为安 ④在长征精神指引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新中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毛泽东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长征胜利后中国革命的新变化是( )
A.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B.目标任务由联蒋转为反蒋
C.革命范围由南方转向北方
D.指导思想由照搬转为自主
18.“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歌词描绘的场景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国民革命军北伐失败
B.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C.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D.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根本的区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
材料二 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
——摘自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
材料三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材料一与材料三对当时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2)材料一中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是否正确?结合材料二有关内容说明理由。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方面怎样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0.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君五月四日以来,为唤醒全国国民爱国心起见,不惜牺牲神圣之学术以从事救国之运动。全国国民既动于诸君之热诚而不敢自外,急起直追,各尽其一份子之责任。
——《蔡校长复任与全国学校开课》
材料二
(1)材料一中的“诸君”及“全国国民”是如何“各尽其一份子之责任”的?他们的行动有什么意义?
(2)材料二是江西红色旅游著名景点的两个艺术作品。结合相关史实,任选其中一幅图片撰写解说词。(要求: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表述简练)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东北易帜,东北易帜标志着东北已归属国民政府管辖,故C项正确;国民政府只是形式上的统一,并未实现了中央集权,也未完成了国家统一,故A、B两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改旗易帜”,并未强调三民主义得到认可和实践,故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中国的封建经济具有分散性,这为军阀割据奠定了物质基础,并且各军阀背后都有帝国主义的支持,故B项正确。
3.【答案】C
【解析】由题目中“中国关内各省进口的棉纱及棉制品由占进口净值的32.4%锐减为1.7%”得出近代中国民族轻工业的发展;由“钢铁、机械、交通器材由14.1%增长为25.2%”得出近代中国民族重工业的发展。所以这种变化说明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故C项正确。
4.【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中国人民广泛开展反帝爱国运动,D选项正确;一战时期中国处于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之下,A选项错误;军阀混战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都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B、C两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1927年,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的军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的革命队伍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使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正确答案选D项。
6.【答案】C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毛泽东认为“中国的秘密在农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在20世纪20年代进行的探索是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建立井冈山根据地。故选C。
7.【答案】B
【解析】据材料“毛泽东在瑞金养病期间”、“当心打你的土豪啊!”等信息可知当时党中央所在地为瑞金,由此可知该谈话出现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B正确;大革命时期革命中心在武汉,与材料不符,故A不正确;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所在地在延安,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不正确,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所在地为延安和西柏坡,与材料不符,故D不正确。
8.【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毛泽东带领队伍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这反映了中共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故选B项。
9.【答案】D
【解析】抓住材料中的“红军荟萃井冈山”,意思是红军到井冈山会合,这就是指井冈山会师,故D项正确。
10.【答案】B
【解析】据材料“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领导有方经百炼,人民专政靠兵权。”并结合所学可知,井冈山的星星之火推动了工农革命力量的壮大,B项符合题意;八一南昌起义开启了党创建人民革命军队的征程,A项与题意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形成,与土地改革无关,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抗日问题,D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该道路开始于1927年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故B项正确。
12.【答案】C
【解析】注意“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千里跃进大别山和开辟敌后战场分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那时革命军队分别称为解放军和八路军、新四军。B项所述没有经过长距离战略转移,排除B,故答案为C,指的是红军长征。
1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革命中心从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转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转移是指红军长征,中国的革命中心由江西瑞金转移到陕西延安,故选A项;北伐战争将中国的革命中心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排除B项;C、D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D项。
14.【答案】B
【解析】红军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最后到达陕北,完成了战略的转移。由此可见,革命的中心地区发生转移,而工作重心、革命性质及方式没有发生变化,故选B项。
1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好像决意要阻挠他们前进而向他们提出的一切挑战……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可知,该事件是红军长征。红军长征挽救了中国革命,保存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火种,故D项正确。
16.【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当时只是实际上的领导核心,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是张闻天,①错误;②③④均正确。故选D项。
17.【答案】C
【解析】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以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标志,并非长征胜利后中国革命的新变化,故A项错误;长征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没有“联蒋”,故B项错误;长征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革命范围由南方转向北方,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故C项正确;党在革命的具体指导思想上由照搬转为自主是遵义会议后的新变化,而不是长征胜利后中国革命的新变化,故D项错误。
18.【答案】D
【解析】材料“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描绘的是1934年10月红军长征的情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军长征的根本原因是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故D项正确。
19.【答案】(1)不同:材料一认为中心城市的工人斗争是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材料三则认为农民运动才是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
(2)道路:以中心城市工人暴动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
不正确。理由: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城市敌强我弱,仅靠工人阶级的斗争不可能取得胜利。事实证明这条路走不通。
(3)发展:国民革命失败后,鉴于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上了一条使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关键信息“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和材料三关键信息“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对比回答。第(2)题第一问,材料一强调城市工人阶级的作用,坚持走城市中心道路;第二问,城市中心道路不符合中国国情,很明显是不正确的;第三问,根据材料二信息“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回答。第(3)题,马克思认为革命应该在工人阶级力量较强的城市爆发,材料一坚持城市中心正是这一理论的体现。但是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20.【答案】(1)责任:学生集会游行,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各界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意义:表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体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任意两点即可)
(2)解说词一: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解说词二: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后率部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要求回答学生以及全体国民在五四运动中的行动,结合史实从学生、商人、工人等不同群体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历史意义结合所学回答。第(2)问,写解说词,简要阐述事件,重点是事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根据要求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