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检测题
一、单选题
1.马克思说:“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他们描绘成惟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某学者针锋相对地说:“有些事件不能够证明该说法”。能为某学者提供史实支撑的是
A.商鞅变法中的“奖励军功” B.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
C.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 D.日本明治维新中的“殖产兴业政策”
2.下列制度中旨在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
A.西周封邦建国制 B.西汉郡国并行制 C.唐朝三省六部制 D.宋朝文官体制
3.北宋时期,租佃制跃居主导地位;佃农不仅拥有迁移的自由,还可以受他人的雇佣而非地主的私属。农民只要按照契约的规定,保证缴纳所规定的地租,否则官府便要干预。这反映出北宋时期
A.思想演变渗透到经济领域 B.封建土地所有制受到冲击
C.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D.商业发展冲击“重农”政策
4.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演变的大致轨迹如下表所示: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初期
唐宋
元朝
明清
层级
郡县二级制
州郡县三级制
州县二级制
道(路)州县三级制
省路府州县多级制
省府县三级制
由此可知,在这一历史演变中
A.强化君权是其主要的推力 B.地方的行政效率不断提升
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沿袭变革是其变迁的主线
5.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这些受提拔的人主要来源于
A.开国功臣 B.皇亲国戚 C.科举考试 D.地方推荐
6.某同学在书中读到如下文字,有关材料中的地方制度表述错误的是
A.河北、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B.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行使权力不受中央节制
C.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D.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7.宋代儒学大师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流传甚广,影响深远。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注重人文、法理的结合 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
8.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州的叙述,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州是历代地方行政区划之一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低到高的演进趋势
C.州的设置加强了中央集权 D.州是专设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行政机构
9.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规定:“自今中书(宰相)秘院(枢密院)执政官,非休假日,私第不得见客。”这一规定表明( )
A.宰相权力被严重削弱 B.中央机构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C.皇权专制进一步加强 D.“中书”、“秘院”间制衡加强
10.宋词小而狭,巧而新,极为细腻精致;宋画富于潇洒豪迈之气与优雅细密、温柔恬静之美;宋文舒徐和缓,阴柔澄定,它们所构筑成的上层文化世界表现出精致、内敛的性格。这主要缘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理学体系的构建
C.社会环境的宽松 D.士族势力的衰落
11.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表达了作者对
A.故国难忘的牵挂 B.国家分裂的忧伤
C.故乡的思念之情 D.壮志未酬的失望
12.唐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宋代川陕地区的茶园买卖频繁,交子成为交易的重要中介。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政府设益州交子务,发行“官交子”126万贯。这说明
A.茶业交易获利丰厚导致无序竞争 B.边远地区商人偷税漏税严重
C.商业发展推动国家政策适时调整 D.宋代商业税已经超过农业税
13.明朝曾随郑和下西洋的费信说:“上怕七洲,下怕昆仑。……针迷舵失,人船莫存。”材料旨在强调
A.当时人们惧怕远洋航行 B.指南针导向的重要性
C.当时造船技术比较落后 D.海禁政策已进行调整
14.南宋的乾道年间,岳麓书院达到鼎盛时期。在教学方面,提出“循序渐进”,“学思并进"、“慎思审择”等原则,由此可知
A.该书院的理念倾向朱熹的理学
B.该书院受陆九渊的影响最大
C.该书院的宗旨有与朝廷对抗的内容
D.该书院的教学方法完全独创
15.“朝会”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礼仪,元代也有“朝会”。即位大典前,皇帝需要在忽里台大会上(古代蒙古负责推举部落可汗或其他长官的军政机构),先由蒙古宗王扶上宝座,再按朝仪受礼。这可以佐证元朝政治上
A.统治集团拒绝中原文化 B.政权内部体现民主制衡
C.君主专制受到有效制约 D.蒙古旧制高于汉族制度
16.据记载,宋代瓦舍之中,百戏荟萃,杂剧、杂技、讲史、说书、说浑话、皮影、傀儡、散乐、诸宫调等,无所不包。这说明宋代
A.市民文化形式多样 B.社会奢侈之风弥漫
C.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D.思想统一并未确立
17.金朝于1153年迁都燕京,此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金朝改革旧俗的根本原因是
A.适应对高度发展的农耕地区的统辖与管理
B.金旧俗已不适用,应当完全抛弃
C.金统治者认识到旧俗的弊端
D.百姓开始反对旧俗
18.宋代是中国古代很特殊的王朝,政治上割据偏安,过于集权,商品经济发达国富民殷,文化上重文轻武,军事上边患不断。宋朝商业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是
①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②市的交易突破了时空界限
③五大瓷窑名扬天下
④夜市繁华商业会馆星罗棋布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②
19.唐代传奇、北宋风俗画、宋词、元曲出现的社会条件相同的是
A.长安、东京、大都的繁荣 B.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固有的文化传统
20.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小的舞台上,记录着中国传统文化演进的轨迹,从一部分戏曲中我们至少可以发现和捕捉:社会经济、阶级结构、文化特征、统治政策、社会心理。从元杂剧中我们可以发现和捕捉的有( )
①城市经济繁荣发达 ②市民阶层发展壮大③知识分子地位低下④蒙古族和汉族有着不同的思想意识、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简答题
21.史料 北宋诗人苏轼写过一首有序的《石炭》诗,描述当时煤的使用情况: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万车炭。流膏迸液无人知,阵阵腥风自吹散。根苖一发浩无际,万人鼔舞千人看。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苏轼诗集》卷17
从该材料中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22.儒家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儒家文化对古代中国的社会观念、行为规范、政治思想、法律制度等都具有极为深刻的影响。
(1)儒家学说的产生、发展、演变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2)简析儒家学说发展、演变的社会背景。
三、材料分析题
23.中国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各个时期所采取的政策不同,效果也各有千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 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
——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文化研究》
材料三 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宋濂《元史》卷五八《地理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刘邦在地方制度上如何兼顾秦和东方习俗的?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在地方管理制度上的最大创新,并分析推行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材料三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当今时代,对于儒家传统文化我们应持何种态度。
参考答案
1.B 2.D 3.C 4.D 5.C 6.B 7.B 8.C 9.C 10.B 11.D 12.C 13.B 14.A 15.D 16.A 17.A 18.D 19.B 20.A
21.宋代采煤业、冶铁业的发展
22.
23.(1)内容:“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与监御史等官职,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每年考课郡县官员;“县”隶属于郡。
(2)制度:郡国并行制。影响:不利于中央集权
(3)创新:行省制。原因:元疆域辽阔
(4)关系: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要统筹兼顾
24.(1)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原因: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三教合一”趋势;儒学家立志复兴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
历史影响:宋明理学所强调的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制度,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
(3)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言之有理即可